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涉及到图书馆用户、馆员、技术、数字资源、评价过程、管理和环境等系统要素。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提出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的理论模式,通过对用户、专家、馆员的调查和开展相关实践,对提出的理论模式进行验证,以期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下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新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下的高校科技查新工作必须首先转变工作理念,充分研究信息用户的需求.阐述了科技查新应与用户互动、依靠科技专家支撑、建立查新网站与用户信息系统,以及开展高校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等创新思路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提高公众安全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用户视角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安全信息服务的内容,剖析了公共图书馆安全信息服务的关键要素,构建了公共图书馆安全信息服务模型,得出公共图书馆安全信息服务应以用户安全信息需求为中心,通过对安全信息资源的分析、提炼和整合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通过对安全信息资源的反思、评价与反馈指导图书馆改善服务。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档案用户满意度视角将数字档案信息服务划分为资源内容、信息服务和系统平台3个维度和15个要素。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维度要素的重要性分配,构建数字档案信息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运用模糊综合法对选取案例实施评价,提出用户满意度视角的数字档案信息服务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及效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对信息资源共享含义的理解,通过对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构成与类型的分析,阐述时间效度、内容效度、成本效度及资源规划效度对共享效果的影响,最后提出以资源本身结构、信息资源传输和用户可视化为要素的信息资源共享效度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6.
信息資源共享模式及效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对信息资源共享含义的理解,通过对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构成与类型的分析,阐述时间效度、内容效度、成本效度及资源规划效度对共享效果的影响,最后提出以资源本身结构、信息资源传输和用户可视化为要素的信息资源共享效度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构建稳健且有效的信息成瘾量表,准确测度个体信息成瘾程度,以期为不同程度成瘾群体合理缓释信息成瘾现象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基于文献调研和社会—生理—心理模型,结合半结构化访谈和专家咨询法开发信息成瘾初步量表,在105份前测问卷调研的基础上继续收集834份正式问卷,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量表结构的检验与修正,形成信息成瘾正式量表。[结果/结论 ]包含社会表现、行为模式、生理反应、心理状态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的信息成瘾正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在形成正式量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信息成瘾常模,通过聚类算法实现对无信息成瘾用户、潜在信息成瘾用户和重度信息成瘾用户的有效区分。  相似文献   

8.
针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科技资源开放与共享活动开展有效的评估监测,有利于推动科技资源的开放共 享,促进科技资源服务和利用水平持续改进。在国内外科技资源共享评价的研究进展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剖析相关 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共享的本质和用户视角入手,提出科技资源开放与共享评价的“可见性-可得性-可用性”模 型。进一步结合网络环境特征,对基于互联网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评价模型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科技咨询专家库是面向科技咨询的专家库系统,影响着科技管理的效果.随着科技管理决策环境和关联要素的日益多元化和动态复杂化,如何获取详尽的专家资源并有效利用,即构建科技咨询专家库,成为支撑科技管理和决策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本文针对现有科技咨询专家库在信息获取、组织存储、抽取与检索利用中存在的局限性,探讨将先进的组织专家检索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引入专家库的构建中,从专家信息的获取与组织、专家社会网络模型的构建、专家检索流程的设计以及检索结果的可视化方式几个角度,分析与设计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构建方案和流程.  相似文献   

10.
科技信息资源是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对科技信息资源的认知度、消费需求和消费倾向是影响科技信息资源产业法阵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科技信息资源消费的认知、偏好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调研,挖掘科技信息资源用户的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SCI和SSCI收录的7种情报学期刊在2000-2010年间的数据为样本,以作者文献耦合分析方法为研究视角,探寻新世纪以来情报学的知识结构。研究探测到:①情报学领域的几位具有较强研究活力以及广泛影响力的学者,作者的发文数、耦合频次以及作者在耦合网络中的中心性都是有关系的,但这种相关关系表现得并不强。②情报学的7个主要研究主题——科学计量学、网络资源管理与配置、信息检索、信息系统、知识管理、用户交互与服务、科学评价中,其科学计量学和网络资源管理与配置是两个主流研究主题;各研究主题之间的融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③与作者文献共被引分析法不同,作者文献耦合分析法以当前活跃的作者为分析对象,它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探析情报学的知识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12.
基于合著作者贡献大小分配权值的p指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为了合理平衡合著论文中作者的科研贡献,在总结前人p指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合著论文作者署名次序与作者贡献均等问题,提出基于合著作者贡献大小分配权值的p指数方法,以使p指数用于人才评价时更加有效合理。[方法/过程] 以图书情报学领域两位作者的科研论文产出为例,通过数据统计与对比分析得出4种不同p指数方法的计算结果。[结果/结论] 发现只考虑独著和第一作者发文情况的p1指数与不考虑合著只要参与就计一次的p2指数属于极端的处理方式;而按均分合著者权重计算的pa指数忽略了著者署名次序的问题;根据娄策群的作者贡献率等级分配法计算所得的pw指数不仅考虑到作者合著情况,还考虑到对于一篇科研论文处于不同署名位次的作者贡献率不同。因此,根据贡献大小分配权值的pw指数更具有客观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的科学计量方法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科学评价中的同行评议专家认定问题转化为科学共同体的认定与辨识问题,通过科学计量学领域本体和共词分析等方法,找寻具有相同科学语境和科学概念体系的科学共同体,保证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蒋晓  杨锐  张凌之  田江 《编辑学报》2021,(6):652-656
以2011—2021年《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投稿论文基于AMLC的检测结果为研究对象,对文字复制比、作者信息、文章信息等进行特征分析和讨论。统计结果显示,疑似学术不端的论文占10年总投稿论文的11.7%,且10年来呈现整体递减趋势;在读研究生和副高职称研究人员是学术不端的高发人群;学术不端行为以剽窃文字表述为主,第一作者本人或者团队的前期研究成果是其主要来源,通常不加引注。由此得出:1)文字复制不再是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的显著特征,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隐蔽且多样化,对此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作用有限;2)缺乏针对合理引用的判断标准;3)高校科研诚信和学术出版伦理建设亟待加强。因此,编辑部可分类型依托期刊协会统一制定明晰透明的学术不端判定标准、处置流程和内控制度,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基础,加强发文要求和编辑规范,充分发挥专家和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协同应对学术不端,共建科研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多样化的科研成果、数字化的出版方式、网络化的科研交流呼唤新的机构影响力评价指标,探讨Altmetrics指标与传统科研机构影响力评价指标以及Altmetrics指标内部之间的相关性,有益于更好地探索数字环境下如何更加客观、有效地开展科研机构影响力评价。[方法/过程]以 Plum Analytics为数据源,基于样本机构2012-2015年间的引用数据与Altmetrics数据,开展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结论] 多元化的Altmetrics指标可反映多维化的机构影响力信息,故应当引入Altmetrics指标以全面审视机构影响力;指标数据源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指标所反映的信息性质;要因评价对象的不同而遴选适宜的评价指标;对Altmetrics指标分类需作小范围调整。  相似文献   

16.
外国教材的遴选与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往外国教材遴选与评价过程中一般采用的专家推荐、出版社推荐等做法中存在的主观及人为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影响教材质量的作者、出版社等相关量化指标信息的综合评价模型,并根据评价模型中的评价结果,选取一定比例排名靠前的教材编出其内容结构和教材大纲,结合经验丰富的教师及专家的意见给出最终遴选结果,使评价更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于红艳 《编辑学报》2020,32(5):522-526
多学科交叉稿件的出现对科技期刊编辑遴选“小同行”审稿人提出新的挑战,仅依据一级学科选择审稿专家将难以满足精准审稿的需求。本文以图像处理这一多学科交叉研究方向为例,从专家与稿件研究方向匹配度的角度出发,通过详细阐述稿件送审实例,总结归纳多学科交叉稿件的送审技巧,包括:查作者信息、查参考文献、通读来稿全文内容、借助送审工作总结库、间接途径匹配专家、多送2个多学科专家,并提出送审前的准备工作,如梳理学科框架、及时做好已送审稿件的归纳总结、要求作者标出所涉及细分学科方向等,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政府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亮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3):137-140
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能力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能力,它由4个基本要素构成: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资源投入能力,公共危机信息预警环境支持能力,公共危机信息预警管理控制能力以及公共危机预警信息活动能力。依据这一分析,构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能力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甄别、指标相关性分析和判别能力分析等环节对初定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优化和调整,进而建立起相对完善、科学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戴石钰  石进  李明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8):125-132
[目的/意义]针对科研项目评审专家选取工作中的回避问题,试图提出一套可行的用于确定回避专家的模型方法,避免人际关系对评审工作的干扰,保障科研评价的规范性和公正性。[方法/过程]首先以专家与申请人之间的论文合作关系为切入点,以合作强度、合作作者深度、方向匹配度和评审业绩为主要指标;然后采用综合权重和修正TOPSIS法对各指标进行分析,构建面向科研项目的专家回避量化模型;最后根据规定的专家组成员数量,考虑年龄、机构、性别等分布情况,明确应该回避的专家。[结果/结论]经检验,该模型在给出回避专家名单时,可以有效避免"唯合作论"的问题,回避理由充分,符合科技管理部的专家选取要求,能够为专家遴选工作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With reference to the current debate about a loss of trust in news media, journalism experts in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ten demand that journalists should concentrate on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heir reporting and hence focus on facts and evidences. Building on research on trust and credibility, we investigate how the use of different forms of evidences affects the credibility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news stories, as well as the reading experience from the audience’s perspective. We conducted an online experiment to det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sence of scientific sources,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and their visualization in an online article.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se evidences increase the perceived credibility. At the same time, we found that adding scientific sources, statistical data and, visualizations to an article does not lessen its reading enjoyment but improves its perceived vividness in the view of news users. Further 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