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模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要求改变传统的封闭、静态体育教师教育模式,建立动态、开放、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模式,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看成是一个包含职前、职中、职后在内的完整连续的过程,使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指导和引领的作用。"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反思型教育模式"这些新型体育教师教育模式既能体现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和一体化的要求,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和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又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析入职后体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理论的角度概括了体育教师的事业发展阶段 ,阐述了入职后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并详细说明了入职后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 ,力图对入职后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师的职后管理上作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析入职后体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概括了体育教师的事业发展阶段,阐述了入职后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并详细说明了入职后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力图对入职后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师的职后管理上作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摘要: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深入了解PCK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以此为理论依据提高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实效性。采用文献资料法,对PCK的理论发展史进行了梳理,分析了PCK的特性,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认为:学界对教师知识的认识经历了“学科本位”论到“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双元结构论再到PCK的转变;作为学科知识的可教形式,PCK具有构成要素的多元性、知识内容的融合性、服务教学的学科性、生成途径的情境性、存在方式的缄默性等特点;为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师PCK的形成与完善:要以“实践导向”“学科导向”“参与导向”重建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学院模式”,要通过开展“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建立“协同学习共同体”、推动 “积极综合性教学反思”完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校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摘要:PCK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要素,是教师必需的专业知识之一。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在PCK视域下反思和探究职前体育教师教育的问题、启示及策略。研究发现,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存在课程衔接不足、忽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与融合、课程理论知识缺乏、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失衡、教学反思意识培养欠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PCK理论,从教师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职前体育教师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提出职前体育教师教育的应然走向。并依据存在的问题及应然走向,从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与融合、重视课程理论知识、构建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为路径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理论、技能、创新并重”的多元评价模式等方面提出PCK视域下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策略,以期为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当前素质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与课程开发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和校本培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提倡共同合作,积极参与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7.
中美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体制与课程设置上都有成功的经验,本文基于对中美两国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提出进一步改革我国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为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深化改革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从职业、专业及专业化的概念解读入手,重新审视了何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并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分为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培训的三段论提出了质疑。然后,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中存在的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笔者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综合归纳法,分析了我国高师青年体育教师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职后培养特征,提出了我国高师青年体育教师职后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基本目标,探讨其职后培养过程。为新时期我国高师青年体育教师职后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对其入职教育模式进行了构建.结论:体育教师入职教育模式有师徒式培训、教学现场培训、参观考察培训、先进典型培训、教育教学专题培训、校园文化培训、读书制度培训、调研式培训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扬州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成因及负面影响进行现实考察,探究其预防及缓解的对策。结果发现:1)扬州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但仍有一定比率的体育教师经历严重的倦怠;2)教龄在11-15年的体育教师、中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成就感较低,担任班主任的体育教师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上与其他组别比差异显著,职业倦怠较为严重。本文进一步对造成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现状、特点作了全面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我国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要求;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研究的质量不能满足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研究领域较为狭窄;定性分析多,定量少,研究方法单一。根据存在的不足及师德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关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展望,希望能为今后的体育教师师德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教育叙事研究法,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文化状态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认为,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文化“边缘化”现象依旧严重,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还无法完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学校和教研组等组织文化并未完全形成,还无法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等正在发生积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以改编的《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为研究工具,随机抽取广东省62所中学519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学体育教师普遍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中学体育教师的应对方式在性别、职称、学历和是否任教毕业班上均存在差异;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被广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群体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15.
教师职业发展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作者在对重庆市十几所高职院校168名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探索目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背景下深圳市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深圳市各区1197名高中生和33名体育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满意度的研究分析。经调查:高中生和教师均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各指标满意。结果表明:在“新课标”背景下,深圳市的新体育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分析法,对太原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高原现象进行了调研,分析了体育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特点及成因,并提出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应对策略。结果显示,太原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3个方面。因此,要预防和解决体育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就应发挥这3个层面的作用且各有侧重,以最终促进体育教师职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的现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在现有的人事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情况下,通过改革管理方法、优化组合、开展选项教学、加强自我完善和后续教育等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资源加以优化,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对北京市农村中学体操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分析了北京市郊区县15 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数量、年龄结构、学历、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和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现状; 同时对教师的授课艺术、学时分配等做了一定的调查与研究, 并努力探讨改善和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状况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以福建省10所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风格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论表明,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主要以激进型、立法型、局部型、整体型风格为主,性别、学历和职称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学历、性别和职称对高校教师的人格的影响较小;神经质和精神质对高校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