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竞技运动竞争的实质是竞技人才的角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竞技体育实力的基础.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投入资金大、金牌数少的集体项目--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我国目前的现状如何是大家所关注的.对国家体育总局排管中心首次在全国命名的15所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养训练基地的后备人才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推动我国竞技排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影响江苏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各项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后备人才的总体情况、身体素质情况、后备人才的教练员情况和家庭情况,提出了江苏省竞技排球今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我国排球运动竞技水平的重要保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结合排球运动实际,提出了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并分析了其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福建省竞技排球运动的后备人才队伍现状、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的结构及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调查,旨在总结经验和找出问题,为提高福建省排球运动竞技水平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帮助。研究表明:福建省竞技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规模还有潜力可挖,但存在人才地区分布的不均衡、不合理现象;后备人才年龄结构尚不太合理,后备人才的训练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需要在身体、心理、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培养,同时还应为其多举办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有一支较有潜力的教练员队伍,但需合理地调动和激励其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就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现有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市之间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数量总体上相对较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现阶段河南省实际的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两系统、三阶段"培养体系,即以体育局、教育局两系统为主的培养渠道和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运用"盘活存量理论"分析中国女排的改革措施,结果表明:中国排球管理者通过建立大国家队制度;实施二次转会制度;推荐优秀运动员加入国外高水平排球联赛等措施盘活了现有优秀排球运动员,提升了中国女排国家队竞技水平。"盘活存量理论"在中国女排应用的建议则是:加速推进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排球资源的融合;盘活体育系统排球教练员,让他们进入教育系统执教;盘活退役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创办排球培训机构,通过这些盘活存量措施促进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只有实现我国排球塔尖人才的挖掘和激活,塔基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这种双轨盘活才能支撑我国女排竞技水平的长久提高和保持。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进行探析,从宏观和客观两方面,针对社会利益、联赛开展、梯队建设、排球自身技术因素等方面指出阻碍排球运动发展的因素,为促进我国排球运动的正常发展并为竞技排球提供强大的后备人才基础,应从注重排球竞赛的多级化、竞赛制度的多样化、"体教结合"的发展形式普及排球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节约型社会与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不足和人才培养效率低下,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运用节约型社会理念,探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对策,即通过深化"体教结合";提高教练人才素质;调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使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按照良性循环的方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树立大人才观、走“体教”结合之路的建议,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对对我国高水平竞技乒乓球人才的年龄结构进行动态追踪研究,全面了解我国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趋势。结果显示,竞技后备人才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乒乓球项目保持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我国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基础雄厚,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总结和提炼多年来我国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路径的发展与经验,分析其核心要素与优势所在,为促进我国乒乓球运动保持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男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男排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男排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世界排球强国都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无材参选、训练体制僵化、教练员训练观念落后、技战术落伍、缺乏借鉴和创新、运动竞赛次数较少,退役运动员安置困难、“学训矛盾”突出、社会赞助少、科研设备缺乏等.  相似文献   

12.
沙滩排球与室内排球虽然技术动作的表现形式相似,但两者在技战术运用上的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沙滩排球运动员主要来源于室内排球,这对沙滩排球竞技水平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利弊影响.论文在分析我国2005年沙滩排球运动员注册资料的基础上,对参加"十运会"沙滩排球决赛阶段的全体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了专项调查,认为:运动员选材层面的局限、运动员区域流动的不畅、训练年限及对沙滩排球制胜规律认识的不足和缺乏基础阶段的专项训练等因素成为制约我国沙滩排球竞技水平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而提出沙滩排球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的多渠道体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现状与培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男子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男排重新崛起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体育测量、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男排后备人才的身体形态、体能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青少年培养方式、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北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排自2008年奥运会以后竞技水平发展成不稳定状态,创造了一系列的最差历史成绩。研究认 为中国竞技体育体制之束缚、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之混乱、训练方法和技战术选择之矛盾、媒体导向之错位 、竞技体育意识之缺失是导致中国女排难以长期处于较高竞技水平的关键原因。面对现实,立足竞技体育 规律,加大排球联赛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其影响力,增加女排后备人才的来源与交流,减弱外界负面影响 ,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女排保持长期、稳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办高水平排球队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研究及对第七届大运会排球比赛的调研,以全国10所重点办高水平排球队的高校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排球队的现状,并提出了新的管理和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影响高校办好高水平排球队的因素有:思想观念;资金短缺;生源;学习与训练的矛盾;教练员水平;管理体制;科研水平等几方面。导致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仍没有新的突破。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必须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规范招生制度,改革竞赛体制,加强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工作,提高比赛质量。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对中国女排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进行识别、筛选、分层,构建中国女排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果:中国女排核心竞争力指标由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构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权重值,并对里约奥运周期中国女排核心竞争力的各级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女排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核心竞争力必然发生动态变化。建议:重视中国女排教练员执教技能等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培养"全能型、复合型"选手;加强中国女排后备各级梯队建设。  相似文献   

18.
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规范化运行的体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文献研究及对第六届大运会排球比赛的调研认为:目前运动员的来源渠道复杂;资金投入匮乏;训练与学习的矛盾;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管理体制滞后;竞赛体制结构不完善,导致了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经过十几年的变化,在人才培养上仍没有新的突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必须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规范招生制度,改革竞赛体制,完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比赛质量.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甲级男排运动员对教练员领导行为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SS量表对参加2002年昆明海埂训练基地集训的全国优秀男子排球队运动员进行了问卷测试,以深入研究排球教练员的领导行为现状,分析与揭示我国甲级男排运动员期望的教练员领导行为与实际领导行为之差距,进而了解不同特征运动员对教练员领导行为的满意程度,为逐步改进与提高我国排球教练员的训练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