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荀子的康乐养生观,是“治气养心,修身自强”。主要表现在“养备而动时”以养其身和“美善相乐”以养其心两个方面。“形具而神生”是养生的基础,“养备而动时”是养生动力,“制天命而用之”是养生的法则,“宜与时通”是养生的目标,“治气养心”是养心的根本,“志意得广”是养心的灵魂,“养善相乐”是养心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顽强自信,不惧死亡,“夺人而不夺于人”,是一个优秀的传统拳手,也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军队所必须的;谨养而治气,则是培养人的精神力量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4.
论静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我国古代养生流派以及动养与静养的利弊入手,运用古代的太极阴阳学说和现代的“熵”理论,对生命静养延长生命的理论及其自身的实践,参阅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探索了静养长寿的若干问题。并对动养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以和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我国传统养生学基本理论时,学术界有“以动养生”、“以静养生”两种观点曾引起广泛的讨论。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未能概括和全面反映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实际。其实,历代各派养生家在“和”这一意义上达到了共同的看法。本文以具体的事实论证:“以和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就佛家养生思想关于人体健康的观点进行了解读,结果表明:佛家先哲的养生思想与现代人追寻的健康理念有很多相同点,它主张的养心、养形、养气与现代体育主张的自我身心调节、和谐自然、适度体育运动相一致。将佛家特有养生思想批判地吸收到现代体育养生实践中对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公民的个体素质提高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六艺"是指两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教授弟子们的六种教学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简称"六艺"."六艺拳",是以孔子的"六艺"之教和健身养生思想等为内容.以拳术形式为载体,融入家优秀传统的道德文化益智养心,按照民族传统的武术文化修身强体,修文习武,中和达道,性命双修的新创意."六艺拳"的创意,旨在弘扬儒家优秀文化传统,让现代人们在休闲与学练中,享受轻松和谐的文化沐浴,弘文习武,知儒养心,体悟孔子"智者乐,仁者寿"的养生之道,强身之术,"虽日习武,文在其中矣".  相似文献   

8.
对体育与传统养生之理论基础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体育与养生的理论基础混淆的状况,提出几点质疑,并得出以下结论:①运动和养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理论基础应区别对待;②现代健康应以养神为主,辅之以运动,营养、休息等养形手段.才能形神俱全;③养神的基本内容为养成平常心,加之经常参加静养练习和运动量较小的“绵缓”运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养生心理学思想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养生家既重视养身,更重视养心,把心理保养放在养生的首位。在心理保养上,又把情志因素放在突出的地位,认为情志正常与否对人的健康影响极大,而各种情志又是相互制约的。在心理保养方法上,强调心理修炼、心理调援、心理治疗。气功也是一种心理修炼、调摄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孙思邈和司马承祯是中国养生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他们一个从医学角度研究养生,一个从道教角度研究养生。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思想的差异性:比如对于养生的目的,孙思邈认为在于长寿,司马承祯认为在于做神仙;又如对于实现目的的手段,孙思邈认为在于养性,司马承祯认为在于得道。然而,他们毕竟都是以“养生”为其研究对象的,因此这又决定了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同一性:比如在如何以静养生的问题上,孙思邈主张“安神练气”,提出了“五对七候”的修炼理论,司马承祯主张“安心养气”提出了“五渐门七阶次”的修炼理论;又如在如何以动养生的问题上,孙思邈提出了熔导引、行气、按摩于一炉的主张,司马承祯提出了要配合梳头、叩齿等进行导引活动。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健身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受老子养生思想的深远影响,其“气与阴阳”、“以‘静’制动”的思想源自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和“道法自然”、“专气致柔”、“至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其以“气”、“德”健身的思想是继承发展老子“天人合一”和“道生之,德畜之”养生思想而形成的;其“静”、“气”、“德”是老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者寿”理论并有所发展,他所创立的养“浩然之气”养生观,从伦理养生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道德行为健康有益于长寿的奥秘,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养生的内涵,还将养生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对现代学校道德健康教育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法对孔子养生思想进行新的挖掘,阐明孔子从生命关怀意义上重视养生,以生为乐,将道德修养和提高生命的质量作为养生的根本,并认为"天人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整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 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养生思想是其基本学说的折射,并对中国养生理论和 方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孔子崇尚六经的文化,六经就是《诗》、《书》 、《礼》、《易》、《乐》、《春秋》。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翻阅大量相 关的文献资料来揭示《诗》、《书》这两部经典对儒家养生思想形成所产生的影 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动形养生术,从形式、负荷、目的等方面看,都与西方运动健身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依然是以静为主的传统养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静养生核心思想的延伸,是以静养生方法的补充和形式化。本文就传统动形养生文化的形式、负荷、目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朱璟 《美育学刊》2021,(4):61-68
关于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研究者们已多有关注与探讨,但对于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国艺术对生命的尊养之功,却少有系统的论述。其实,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有以艺术来养护生命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理念,即“游艺尊生”的价值观。先秦儒道二家在道的本体层面思考艺术与宇宙自然、人类生命的同根共生,其论说构成了“游艺尊生”的思想渊源。两汉魏晋以后,随着文士们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关注,他们越来越重视现实生活中身心状态的自得自足,类似表述构成了“游艺尊生”的主要话语。及至明代,随着参与养生的文人群体的扩大与养生需求的增加,高濂完成了把艺术物事融入养生专书的创举,标志着“游艺尊生”思想及内容建构的明确成型。  相似文献   

18.
历代儒者对孟子人性善的解释都是将其解释为预设的人性本体.从《孟子》文本出发,通过对孟子何谓大者、大者如何立、大体的存养、为不善的原因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孟子所谈之性,既有欲望之天性又有本体之人性,“大体”“大者”即是本体之人性,其人性本体是通过“思”并将之“扩而充之”而得来的;通过“思”和“扩而充之”而得来的人性本体是需要通过“寡欲”和“集义”的途径而“存养”的;不能“存养”即是“不善”,因此,孟子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形而上学者,而是儒学形而上学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19.
求实,求新,求活,求乐:改进中学体育课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中学体育课的教学,不断提高中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是当前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课题。提高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必须紧紧抓住一个“实”字,教风踏实、教学扎实,围绕一个“新”字,常教常新,新中有实,不忘一个“活”字,教法灵活,活中有乐,追求一个“乐”字,动中有乐,充满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兴趣浓厚,练习的积极性就高,就能真正达到实的目的,所以要善于在“乐”上做文章,从“新”上下功夫,在“活”上用力气,使“乐”从“活”来,“活”从“新”来,互相作用,相得益彰,从而切实提高中学体育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20.
《阅读》2008,(11):F0003-F0003
雨花石质地坚硬,是石英、玉髓和蛋白石形成的珍贵宝石,俗称“雨花玛瑙”,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喜欢将雨花石养在水盂中,陈列案头,晶莹圆润,奇巧多样。从欣赏角度来说,其精品可以从色、纹、质、形四个方面看,四者皆备者为上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