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巴金在《家》中为我们讲述了高家悲欢离合的历史,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悲剧女性青年的形象,其中梅芬、瑞珏是巴金先生在《家》中着力塑造的两位上层女性,尽管她们两人的身份、经历、性格、人生追求各不相同,但都纯洁、善良、充满了爱心,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化身,然而她们都无一例外地惨遭虐杀。她们两位的悲剧不仅是她们个人的,而且是全社会的;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创作本旨是三种悲剧构架,其中一种是作者要为一群青年女子作传,写一群异样女子的人生悲剧。在这一群"异样女子"中要探讨的是《金陵十二钗正册》而非其它。在这里笔者只探讨与宝玉密切相关的两位女性,她们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扼杀了她们的真、善、美,使得她们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践踏、被毁灭。  相似文献   

3.
巴金的《家》、《憩园》、《寒夜》是三部典型的家族小说,从《家》到《寒夜》,作为物质外壳的"家"在巴金的笔下逐步瓦解,但是精神的家园却在这片瓦解的废墟上开出现代的花朵。家的结构的变迁,家中主人的更替以及家的精神内质的变化都向我们展示出了激流动荡中家的摇落,思想解放中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茅盾、巴金同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创作的许多方面尽管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一位是那样冷(冷静),一位是那样热(热情);一位是那样充满理智,一位是那样包含激情等等,有趣的是,他们在审美旨趣上的鲜明对立和反向追求,都结下了令人瞩目的艺术硕果.茅盾和巴金是各自凭借着自己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优势强化了艺术的某种性能和特征.与此同时,在创作之初、在创作内容上,他们却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在1927年,这两位文学家几乎同时开始了他们各自的文学创作生涯,他们自觉地吸吮着“五四”时代的精神乳汁,并且力图使自己作品的人物形象散发出浓烈的时代气息.当《小说月报》先后连载了他们的小说作品时,茅盾、巴金这两位小说家的名字便升腾于中国文坛.之后,他们各自以《虹》和《家》这两部反映“五四”时代妇女命运的长篇小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坛的突出地位.于是,两个时代女性——梅(茅盾  相似文献   

5.
曾树生是巴金《寒夜》中所塑造的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女性形象.她不同于那些终年被关在家里,一生都在辛勤操持家务的传统女性,如瑞珏和梅(《家》),听凭封建专制家长的摆布,葬送了如花的青春和生命;但也算不上一个真正意正义上的新女性,象琴(《家》)、淑英(《春》),投入到社会变革的时代洪流中,去寻求真正的幸福与自由.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遵循比较文学中的平行比较方法,对巴金和威廉·福克纳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家》及《喧哗与骚动》中的两位父亲高老太爷和康普生先生进行比较,探究作品所描述的两个大家族没落的原因及其对家庭成员(主要是父亲)造成的影响,考察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两位作家的创作思想及中国和美国南方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7.
金东仁和鲁迅是中韩两国同时期的作家,生活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也相似。他们都关注女性问题,笔下的女性人物都遭受着封建礼教的戕害,在婚姻、家庭、自由上有着共同的悲剧性命运。本文以金东仁的《土豆》和鲁迅的《祝福》为中心,对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客观把握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封建制度对女性的荼毒。  相似文献   

8.
滕腾 《职大学报》2013,(2):37-43
经过十七年和文革的沉寂,女性主义文学终于在1980年代重新"浮出历史地表",一批年轻有为的女作家迈出了为女性争取平等与权利的第一步。1980年代初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张洁、张辛欣的女性主义小说《方舟》和《在同一地平线上》,分别对当下女性的处境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思考,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虽然两人的努力最终未获得成功,但她们勇开先河的魄力和探索的力度都为之后的女性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成为新时期女性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悲剧与崇高是紧密相连的。悲剧美感的获得是来自于对人的精神力量的理解和崇敬。本文试从悲剧崇高美感的角度出发,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和《雷雨》中的蘩漪这两位悲剧女性的抗争与毁灭之崇高美。朱丽叶和蘩漪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她们追求自我幸福,冲破传统世俗,正面与不可抗拒的灾难与厄运直接冲突,进行尖锐的对抗,对抗的高潮以死亡为结局。她们的死亡是抗争、拼搏后的死亡,使我们感到人类精神的伟大和崇高。但由于文化和时代特征的不同,这两位悲剧女性的抗争形式与毁灭程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美国知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深刻地探讨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生存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黑人女性渴望翻越种族歧视的藩篱获得白人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她们渴求摆脱性别歧视获得社会的认可。本文通过对《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的四位黑人女性的分析,展示她们进退维谷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1.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太极拳运动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种,注重在演练中精、气、神与动作协调一致。从理解内涵、把握特点、形神兼备的角度对太极拳精、气、神的外现与修炼进行阐释,并分别就太极拳对精、气、神的内炼功效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太极拳运动精、气、神的内炼与外现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16.
新的教育观念是培养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培养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有激活人的生命力、活跃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思想、活学活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17.
当刘翔以12s91的最快速度取了2004年稚典奥运会的110m栏金牌后,“刘翔现象”就在神州大地轰然兴起。当刘翔及其教练“被迫”打算出国训练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中国式的“后奥运虚耗”已经对金牌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这种“后奥运虚耗”现象已到了需要有关方面加以规范、引导的地步。期望能为减轻中国“后奥运虚耗”的不良影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9.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新国学"与"新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