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中国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界学者的研究成果做了综述和梳理基础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处境,文化传承研究中的"反侵略意识",中西方体育文化交融的本质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结论是:当代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有忧患意识,在文献中表达了"反文化侵略"的思维倾向。西方体育文化元素在中国的大地上的普及的实质并不是体育文化的单向扩张,在融入中国文化同时就被注入了传统体育文化"内核",体现了文化平等交融。中国传统体育元素在世界范围的影响非常深刻,主要是借助于西方竞技体育"内核"进行繁衍,而民族传统文化"内核"没有随之发扬。总之,中国当代民族传统体育与国外体育文化从本质,是一种自然的文化交融,体现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对待体育元素,各取所需,为己所用,构建着中外体育文化的交融与互惠特征。  相似文献   

2.
意与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绘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太平广记>中特拈出"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两条"艺事要言",发人之所未发,于谈艺赏文之道大有裨益.本文分析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内涵,说明了"想象"和"视觉"两个因素在"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审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论述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创意写作把文学教育与文学实践有机融合,用创意思维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其立足于传统写作资源,吸收现代表达特征,提取文学创作中的"可教"内容来培养现代"写家",从而更好地培养适应新时代趋势的写作人才。  相似文献   

4.
中唐诗僧皎然的诗境理论诞生于他的辩证思维之中;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具有直观性、整体性、和谐性等特征.皎然运用这种辩证思维论述了诗境的产生与特征,发前人之未发,给形成中的意境理论注入了独特的内涵,促进了意境理论的诞生.从皎然诗境说的"取境"--直观把握中的心物融合、"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整体观照中的无限超越、"诗家中道"--和谐辩证中的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分析了它的辩证内涵.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呼应于"全球化时代",已酝酿出跨越传统文学学科研究自身、跨文化的知识生产场域;中国文学研究已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中穿越诸多学科论域的界限,获得本土性的问题意识和自觉、自主的表达话语。2011年10月29—31日,"文学理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对话"学术研讨会暨  相似文献   

6.
以民俗学的视角审视"全民健身体系"发展的"中国特色"问题,进而对"全民健身体系"的民俗性特征及与民俗文化的高度契合性进行了论证。论证过程中以"转换性创造"为理论背景,民俗文献典籍为主要方法,并采用训诂学、田野经验的具体手段来转化原始材料进行论据支撑。研究得出,"全民健身体系"的特色之处应在于向民俗性的方向进行转换性创造,其"转换性创造"的具体表现在于岁时观念的时间意识,文化信仰的适度融合,方法内容的中西交融以及宣传的民俗管理理念5个向度。"全民健身"的观念本来自西方,我们的工作方向及方法自然会以"他者先进"为首选,但,如果我们在面对外部强势文化的同时还能够依然富有"文化自信",坚持一些自己的传统,那么这一文化变迁很有可能会是文化的融合,"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伟大命题也许在全民健身体系的"特色"建构中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性文学研究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走进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并很快取得了一批有广泛影响的研究专著,为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本文围绕着女性文学研究者理论自觉这一目标,以西方两次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理论为参照,结合我国女性生存经验与女性文本阅读经验,对其中所提出的理论问题展开思考,提出了女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合的研究理路,并且从方法论的角度把女性文学研究中几个关键词"女性经验"、"性别"、"言说主体"放在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中进行一些基本的辨析和界定,力求达到女性文学研究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百年间经过学科定位、对象界定、融合中西、理论重构,亦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胡适确有"创始之功",冯友兰深思力作,为之树立了"典范"。面对世纪之交全球化思潮兴起、文化多元主义流行、世界范围内中国思想研究非哲学化的历史文化取向变化,及其中国哲学工作者"同行迷失"之困惑,"中国哲学"的学科独立性又一次面临挑战。为此要继续沿着冯友兰"接着讲"的"哲学创作(重构)"思路,在如何既能保持"中国的"属性和特质不变而又能促进其向"现代"创造性转化这两个有机联系的问题上,进一步对中国哲学的定位和重构进行新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儒家民族理论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以文化作为民族身份的识别标准,始终坚持华夏文化中心主义,反对华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及彼此的交流。同时又展现出明显的两重性特征:一方面积极提倡"用夏变夷",用仁爱之道去融合边疆少数民族,要求实现"华夷一体";另一方面又主张"内诸夏而外夷狄",企图将华夏与少数民族、中原与边疆隔离开来。而这从另一面又反映出儒家民族理论兼容并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魏星 《阅读》2014,(36):2-5
<正>在古代文论中,"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般指用来表达情感的物象或事象。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意象产生的过程,是作家的生命伴随着意象运动、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诗人、作家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与抽象思维不同,它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情感,是一种跳跃的、顿悟的、创造性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文本创作中的"意象思维"转化成一种教学思维,即充分关注文本中的审美意象,用之打开课程的想象力,引领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从而提升言语学习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引起社会上广大读者的关注,同时也吸引大批学者们为之展开一系列研究。不过这些研究大多从神话、宗教、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等角度着手,很少从翻译的视角尤其是翻译过程中读者的接受角度对文本进行探讨。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是成年人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从接受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进行分析,并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哈利·波特》两种译本的用词做简要解析,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范式。通过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创作出适合儿童读者的翻译作品,从而使译作更容易让儿童接受,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中国现代知识者对西方文化采取了径切直取的方式,而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矫枉过正的做法,几乎全盘否定,加上后来几十年又没有学者重整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并使之融入到当下中国文化中去,致使当下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一直存在着一个否定传统似乎就意味着进步的误区。本文试图以鲁迅小说、散文诗和杂文为例,探寻鲁迅在与传统流弊战斗的过程中,亦有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广、精到与辩证的思索,乃至陷入中西文化选择的种种"圆圈"困境,而绝非对传统的简单否定。从而,切实为现当代文学的文化重审做一点扎实的理论立基与文本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3.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著名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凭借其思想的深刻、描写的生动、叙事的严谨、语言的杰出等众多特色而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创作。其中有一类戏剧的创作因为《史记》而表现出了独特的色彩,作家通过对《史记》中的一些故事进行借鉴,对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等进行艺术在加工,最终创造出一种虚构与史实交错,娱乐与教化融合的戏剧,人们称之为"史记戏"。对这种在原著上进行改写的"史记戏"进行研究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20年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的20年代,恰逢新的"奥运年",文章运用历史学、文化学及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回溯与梳理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从差异走向融合的历程,对构建多元平等共享的世界体育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具有浓重西方文化色彩的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体育在经济基础、文化形态、思维方式、伦理与价值取向及认识与观念等方面存有差异。中国体育在发展中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特色与精髓,又吸收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华,并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文化基础上,不断向外传递中国文化,逐步实现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交流与融合。中国体育离不开奥林匹克,奥林匹克亦离不开中国,两者彼此相融,相互依赖。进而指出中国在2022冬奥会举办之际,应充分利用奥林匹克平台传递中国理念,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宣传中国,并为奥林匹克和人类文化作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40年代编辑出版的多种延安文艺丛书,不仅宣示并完成了延安文艺及其艺术传统的建构与历史叙述,同时又通过与政治权力及意识形态目的的结合,"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及其国家美学规范与文类秩序。其中,1949年前后由周而复和周扬等分别主编的"北方文丛"与"中国人民文艺丛书",集中体现出了当时的延安文艺丛书编辑理念、选题准则和意识形态目的等历史特征,以及有意识通过丛书汇集及其"经典化"的文学史叙述,建构延安文艺及其"新的人民的文艺"资源与规范等文化实践功能,并在延安文艺文献史料辑佚、版本考证、文字校勘及"副文本"研究等方面,成为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基础及资源。  相似文献   

16.
阐释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视界融合”促使阐释者必须有效发挥自身的主观创造性和自主能动性,允许译者根据时代需要和自己的视界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译者要想与作者的视界达到融合,除了要全面理解原文、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熟悉双语文化外,还要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以求与原作的初始视界达到融合。本文旨在以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为指导,从意义和文化两个角度对《红楼梦》两英译本进行阐述评析。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惟一一位可以与男性大家相媲美的女性文学家,她毫无封建女性的卑顺之气,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同时又有着忧国忧民的抱负,她这种特有的反叛精神成就了她卓尔不群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之一,王光祈在救亡图存和"西乐东渐"对中国音乐构成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了"复兴礼乐"和创造国乐的思想。他实则建构了一条传统礼乐向现代国乐演进的路径。该路径是他在现实探索救亡道路失败后受德国音乐普及的影响,继承儒家礼乐思想,运用进化史观念和汲取西方现代音乐理论所形成的现代礼乐观的必然选择。王光祈认为:礼乐之间是"乐主礼附"的关系;礼乐虽注重伦理价值,但音乐资源整理应美善兼重;礼乐在与胡乐碰撞交融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礼乐培养了中华民族的"谐和"特性。因此,他主张创造国乐须发掘礼乐资源、运用西方音乐理论与方法,以传承"谐和"之"礼乐本意"、激发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刘勰在对"楚艳汉侈,流而不反"文学现象的反省中,察识到恰当把握"艺术表现度",乃是攸关文学未来发展命运的大问题.而对"艺术表现度"的自觉意识,只有在所谓"古典型"精神氛围中才能伸展出来.此一意识的出现,预示着中国文学活动中艺术精神的转型.为了凸显解决此问题的现实紧迫性与理论重要性,刘勰选择了"宗经稽古"的言说方式,把"艺术表现度"放在"文之枢纽"部分,作为文学基本原理之一来讨论.此一理论陈述策略,机智而又诡谲."宗经"固然可以借助五经的权威性,顺利提升随着艺术精神转型而出现的"艺术表现度"问题在古代文论中的理论地位和理论层次;"稽古"却随时有可能把"宗经"真正想要言说的与现实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内涵逐出"在场",从而给<宗经>解读留下颇具弹性的解释空间.<宗经>篇所谓五经"极文章之骨髓"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实乃刘勰基于现实实践焦虑而生的理论想象.通过对刘勰"宗经"言说问题意识的还原,对"宗经稽古"陈述策略诡谲性的解构,召回由于陈述策略的诡谲而被逐出"在场"的"文能宗经,体有六义"真正想要言说的与现实实践密切相关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世界文学长廊中,有两位杰出的作家,一位是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另一位是孕育和创造中国白话文小说的鲁迅(1881~1936)。二者都是文学大师,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成就非常瞩目。笔者仔细梳理了二者的部分短篇小说,并对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从多个角度解读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从相同性上来说,二者在小说结构安排上都遵循"幸福—转折—拯救—死亡"的写作模式,而且在主人公的选取上以及从人物自身往往会反射出来一种戏剧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使小说看似有了结局,往往又留给人无尽的想象。从相异性上来看,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情感的融入与表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