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审美教育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着人化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美的内涵,构成大学生美育的重要途径。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各种美的特征并发挥美育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其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也就是促进学生审美发展。美育教师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目标的专业人员,他们的能力和素养如何直接影响到美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需要成千上万合格美育教师,而美育教师的培养要以对学校美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认知为前提。因此,学校美育教师基本能力和素养的研究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根据学校美育的目标,结合我国师范艺术教育专业现状,学校美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掌握最基础的美育知识,理解所承担的艺术教育课程的美育目标;熟练掌握一门艺术的技能及其表情达意的语言;掌握至少一门艺术的系统知识,并能够理解和阐释这一门艺术中经典作品的人文内涵;从理论上认识儿童审美发展的心理特点;掌握“遵循美育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具备组织和辅导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多方面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教育要想走出在学科教育中的窘境,必然要弄清其自身的特性。本文试图从大学语文教育的3个层次语言智育教育、思想教育、艺术美育入手,分析大学语文教育应有的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4.
潘菽反对偏向绝对客观或绝对主观的本质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对象不能仅限于艺术,要树立整全审美对象观;他还提出从审美同时性与审美时机化把握审美生活;认为美育有助于塑造敏捷、触时机而发的动态完满人格。在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上,他认为二者是一种或然的、非直接逻辑推导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美育的兴发作用是中性的观点。此外,他从手段与鹄的角度阐发美育的功能,既批评蔡元培夸大美育功能的倾向,也从美好生活这一教育根本目的角度提出美育是教育归宿这一卓见。  相似文献   

5.
美育是一种塑造人的活动 ,美育的深层价值在于提升人的本质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虽然马克思经典作家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没有提到审美或审美教育 ,但这并不影响全面发展的教育包含美育。美育的终极意义决定了它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是大学中一门重要的公共课,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体味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学为主体”和“教为主导”的原则,运用文学形象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较高的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最终成长为美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7.
美术课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情趣。那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普遍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语文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通过以美引真 ,以美启智和生动的情感教育 ,努力开阔审美视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朝着完善人格 ,提升人格美的方向前进 ,不但符合美的规律 ,也更完整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深入开展审美教育不但是必要的 ,也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审美教育归属为人文教育的范畴,根本目的在于健全人性,指引学生感受人生,促使其体验到充满人情味、充满意义的人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高职大学语文作为开发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只有深入挖掘各种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特性,引导广大学生用心阅读作品内容,品味其中的丰富意蕴,并将自身的生活体验融入到作品学习中,切实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审美技能。本文即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为切入点,阐述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分析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探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美育又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涵养人性、完善人格不可忽视的一个路径。但就目前来看,与德育、体育以及智育相比,我国大多数高校开展的美育都属于较为薄弱的环节,这也是诸多大学生审美能力难以得到显著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此,为了将美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各院校应充分重视、优化美育课程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1.
心智美育是一门注重培养儿童心理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审美教育课程。它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心智美育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艺术素质,了解各种艺术形式,更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施教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以儿童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的指导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美育教育不能偏废 美育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是一种运用艺术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它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则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对美育进行了论述,肯定了美育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审美教育使人们能够“摒弃一切庸俗”的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属于高等院校通识课程模块中的一门课程,专门为中文专业之外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本文前部分论述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优势问题,后面重点陈述笔者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整体建设思路与有关实践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14.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则是实施美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以审美教育指导音乐教学,贯穿整个音乐教学.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就向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新任务。 美育,是指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是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灵魂、美化人们生活的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中,以美去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审美意识,并使之获得高尚的审美  相似文献   

16.
针对师范生培养的特殊性,可提出师范生美育的育己和育人双重目标。育己目标指向提高师范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引导师范生走向生活的审美化和趣味化。育人目标定位于帮助师范生树立"教育需按照美的规律来实施"的教育美学观,培养他们学科美育观以及对学科美的感知能力。为了实现双重目标,师范生美育改革路径为:美育博雅课程的定位要从艺术知识型转向审美文化型;课程的设置需加大毕业学分要求,精选公共必修课,拓展选修课程门数;课程的形态应增加课程的体验性,开发多样的活动性课程。此外,教师教育类课程需凸显美育知识的普及和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创设具有艺术性、审美性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教育功能有三:启智、育德、审美。然而过去只强调其育德、启智二项功能,往往忽略其审美功能。这是教育中的严重失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语文学科是学校进行启智、育德、审美教育的基础学科,中学语文教学更是基础之基础,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应从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和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着手。一、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这包括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人物美、艺术美、情感美诸方面。透视写景或借景抒情的诗文对自然景物美的描写,展开联想,把握形象美点,体察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的情思。作者情思因自然景物而得以…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一种全面教育,是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能提高认识,促进学生智力体力的发展,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这些都是道德教育所涵盖不了的。因此,近年来,随着美育理论的深入发展,“美育应成为教育中的一门主课”的主张,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美育的实现,是离不开审美实践活动的。所谓审美,就是客观对象与主体在感情上的沟通与融合。诚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联想、想象、情感是教学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当教学内容,甚至是枯燥的内容因之为美的形式时,不但课堂教学的气氛有生气和节奏,师生之间的思想能得到交流和谅解,而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的关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以美育代宗教”。在德国学习德国古典关学的学术背景和执掌北京大学的教育背景,让他有机会在现实中实施他的审美主义思想。这表现为进一步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主张。更为重要的是,蔡氏的美育思想里面也出现了对科学机械主义的批判,这使他的审美思想和西方的审美主义思潮完全取同一步伐,从而与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等美学家一起开启了中国二十世纪的汉语审美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20.
长期的国内高师音乐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以往高师音乐教育忽视审美教育的做法是具有一定缺陷的。高师是培养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要使音乐的美育教育延伸到基础教育当中,就要使美育教育从高师教育开始,把审美教育作为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核心,使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审美化。这不仅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现高师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