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虚假记忆是指个体将未经历过的认为经历过的,或者回忆的信息与现实有很大差别的记忆错误现象。大量的研究发现,情绪和自我参照加工会都影响虚假记忆的产生,同时情绪和自我参照加工会对真实记忆产生交互作用。虚假记忆和真实记忆存在很多共变。采用实证法探究情绪和自我参照对虚假记忆的影响。发现记忆材料情绪性和自我参照在项目再认任务下会易化虚假记忆的产生,而在关联再认任务下虚假记忆的情绪增强效应会削弱,但虚假记忆自我参照效应还存在。情绪状态下预测负性情绪诱导会抑制虚假记忆的自我加工优势,正性情绪诱导会易化虚假记忆的产生,但情绪诱导下自我参照对虚假记忆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薇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小说家之一。在凯瑟的小说世界里,凯瑟采用了双重视角,小说里的主人公都拥有两个自我:"不朽的灵魂和注定消亡的躯体,艺术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教授的房子》激化了主人公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之间的矛盾,强烈地表现出了两个自我之间的矛盾性和不可调和性,准确地描述了一个有灵魂、有思想、有追求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3.
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会促进记忆效果.根据国内外关于自我参照研究成果,从研究范式、发展性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研究热点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在儿童、青少年和老年期都存在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但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特点.自我参照效应具有易感性,个体差异、情绪以及记忆材料等都会对记忆自我参照产生显著的影响.目前,结合ERP、FMRI等技术探究记忆自我参照脑机制、与文化差异相结合以及现实生活的应用研究已经成为了新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安东尼·多尔的《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的"光"符号意义丰富,光作为符号载体所承载的意义改变了主人公的命运,通过符号的传递、接收和接受过程传递出主人公在二战中的人类共同情感,以及那些最初带给我们感动却又被我们遗忘的奇迹。  相似文献   

5.
作为田纳西·威廉姆斯的代表作,《热帖皮屋顶上的猫》向来是其所有作品中最备受争论的一部。其中一大重要原因是,威廉姆斯由于内心坚持或者外界压力而创作了三个不同版本的结局。而正是这三个不同结局,直接导致该剧男主人公Brick性身份不确定。由于不同版本的结局中Brick对妻子Maggie性要求的反应或不置可否,或模棱两可,以至于关于他究竟是异性恋还是自我厌恶的同性恋,莫衷一是。换言之,多数批评家认为是由于多个版本的结局,导致主人公性身份的不确定。此文试图跳出版本说的框架,基于酷儿理论研究的视角,旨在论述性身份的不确定是由性身份本身性质所决定,而非因为剧本结局的不确定所导致。  相似文献   

6.
运用拉康的“主体间性”理论阐释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自我认同的历程 ,揭示了唯美主义的追求和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7.
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表明:水族端节赛马活动是一种仪式性文化,具有非常态性、表演性和象征性;通过周期性的展演,它执行着记忆族群历史生活方式,强化和延续本民族文化以及整合水族村寨秩序等文化功能;竞技性跑马方式的引入,改变了水族端节仪式性赛马的局部符号及其象征意义,但是具有文化识别意义的符号仍然保留在现有的赛马活动中.  相似文献   

8.
《自我封闭》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中期表作,作品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种族压迫和环境破坏等问题结合在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中,揭示了美国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然而在对女主人公凯勒追求自由的一片赞扬声中,人们却忽视了她所追求的自由给周围人生活带来的困境。本文将从她的丈夫、孩子及情人的视角分别阐述他们眼中的这种自由观。  相似文献   

9.
贾氏源流考     
姓氏学及宗族谱系所涵盖的内容,从横向看,是宗族宗亲的符号,是维系血亲血缘的记忆符号;从纵的角度看,具有解读文化、历史、社会、人文以及民族宗教与发展经济的作用。目前我国贾姓宗族出自两种谱牒:一是华夏本土自西周“封王”制时期就已经存在的贾姓;另一个是自唐代就落土中华  相似文献   

10.
人在空间集聚,与地方沟通产生了联结。随着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空间的互动,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可以由一群人共享的意义或是符号,这一切的符号则是他者借以对地方解读的文本,一系列属于该空间的符号形成了地方性,而地方性通过符号与涉足其中的个体沟通。个体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体验不断发生,各式情感涌现,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个体对该地的认同,并产生依赖,这依赖不仅仅是功能上对地方的依赖也是精神上对地方的依恋,因为地方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个体认识自我,勾画自我图像。  相似文献   

11.
西方著名的古典美学家和哲学家黑格尔在其代表作《美学》中提出了理想性格说,而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威廉·莎士比亚在其不朽名著《哈姆雷特》中构造了主人公哈姆雷特时而疯癫、时而清醒的生动形象。依据理想性格说,文章透过对哈姆雷特的言行举止的分析,全新诠释了其性格衍变的轨迹及特征。  相似文献   

12.
霍桑是美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家,短篇小说是其创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分析了霍桑短篇小说《美之艺术家》中主人公沃兰的形象并试图挖掘霍桑赋予他的深刻涵义。艺术家是霍桑笔下众生中一个频繁出现又比较特殊的群体,在塑造他们的同时,霍桑不可避免地联想到自己。此外,沃兰对超凡之美的追求过程向我们展示了霍桑对于人的心理需求、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当时文学传统和时代背景的观照。  相似文献   

13.
贝多芬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所处的时期,正是欧洲的社会生活、政治宗教、哲学科技等领域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是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繁荣时期;是德国古典文化崛起的时期;同时也是伟人频出的时期。贝多芬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而他所关心的远不仅仅是音乐,从很多史料记载中也能证实,在许多方面他也可算是博学,作为这样一个人,不可避免地会被各种相互激荡的思想意识所影响。然而,外在的思想冲击与他内心世界的自我感悟在他人生的各个时期和阶段肯定是大不相同的,本文也希望能结合对贝多芬影响较大的哲学、科学、宗教思潮等领域来考察贝多芬晚期作品所体现的艺术追求和思想表达;通过对特定时代中多种相互激荡的思想意识的考察,从人文角度尤其是哲学与宗教倾向方面,考察贝多芬的晚期思想境界,思考贝多芬晚期作品中、与其形式特点相对应的内省性、幻想性、宗教性等风格特征在形而上学层面的成因。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理解和还原一个作为凡人的贝多芬的晚年心境,从人所可能产生的信仰力量中获得对今天、对自身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离骚》是一首自叙式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揭示,也是屈原心灵世界最生动的写照。本文对诗中“吾”的心路历程作了梳理和分析,从其心理活动过程来看,较大的波动有八次,内容顺序如下:条件优越,自负不凡;纯洁高尚,遭遇不公;回家遭训,被迫出走;虚设幻境,倾诉心声;“求女”为喻,以通君侧;占卜决断,指点迷津;昆仑寻根,往而复返;先贤召唤,舍生取义。将其全过程贯穿起来后就能看出:《离骚》是屈原悲剧性人生道路上心灵历程的吟唱。千载独步,无可比象!  相似文献   

15.
《风雅颂》中农民出身的主人公杨科进城后处处碰壁,其身份变得非常混乱模糊,随之而来的身份分裂、身份焦虑始终伴随着他。他之所以陷入困境、走向堕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因农民出身造成的自卑,也与他内在持守不坚定及在向外求同时屡屡受挫的外在环境有关。作者试图通过杨科来表达包括自己在内的,所谓农民知识分子进而包括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在当代社会所遭遇的现实困境、身份焦虑及内心迷惘,并表达了对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批判。作者在批判时采用了互文性反讽、荒诞等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发表的《夏日》,是库切继《男孩》和《青春》之后的又一部自传作品,从而也构成了他的“自传三部曲”。而《夏日》也如同一面重现的镜子,年近古稀的作家在此真诚地回顾了盛年时初登文坛的自我。通过文中那些虚构的事实,众多他者主观性视角的叙述,库切拒绝了任何关于本质版本的自我建构.其个性气质的内容也不断从中突显出来,作家多重的文化身份在这里不断地协商、演现,而这些也给他的写作带来了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的心理呈现出复杂、矛盾的特征。特别是在男女两性关系中,他表现出变态的性行为与性心理:以性为治家、惩罚和报复的手段,以对女性的施虐和女性的哀告。满足畸形的占有心理证明自己的价值和优越感。  相似文献   

18.
异化是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一种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异化”的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被异化的现象尤为突出。克莱恩在其早期创作的几部小说中揭示了人被异化的尴尬处境。但在其后期小说中,克莱思却转向刻画人类为反异化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从揭示异化到反异化的主题嬗变,折射出斯蒂芬·克莱恩从自然主义向人文主义的思想转型。  相似文献   

19.
《不存在的骑士》作品中的阿季卢尔福和古尔杜鲁是卡尔维诺塑造的两个具有非常意义的人物形象。前者作为一个精神和意志的存在,其活着的过程就是为自我正名、追寻“自我”的过程;后者是一个和不存在的骑士相对应的人,虽有其物质实体,但却缺少自我意志、自我观念,实际上是“一个活着但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人”。从存在主义角度,阐释作品的人物,揭示了人被异化和由“非人”转变为人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是什么,克尔凯郭尔基于基督教信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人是精神。在他看来,精神是自我,而自我就是将自身与自身关联起来的一种关系。单个的个人是他所要建立的理想人格,其所形成的精神,乃是人自己在自我意识的参与下,在他者的主动介入下建立自身与他者的关联并保持这种关联。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他者即是上帝,而人的本质就是对上帝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