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方面,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均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中国的高职教育应全面考察和研究国外的高职教育,分析其利弊得失,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加以合理吸收和运用,从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制定明确具体严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从业标准、提高兼职教师任职比例、制订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现状,提出了培养措施:加强对现有旅游英语专业师资的培训,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拓展引进一批高质量的旅游英语专业兼职教师;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来加强旅游英语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3.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土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缺乏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缺乏具备工程经历教师的问题,必须依托校企合作,制定教师准入新标准,完善教师的培养制度,打造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以加强高职土建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 ,建设教师培养快车道。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 ,开通多种渠道 ,为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创造条件。兼职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外延群体 ,重要的是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我国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高质量“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显得十分必要,以此推动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目标。因此,本文分析“双师双能型”教师基本内涵与作用、高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必要性,并提出明确“双师双能型”标准,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构建自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强化校外培训、构建考评与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发展等建设策略,以解决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英锐  刘茜 《职大学报》2011,(2):118-122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从最初的规模扩张转为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转变。培养好专业带头人、锤炼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营造专业教师队伍的合作氛围和完善目标考核机制是打造专业教师团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张扬高职高专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要强化教师培训、建立创业机制、制定有力措施、通过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学生,既要注重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更要注重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培训、一机制、四平台”建设路径,即完善培训体系,强化创新意识;完善鼓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教师的相互学习,提升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搭建人才共享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搭建教师能力发展平台,提升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提升助力,为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兼职教师队伍逐年壮大,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2014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如何高效管理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已成为高职院校人事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分析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运用心理契约理论,探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聘用机制,解决兼职教师实际管理中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前沿阵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通过分析当前"双师型"教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要求,提出了通过各方协同推进,进一步完善双师教师培养机制;拓展引进渠道,进一步优化双师教师队伍结构;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搭建双师教师成长平台;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途径,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和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教师引进方式单一、培养体系不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不顺畅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从强化思想引领、加强顶层设计、改革招聘机制、强化校企协同等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建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工科高职院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双师型"教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但工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整体素质不高、培养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别受到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因素影响。从宏观层面:构建政策保障体系,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观层面: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双师型"教师共建平台;微观层面:激励教师专业发展,培育"双师型"教师职业人格三个层面提出路径探析。  相似文献   

13.
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不足,阐明了建设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并从加强师德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打造双师能力共同体、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对国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和国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历程的研究,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当前实现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是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要明确高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标准。在总体上,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相对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为此,要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高职院校要为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搭建发展平台,职业指导教师要努力养成专业自觉,构建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职教育逐渐从外延型扩张转变到内涵式发展,要真正实现这种转变,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支撑。通过梳理"双师型"教师有关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部分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提炼"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分析总结其培养主要途径,探讨继续教育模式,以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文章针对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点从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通过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深化思政课教师内涵建设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提高育人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与关键。因此,制定科学的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鉴新加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为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方面宜作出如下努力形成完备的继续教育制度,建立课程开发制度,促进教育多元化,健全支持机制,落实教育的投资政策,完善执法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发展壮大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保障。目前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学历偏低、理论和实践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差等现状制约着该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加强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学历层次和实践教学水平及能力,强化兼职教师队伍的监管等,将有效地促进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校企融合发展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内部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和渠道。本文在校企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对师资建设工作展开全面调查和分析,针对专职与兼职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协同管理提高挂职锻炼效果、强化校企渗透,增强教师服务能力,以及做好兼职教师的筛选、培训和协调管理等多个方面,建立素质水平考核评价机制等方式,促进高职师资建设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