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兰州大学"循证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尝试性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兰州大学"循证医学"本科生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课程教学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实践表明: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针对循证医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在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上体现了"可变、可超、可选、可改造"的现代教材观;采取基于问题、案例与范例结合、实施导师制及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经过4轮的教学实践,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各国教材能体现其课程实施情况.基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教材内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比较分析中美几何教材的异同点,得到以下启示:教材编排应具有连贯性,中国教材起点比美国高;教材编排所呈现的思维水平周期性地由浅入深;教材设计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过程并理解知识系统化、公理化.  相似文献   

3.
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应该着力从以下方面入手: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注意通过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并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相似文献   

4.
如何科学的"设计"课外作业,使学生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科学的课外作业设计应体现以下特点:趣味性;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美国Prentice hall教材与我国浙教版课标教材中的"圆周角定理"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行比较,主要从知识点引入、知识点呈现、知识点落实等三个方面比较中美几何教材的异同点,得到以下启示:教材编排应具有连贯性,且以学生为本;教材设计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过程并理解知识系统化、公理化的特点;浙教版课标教材习题可适当增加数量并分层呈现;教材设计应体现因材施教;教材设计应注重联系实际,提供更多、更丰富、更贴近于生活的现实素材,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具体目标是: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运算的意义。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一、这部分内容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了情境性和活动性。教材设计了一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将枯燥的加减法融入到学生身边的生活、游戏之中,像教材创设的“小猫吃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职教育教材建设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以"工学相结合"为特点的教材有待于建设;教材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实验、实训教材有待于开发;教材呈现形式单一,配套资源开发不足。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专业体系的完整性和适应性的结合;加强教材的实用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提高创新教材呈现能力,大力推进立体化、多元化教材建设;建全教材选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材选用的程序。  相似文献   

8.
对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教材)的回顾,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教材建设的价值取向;二是教材的创新与突破;三是教材的完善与发展。一、教材建设的价值取向(一)国家意志做教材,即意味着一种担当——对国家意志和社会责任的担当。体现国家意志、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并非是从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育概论》与国内外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同类教材比较,在总体结构和内容上都有所不同.该教材体现出以下新特点: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编写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注重教材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注重教材的学术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体现了人性化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要提高"读写结合"的功效,可巧用教材;要让学生不怕写,可将每次写作任务进行分解;要规避"课堂指导+课外写作"的风险,可落实课堂写作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中规定"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在"实施建议"中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教科书文本有双重意义结构,一是语言文字表面的意义世界,它是有目的的、预先设计好的内容,也是按计划、有组织地来进行实施的,是典型的显性课程;二是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世界,它内隐和镶嵌在文本之中,但其"意"却在文本之外,它是教科书显性文本背后的隐性课程,通常借助于隐喻来产生"意义",隐性课程就是一个隐藏在教科书背后的"意义场".这要求我们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应把关注的焦点从教科书语言转向教科书话语.  相似文献   

12.
论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原则:基于教学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这是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基本原则。要全面解读此原则,就要跳出教科书—教师两者关系的狭隘视野,从更广阔的教科书—教师—学生三者关系的视野来进行分析。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成为教科书内容的仲裁人、转译者与开发者;充分挖掘学生的教材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决定者与建构者;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协商,师生在对话中共同建构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3.
纸质语文教科书知识呈现静态化、助学形同虚设和缺乏交互功能等弊端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应运而生的新媒体技术肩负着教科书内容更新和载体换代的任务。纸墨书香与新媒体联姻,在刷新着课程内容和文化重构的同时改变着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形塑其价值观和精神风貌。语文教科书与新媒体融合经历了渗透媒体技术的纸质教科书、纸质教科书电子化、以电子阅读器或计算机存贮技术为载体的多媒体教科书和多功能集于一身的电子教科书等不同阶段,每次教科书的升级换代都离不开以纸质教科书为蓝本,因此新媒体与语文教科书融合还应该关注教科书内容如何与时俱进,在文本选择、插图设计、实践活动设置等方面凸显媒体文化。  相似文献   

14.
数字教科书开发存在着两种思路,一是教科书的“数字化”,开发者极尽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进行着教科书数字化的技术化努力,这一技术化的开发取向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风险。二是数字化的“教科书”,始终坚守教科书意识,既实现着教科书的数字化,又规避了教科书数字化中的技术化风险。从教科书的“数字化”到数字化的“教科书”,是未来数字教科书开发的必然选择,必须做到:目中有人,确立人是数字教科书开发的出发点和追求;立足教学,坚守教学性是数字教科书的生命属性;有机融合,恰当处理好信息技术和教科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践中,对教师如何选用教材一般存在三种观点:“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这三种不同观点反映了课程实施过程中三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教师对待教材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折射了他们不同的教材观。作为新旧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材料式”教材观和“圣经式”教材观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新的课程改革为教材观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生存的土壤,“材料式”教材观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知识是构成教材的核心要素,知识在教材中以何种面貌存在,直接影响到课程、教材、教学与学习的存在状态。在新知识观的统摄下,反思传统地理教材,我们以为地理新教材编制应关注知识内容的非确定性,知识组合的综合化,知识存在方式的境域化和知识认识的自组织性,以便更有效地发挥教材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科书编制是历史教科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学者们主要从历史教科书编写思想、历史教科书内容、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三方面对历史教科书编制展开了较为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的研究应去除研究的"书斋化",着力于历史教科书的实证调查研究;消除研究的"孤立化",加强各阶段历史教科书的衔接研究;摆脱研究的"统一化",注重历史教科书的地方特色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海内外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趋向合流的形势要求汉语教材的编写改变立足点、提高适应性.汉语教材在海外面临不同文化合流产生的碰撞,减轻碰撞带来的摩擦,是提高教材适应性的关键.对4类11种海内外中学第二语言汉语教材的共性分析显示,教材发展的趋势是:贴近生活、真实、生动.因此教材编写必须更新与转变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宾恩林 《职教通讯》2019,(15):15-22
目前职业教育教科书科学理论并不算完善,即便整个教科书领域也是如此,总体而言存在“功能与目标”“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程序”等三个思维框架下的碎片化探索,这不利于职业教育教科书研究的系统化积累。为了探求职业教育教科书的科学理论,应基于康德的范畴理论,建立教科书科学理论形式框架,汇总、归类已有教科书研究思维,并建构出更为系统的职业教育教科书研究的科学理论。具体行动包括:基于范畴框架阐释教科书以便系统性整合三种理论思维;基于范畴框架重新建立职业教育教科书科学理论的发展框架;职业教育教科书的科学理论建构不能脱离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王恩界  张晓明 《高教论坛》2012,(2):59-60,66
无论是作为专业课还是作为通识课,社会心理学都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但是,现有教材存在着不少问题,要建设更为适用的社会心理学教材,首先应更新教学观念,使之从便于教向便于学转变;其次,强调学术性是社会心理学教材建设的基本方向;另外,新建教材应以推动跨文化社会心理学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