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通过研究抓举发力后杠铃在垂直方向最大速度、杠铃上升高度、杠铃上升时间和抓举不同动作阶段杠铃上升时间比、高度比和作功比这几个指标,揭示优秀男女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特征.重点研究举重运动员性别之间、不同级别之间在以上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为教练员科学训练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三维运动分析手段对我国4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研究,深入分析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膝关节角、髋关节角、躯干角和杠铃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的关系,揭示我国4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采用国产星高钛运动录像采集和解析软件(3D-SignalTEC),对第11届全国运动会女子举重4个级别冠军的抓举技术进行数字录像解析,进一步研究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膝关节角度、髋关节角度、躯干角度和杠铃中心点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的关系,更深层次地揭示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抓举动作技术身体各环节运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三维摄像和直接线性变换(DLT)方法,获取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中身体躯干、髋、膝、踝等环节的运动学参数,并对运动员动作技术的合理性作出诊断与评价,为抓举技术的理论与训练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研究抓举动作技术过程中杠铃重心的运动轨迹和速度以及身体各环节的运动特征,表明:1)通过研究杠铃和身体的垂直速度发现,运动员除李卓和唐功红杠铃垂直速度在引膝阶段存在下降趋势外,其他运动员均能在整个提铃过程保持上升趋势,技术较为合理;2)在抓举技术过程中,膝角和踝角随时间变化曲线呈现为双峰单谷型;髋角随时间变化曲线为持续增加趋势,呈单波峰。  相似文献   

5.
运用生物力学的手段对河北省部分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动作进行测试分析,对其技术动作做出诊断和评价,揭示河北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特征,发现部分运动员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技术问题,提高科学训练水平.通过对运动员抓举过程中膝关节角、髋关节角随时间变化特征的研究表明:抓举过程中膝关节角度曲线成双峰,而髋关节角度曲线为单峰,但运动员在抓举整个过程中有的环节角度不适宜,应寻找适宜的发力角度.而对身体垂直重心速度随时间变化特征的研究表明:运动员在整个抓举过程中杠铃垂直方向上的最大速度比较大,运动员力量能力较好,但应注意掌握好技术动作的节奏性,加强技术练习,及完整技术的节奏练习,对成绩的提高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在抓举训练中提拉杠铃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提拉杠铃的技术动作、提铃能力和发力特征直接影响着运动成绩的好坏.在举重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常常采用宽速拉、窄速拉、宽硬拉、窄硬拉等练习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提铃能力.因此,对8名优秀举重运动员在抓举训练中采用这四种练习方法的相关运动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速拉类练习动作中,宽速拉对抓举提铃能力的促进作用大于窄速拉.(2)在硬拉类练习动作中,宽硬拉对杠铃的提起幅度要好于窄硬拉,但在对杠铃的提拉速度上要小于窄硬拉.所以,深入了解这些练习方法与抓举提铃技术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加深对这些练习方法的认识,还能为更合理的应用提拉类练习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膝角、髋角、躯干角、杠铃纵向速度的变化,对吉林省三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动作进行分析,探讨抓举运动学特点及测试者技术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意见。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现役的3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摄像和录像解析法对其在萧山、苏州的田径大奖赛和石家庄全国田径锦标赛中最好成绩动作的技术进行解析,从时间、空间和时空三方面特征对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1)李梅菊的右脚蹬转的不够积极,左脚的有效制动和积极蹬伸的能力欠缺;李玲的主要用力点不突出,左侧肌群预先拉紧程度不够;李玲的左脚距抵趾板距离较大;巩立娇的上体抬起和发力较早,出手角度偏低,但是出手速度大于其他两名队员。2)现役的三名队员与前优秀铅球运动员相比,出手的高度没有差距,但是出手的速度仍有较大的差距。3)在最后用力的过程中,铅球做功的距离和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9.
现场采用日本SONY摄像机进行50Hz平面正侧面定点拍摄。所摄录像用国产爱捷录像解析系统进行解析,从而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通过对国家队现役优秀举重男队员在比赛中最大负荷量做功特点的研究表明:张平展体发力不充分;朱伟需要在引膝阶段有针对性地练习;在运动员的训练中,要特别注意运动员力量耐力与速度耐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为使举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体能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构建了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体能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对在男子举重运动员训练中运用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常见运动创伤的调查,分析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与运动创伤的相关因素,探讨优秀举重运动员运动创伤预防的训练思路、方法和措施,为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远距离进攻型后横踢技术是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的主要薄弱环节之一。采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远距离进攻型后横踢技术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相关参数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下肢力量不足影响启动速度;启动时髋部发力顺序错误影响到启动时程和提膝阶段支撑脚拉动的距离;还原阶段运动员重心加速度水平较低,导致运动员还原阶段时间延长。为不断改善技术,提高运动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摄像和录像解析法等,从时间、空间和时空3方面特征对我国现役的3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论:1)除李梅菊外的2名队员身体重心最大速度值较小,铅球速度加速提升的时机较早;2)虽然这3名运动员的出手高度都比较理想,但除巩立娇外其余2名队员的出手速度值偏小,除李梅菊外的2名队员的出手角度偏小;3)铅球做功的距离和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4.
(三)杠铃练习结合专项训练:杠铃练习不是提高成绩的万能药,这只能解决问题的一面.而只有正确地把杠铃练习很好结合专项训练才能提高成绩.因为杠铃练习趋于静力性练习,所以必须经常与动力性练习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我国许多优秀投掷运动员已采用过许多种方法,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男子铁饼全国纪录保持者孙久远,链球全国纪录保持者毕鸿福和铁饼健将王士玉等,他们不单做大量举重,而也做许多实心球、沙袋、拉橡皮、投壶铃等结合专项动作进行训练.还有跑,跳和球类等练习,大家都了解王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抓举成绩,从事举重运动的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对抓举过程中杠铃的上升路线、速度以及主要参与用力的肌群、用力顺序进行了多年的探讨和研究,并总结出一条比较合理的技术原则。这就是:“近、快、短、协调性。”然而,随着举重运动水平的迅猛提高,技术动作也随之而改进。有些是人们有意识地改进,而有的则是不自觉地在变。如我在这里要谈到的“碰腿”动作就属后一种情况。它不符合“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 7名现国家男子举重队优秀运动员进行挺举的“箭步式”和“下蹲式”两种上挺技术的比较研究 ,用实地测量的数据经过计算 ,证明了“下蹲式”上挺的突出优点。举重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作功的过程 ,简而言之是一个力乘以距离的问题。假如能在举重中缩短杠铃的行程 ,就会用有限的力量举起更大的重量。本文不仅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 ,同时从举重技术演变的历史 ,进一步阐明了“下蹲式”上挺的先进性。从发展的观点来看 ,“下蹲式”上挺将来成为上挺的主要潮流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优秀女子举重选手挺举技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促进我国女子举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继续保持我国在这个项目中的领先地位,对我国优秀女选手的举重技术进行了测试研究,并和国际优秀男选手技术进行比较,找到差距,提出问题,供我国教练员、运动员改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优秀举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秀举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中国、台湾地区、土耳其、俄罗斯等优秀男、女举重运动员以及43名高级举重教练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高水平保持阶段四个阶段的年龄特征、训练的主要任务内容、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训练负荷的方法手段等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举重运动的迅速发展,世界纪录的不断刷新,少年举重运动员的选材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正确的选材是造就优秀举重运动员的先决条件。那么怎样才能选择那些既具备举重运动员的基本条件,又极为年轻、能最佳地发展这些潜在优势、达到很高技术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呢?对此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多普勒超声显示技术对10名举重运动员、10名摔跤运动员和10名健康人的右心室进行了研究,分别测量了受试者安静时的三尖瓣血流频谱、肺动脉血流频谱,结果发现,经专项训练的优秀举重、摔跤运动员的右心室心肌活动协调能力提高,举重、摔跤运动员的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均优于对照组,但亦显示反映舒张功能的参数E峰加速时间、E峰减速度的变化和病理性心脏的变化相似,提示举重、摔跤运动员右心室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生理性向病理性变化的潜在因素。同时,也提示了摔跤运动员对右心功能方面的变化优于举重运动员。本研究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力量训练对运动员心脏功能的影响,并为力量项目运动员心脏的研究提供新的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