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板块设计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普通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方向,以及教育部在2002年8月颁布与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以课程论、系统论和方法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素质提高为中心来统摄课程结构板块设计的思路.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板块进行系统的设计,从而构筑体育课内教学(常规性课程)、课外体育活动(拓展性课程)、校外体育活动(开放性课程)等三个板块共同组成的体育课程整体结构.通过对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课程论视角审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课程论视角出发,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进行研究,发现许多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目标定位模糊不清、缺乏灵活针对性、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没有根据学生需要及兴趣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文中同时指出要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制定普通高校课程目标,并在目标的指导下优化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从课程视角分析了体育课程内容在纵向组织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设计向度(顺序性、连续性、纵向关联),并基于对这三个基本设计向度的研究,分别提出了在体育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体育隐蔽课程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课程设计理论的梳理,提出了体育隐蔽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分析模式,阐明了体育隐蔽课程设计的原则,并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在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综合分析法等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明确,课程结构呈开放性、内容呈广泛性,课程教学方法日趋科学化,课程评价趋于理性化。但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育人为本还没有成为指导体育课程改革带有全局性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结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连贯一体的育人体系,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做到协调统一等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旨在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确保体育教学任务实施的基本条件。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体育教学资源的基本内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资源的科学管理等,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进行探讨。研究提出:培养兴趣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前提,掌握技能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发展特长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根本,终身锻炼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这4个层面共同构成了新时期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大学生体质连年下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改革。为实现增强大学生体质的目的,研究还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4+4模式"与"1+1模式",以适应时代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具象化诉求,从而进一步提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浅谈对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认识和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它的新要求,对现有的体育课程如何改革提出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程模式是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任何体育课程模式总是为完成特定的体育课程目标而设计的,也可以说体育课程模式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手段。同级同类学校及其课程所处外部环境的多样性、学生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的多样性、课程基本结构具有可转换性这三要素决定了课程模式的多样化特性,又加上体育的学科性质以及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多样化的规定,在当前形势下,仅仅靠单一的体育课程模式是很难达到多种体育教学目标的。因此,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是实现多种体育课程目标的必然途径,也是未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全国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工作常务理事单位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现状调查分析,了解普通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对普通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理论依据、可行性进行探讨,为普通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具有鲜明的健身技能学习特点,具有吻合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功能。借鉴模块化教学模式设计的新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平台,以培养学生体育创新精神和自主健身能力为终点目标,具有系统一体化、功能模块化、满足多样化的特点,凸显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应有品质。  相似文献   

12.
远程教育环境下学校体育网络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模式的研究对推动体育网络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革乃至体育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变革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目前体育网络课程开发模式面临的实际问题,本研究从模式的理论——程序——方法等要素出发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开发原则,构建了课程的整体结构图。同时运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方法对整体结构图进行分解,构建了课程的结构图和"主导——主体结合"的教学设计流程图。依照这种开发模式,在湖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论》等体育网络课程开发上进行了实际的运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大学体育"主、副项制"课程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课程改革形势与师范大学办学方向的转轨,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出新的课题。课程的结构与设置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提出“主、副项制”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的定位和改革思路,以期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述了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阐明了制约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三大要素,提出了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并拟出了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构想框架。  相似文献   

15.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进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为例,介绍了其"学分制"课程模式的构建及实施过程,重点是:1)构建"学分制"体育课程选课模式;2)依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分级教学;3)构建校内外,课内外一体化的"学分制"课程管理模式等几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纲要>的实施及建模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大连市初中、高中和大学关于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时空、文化价值和教师教学三个要素;当前学校对体育隐蔽课程内容实施的重视程度不够,且不同学校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学体育隐蔽课程内容要素的实施优于中学,高中体育隐蔽课程内容要素实施效果最差;体育隐蔽课程内容要素的实施与学生体育参与热情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朱伟强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02-1103,1109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广实施,"课程论概念系统"进入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从其他国家课程改革的动向来看,以"课程论概念系统"代替"教学论概念系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我国学校体育实践也正呈现出从"教学论概念系统"到"课程论概念系统"转换的取向."体育课程目标"问题,是体育课程设计、课程开发中的关键问题.就体育课程目标的内涵、分类、分类意义、分类结构等问题阐述我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刘昕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529-1532
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变革,2001年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可以说是这场变革的标志和产物.论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变革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体系的得失,并为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重构提出了理论依据和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9.
高等院校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与竞技"类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切实加强高等院校传统武术的教育与传承,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母体文化,是未来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对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界定的基础上,针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学科依据、可行性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探究.研究表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个性化课程的过程,它将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