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说与神话有悠久的渊源关系 ,中西方现代小说中更是兴起了古老神话复活的热潮。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 ,也是小说家族之源。中西小说神话意识存在着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对古代中国与希腊神话、体育文化进行比较,探寻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并运用逻辑分析法,对差异存在的原因及神话与体育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究。通过对中国与希腊神话在生命主题、神的形象、价值观、自然观的比较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与希腊体育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养生”与“竞技...  相似文献   

3.
神话视野下的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神话学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中西方神话中神的形象、价值观、自然观进行比较研究,在揭示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审美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差异的同时,阐释了神话与体育文化的内在联系: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势必会深深烙刻在各民族的体育文化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狗"在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及其在语言这一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形式的不同,由此得出结论:在英汉互译时,应把握中西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努力寻找对应词或对等词,使译文与原文的"功能相似,意义相符"。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神话学至今仍维持着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中国上古时代像西方一样也曾创造过丰富多彩的神话,至商周之际大部分神话被历史学家改造为历史传说而发生了一次神话的历史化,因而神话学的首要任务便是将历史“还原”为神话。这个假定是20年代在茅盾的《神话研究ABC》中确定的,而茅盾的神话理论则主要是在英国古典进化论者郎格以及当时盛行的疑古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中西神话在本质上是有重大差别的,西方神话是以自然神为核心的,中国神话的重心却在英雄崇拜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神话历史化”,因而21世纪中国神话学有必要重新建立自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从宋元话本至明清章回小说;不论在神话、仙话、鬼话之类的志怪记异小说中,还是在以人话为主体的世情小说中,"一男双美"人物配列不断出现。这种人物配列范式基于传统社会男性霸权话语,隐含着男子所固有的"娇妻美妾"情结,以及在这种情结支配下,女子效仿原始神话中的"二妃"之所谓"效英皇"角色情愿。就思想性而言,如此"一男双美"人物配列固然不足为训。但就文本意义而言,这种人物配列模式能有效地推动情节进展,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并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故而还是赢得了国内外许多读者的喜爱与肯定。  相似文献   

7.
《古事记》是日本古代官修史书,但故事内容类似于中国的《山海经》。该书以皇室系谱为中心,记载着日本开天辟地至推古天皇(约592—628年在位)间的传说与史事。亦为日本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书纪》并称记纪文学,其中"天孙降临"更是这一神话与传说的核心。它用神话故事解释了日本民族的起源,并让日本人直到二战结束仍然相信天皇是天神的后代。但神话终究是神话,有着其局限性。文章试着从神话传说谈起阐述《古事记》中大和民族的起源以及成书背后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方面深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理解自然世界的一种方法论,从秦汉的"模山范水"到明清的"一勺代水,一拳拟山",中国古典园林客观地反映了对自然山水的崇尚,同时也蕴含了道家朴素自然观的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9.
莫言以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为原型的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乡土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体系,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字的世界共和国"。肉体残酷暴力与"倒错性欲"的结合是福克纳小说的一种重要母题,再现这一母题的是一种隐喻性的心理语言。莫言更多的是对导致这种变态心理的文化语境的批判,由此使他的小说成为第三世界寓言的重要例证。莫言创造出一种以"地方世系"为核心的叙事模式,但与福克纳不同,莫言对意识流与神话的叙说却明显地带有齐鲁神话的特点。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看出莫言创造了本土化的叙事话语,通过一种魔幻性叙事的语言,莫言成为通向"世界文学史"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射日神话是我国各民族重要的母题神话,虽然千百年来它终未改变射日的核心内容,但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所呈现的形态却截然不同。满族作为古老的北方民族,在萨满文化的影响下,其射日神话的发展、演变以及特征都与中原神话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即从满汉两个民族射日神话的比较着手,深入神话内部,挖掘民族文化间的异同,探求人类早期生活及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创世神话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蕴含的动植物图腾、人兽合一的神灵形象、万物化生一体的生态观念等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文明观的丰富与完善,也说明了生态建设的刻不容缓。在面对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时,我国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了宝贵的思想价值,为人类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作用。本文试从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出发,阐述生态文明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一致性,进而论述"天人合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从视觉文化分析当今竞技武术开展不乐璐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给观众带来的是传统“韵味”丧失,视觉疲劳,审美距离消融。进而提出竞技武术发展要体现它的“内视性”,表现出它的“神美”、“形美”、“意象美”,才有可能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来提高其社会品住。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哲学的高度解读"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催生各种"拜物教",导致道德滑坡;官商勾结;"以物为本"的"拜物教唯物主义"的经济增长战略,是我国生态破坏的哲学思想根源."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纠偏,践行这一发展观就是把人当作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人的"精神力量"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并把人的"实践力量"视为人的"外在本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家与国家的和谐等。其中,关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等思想和理念,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这些思想是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渊源,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简论"和合"的中国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国武术也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和合的精神。和合理念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构建当代和谐与武术中强调的“天人和合”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索武术中的和合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种种“失和”现象,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寻了中西传统体育文化,发现从根源上存在:开放个性与封闭保守、神本位与人本位、征服自然与顺应自然、着眼局部与考虑整体的差异,在社会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契约与伦理宗法、冒险竞技与养生娱乐的不同,在“身”与“心”关系的发展过程具有相似性:“身”“心”对立与统一。分析了当前中西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困境,西:过度竞技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怀、过度商业化导致体育道德异化;中:体育文化自信丧失、养生传统被忽视,最后提出中西体育文化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双重人性是张载在对佛老与汉唐儒学双向纠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其具体指谓在于揭示人生中的现实与超越两面,而其问题却在于双重人性究竟如何具体地实现其统一。从洛学起,理学开始形成以大程为代表的道德实践路径与以小程为代表的格物穷理路径,由此而演化为朱陆之争。元明以降,心学沿道德实践的方向将二者的统一推向极致,但却存在着遗落客观世界的偏失;气学沿存在之理的方向虽然突出了知识理性与知识追求,却又面临着稀释道德理性的危险。如何确保二者的统一而又不失偏颇,既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张力,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吸取西方文化以重建中国文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