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大鼠跑台运动和负重游泳致力竭性疲劳时血乳酸的测定及对心肌、骨骼肌组织学损伤程度的观察,研究糖酵解供能条件下不同运动致力竭性疲劳时,心肌、骨骼肌组织学变化特征及致疲劳原因。结果表明,力竭性疲劳时,与游泳组相比,跑台组大鼠心肌和骨骼肌的组织学损伤相对较少,且血乳酸浓度也低于游泳组(P<0.01)。这提示,不同的运动方式对疲劳进程有不同的影响,并且在此运动模型中,血乳酸可能是引起疲劳性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运动训练性疲劳进一步研究提供启示,通过文献综述、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运动训练性疲劳的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同时,基于影响肌肉收缩控制链各环节功能的因素都是引起运动性疲劳原因,提出对运动性疲劳机制的研究需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全面的整合及思考.  相似文献   

3.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调控的细胞死亡过程,它对于多细胞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维持其自身的稳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查阅资料,对各种实验模型中运动或类似运动而引起的细胞凋亡进行总结,试图从中发现运动性疲劳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便为运动性疲劳的判断和恢复、运动损伤的尽快修复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5.
汽车前轴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疲劳破坏,因此在设计汽车前轴时需要进行疲劳性能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前轴的寿命。本文分别遵循对数正态分布和威布尔分布两种情况讨论了如何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到了P-S-N曲线的数学表达式。文章最后利用Miner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对前轴进行了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6.
采用因子分析法将俄罗斯奥运各项目群体划分为两类因子:竞技实力保持因子和下降因子,依据各因子以及各项目群体的权重,定量研究俄罗斯奥运项目布局。结果得出:保持因子占有较大的权重(0.55),下降因子占有较小的权重(0.45),两因子均呈逐届下降趋势;保持因子中,女子难美性项群权重较大,女子耐力、准确性项群权重较小;下降因子中,女子快速力量性项群权重较大,男子速度性项群权重最小。另外,保持因子中,女子项群多于男子,下降因子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发挥“稳定与失稳”相关问题进行了文献梳理,力从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方面对运动竞赛复杂性与运动员发挥稳定性的关系、特定项群内部各项目之间影响运动员发挥稳定性因素的共性、定量化解析不同项群运动员(表现难美项群、竞速及竞距项群、对抗性项群)稳定发挥的表现形式及构建发挥稳定性评价加以论证探讨。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历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夺金项目上存在着明显的项群特征.按参赛人数分类,单人竞技项群是我国运动员夺金的主要项群,双人合作项群是我国运动员夺金的次要项群,多人集体项群是我国运动员夺金的弱势项群;按主导竞技能力和成绩评定分类,技能主导类项群是我国奥运夺金的主体性项群,体能主导类则是辅助性项群,其中技能主导类表现难关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以及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是我国奥运夺金的棱心项群;按竞技性质和比赛战术分类,间接竞技类项群是我国奥运夺金的主要项群.  相似文献   

9.
运动后下丘脑区氨基酸变化的微透析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在国内率先将做透析技术引入运动医学领域,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的实验方法,并将其用于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过程的研究.选用10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实施脑立体定位术后,采用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方式训练大鼠,通过值入微透析探针到下丘脑区进行取样并测定其运动前、后及恢复过程中大脑下丘脑巨细胞外液中某些氨基酸的变化。结果表明;(1)应用很透析技术在下丘脑区可检测到多种氨基酸的变化.(2)急性力竭运动后,递质类氨基酸均呈不同幅度增高,抑制性递质氨基酸的增加明显高于兴奋性递质氨基酸.(3)急性力竭运动后,支键氨基酸水平明显增高.提示:下丘脑区氨氨基酸代谢变化与运动性中枢疲劳及其恢复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对应分析等方法,对第28~31届奥运会中、美、俄、英竞技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在速度性和同场对抗性、英国在耐力性项群上实力雄厚,中、俄在技能主导类项群上优势明显且竞争较为激烈;美、英优势项群竞技实力呈上升趋势,中、俄则呈下降趋势;美、俄呈“阴盛阳衰”特征,英国则相反;我国在体能主导性和同场对抗性项群上劣势明显,且美、英对我国优势项群形成新的威胁;我国奥运危机重重,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 ,分析能量耗竭产生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以及疲劳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肌肉疲劳产生的原因和营养学的原理,阐述了消除疲劳与营养的关系以及补充营养的方法,供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评价消除疲劳效果指标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动脉血流图、握力、肌硬度、符号连画试验、计算机加法试验,对运动员疲劳及综合手段消除疲劳后的状况进行了评价,认为动脉血流图、肌硬度、符号连画试验及计算机加法试验,均可从心血管、肌肉、神经机能等不同角度对疲劳及恢复状况进行定性评价。上述指标敏感,易于测量,有利用的价值,但在应用中应注意客观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胫骨疲劳性骨膜炎及骨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有关胫骨疲劳性骨膜炎及骨折的研究报告基础上,收集整理了胫骨疲劳性骨膜炎及骨折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分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资料,总结出预防该病的一些比较简单宴用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和综述等方法对现代足球运动的特征及其供能特点进行了论述,揭示了足球运动中疲劳产生的机制,提出了在训练比赛中消除疲劳及促进恢复的方法。旨在提高我国足球运动竞技训练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6.
高压氧与运动疲劳的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有的研究显示:高压氧能提高脑和心肌能量代谢、促进血清酶和肝酶谱活性的恢复,从而调整和提高运动员的机能能力。由此表明:高压氧作为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后的恢复手段能增加运动员的有氧耐力,促进运动后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对四川省散打队十运会赛前训练有关运动性疲劳有效的生理、心理监测措施。方法:采用追踪实验法和统计分析法。以四川省散打队备战“十运会”的五名队员为对象。以周为训练单位。采静脉血:每周一展8时空腹采血,共四周。测试指标:1)生化指标:CK、BU、Hb;2)心理指标:闪光融合频率、自创量表法。结果认为将整体监测与个体监测配合运用,是监测运动性疲劳的可靠手段;而将生化指标与心理指标结合使用,是监测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手段。结论: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和心理指标对散打运动员进行综合监控,其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生理生化指标或心理指标。  相似文献   

18.
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计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当发生运动疲劳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都会使运动疲劳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根据疲劳产生的原因、机理来分析,运用消除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训练和学习.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初步探究网球运动疲劳与比赛疲劳特征,从生理生化的角度分析了导致网球运动疲劳与比赛疲劳数据指标差异的原因。研究认为:只有科学的训练及合理的训练计划才能保证在比赛中正常发挥技术水平,避免比赛疲劳的过早出现。  相似文献   

20.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疲劳至于运动训练的重要性 ,并深入探讨了疲劳的深浅度对提高训练质量的作用 ,揭示出疲劳与超量恢复 ,以及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