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体教两系统学校对各自优势与劣势的认知基本符合当前的现状及趋势;体育系统学校生源短缺、质量下降、出路不畅、读训矛盾等问题仍然严峻;教育系统学校的后备人才数量与质量呈下降之势;体教两系统学校对"体教结合"优势的认知高度一致,体育系统学校的认知与诉求更为强烈;体教两系统的学校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新秩序的诉求高度一致,体育系统学校的诉求愿望更为强烈。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美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经验和特点是:实行体教结合的学校培养体制,法规制度健全,青少年体育运动健康发展;运动训练氛围浓厚,后备队伍规模庞大;经费充足,训练条件优越,后备人才运动基础扎实。对新时期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提出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趋势;完善优秀运动员培养体系,疏通运动员出路;加强法制建设和科学训练,推进体教结合;以学校为中心扩大后备队伍规模;政府为主、市场为辅、拓展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结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生源不足、后备人才交流太少、教练员科研水平待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高、教体结合不力和学训矛盾突出.建议:树立可持续发展人才观;在三级训练体制基础上,构建运动训练多元发展新体系;以大中小学为主阵地,加大教体结合力度,形成"教体结合"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以武汉理工大学的调查为个案,对高校"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队伍的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据此提出对策:加强运动员思想文化教育,培养运动员科学训练的理念,提高教练员的科学训练水平,建立高校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机制,科学处理"学训矛盾"等.  相似文献   

5.
结合国家政策方针,以高等教育改革的总目标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比对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教体结合"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及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高校"教体结合"培养有文化、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势在必行,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高校"教体结合"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思路,对新时期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探索性见解。  相似文献   

6.
30年高校"体教结合"的政策和模式探索演进历程中,总体上是以高校非体育专业的体教结合为探索重点,取得了多维的实践成效,但在国际模式接轨、有效运行策略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着矛盾。为此,提出了立足国情,借鉴外国有益经验;整合利益机制,促进利益与资源协调平衡;扶持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树立"专业化"教育思想,发挥体育院系的"专业化"教育优势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从"体教结合"的产生开始,梳理了"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分析出"体教结合"困境的本质在于体育部门与学校的目标错位、体育部门与学校的职能混乱、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识偏颇与低效率、高校"体教结合"违背运动能力形成规律。结合当前大举国体制提出"体教分离"的构想,指出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和竞技体校实施"体教分离"的基本思路,并对"体教分离"后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运动员退役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体教结合,“知识型”球员的培养之路,顽强的比赛作风和科学的训练原则来阐述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冲甲成功的必然性,并向人们展示了中国足球体制改革的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9.
运用个案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金坛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为个案,从运动项目设置、读训模式、管理体制、教练员队伍建设、运动员素质培养等方面阐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途径,探讨基层体校"体教结合"的特点,发现"体教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其本身,还与学校体育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体教结合模式为研究起点,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研究体教融合培养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方略,以期为我国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供参考。研究认为:由于存在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等,使体教结合必然走向体教融合;国家行政部门职能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为之奠定了基础;体育与教育部门应该在教育观念、管理方式、竞赛方法上进行改革与转变。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手段,通过对"体适能"的概念及类型的理论认知,分析"体适能"的概念在体育教学与训练应用的理论依据、可行性及实际推广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1)"体适能"特指机体自组织不断调整与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包括健康、运动与代谢体适能三方面,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特征需要"体适能"概念的引入;2)"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等环节进行了重新审视,其体现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科学评价学生健康水平,因材施教及体现人文关怀精神;3)现代运动训练的观念的转变及专项化,强调负荷等特征与"体适能"概念的相关理论架构相得益彰,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体适能"概念在体育教育与训练领域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为体育课程科学深入持续的探寻与变革提供了理论储备与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新体系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多年来造成"体教结合"无实质进展的体制问题,根据现阶段中国体育与教育行政机构分置的国情,从界定"体教结合"的新概念人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构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合作共为的体教联合体.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个案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改革措施:(1)领导管理制度明确化;(2)组织机构制度职责细致化;(3)"兼职"教练员制度建设专业化;(4)竞赛制度科学化;(5)学生运动员学籍管理法规化;(6)学校训练目标管理制度分层化。旨在为尽快建全和完善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准确把握“运动负荷”是开展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锻炼、运动处方的制定等各体育领域活动的前提与核心问题。然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运动负荷”的基本理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为此,本文通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1979-2009年间对“运动负荷”的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最新调查与分析,对“运动负荷”基本概念的内涵、分类、计算方法、应用领域、运动负荷控制及评价等有关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进一步重构了运动负荷基本理论体系,为运动负荷概念的更科学运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如何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 ,仍是学校体育界急需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影响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有诸多因素 ,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体育的突出特点 ,就是要求亲身参加实践———体育锻炼 ;因此 ,在学校体育中 ,坚持进行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中心环节 ;通过养成教育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具体目标之一 ,是指导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健身方案。  相似文献   

16.
提出并研究了训练理论和训练实践的实质与体系。运动项目规律的实质是其项目本质,即项目特性;训练活动规律的实质是其训练个性。其中运动项目规律及其项目特性内在的规定着训练方向,训练活动规律及其训练个性内在的规定着训练方针。认识运动项目规律方法论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原理指导下的矛盾分析法,其中抓项目本质主要是分析运动项目的竞技能力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矛盾方面;认识训练活动规律及其训练个性主要是分析训练对象的矛盾特殊性,以及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特殊性。运动训练的基本体系包括认识运动项目规律与训练活动规律,把握训练方向与训练方针,即以确立训练核心为方向、优化训练行为,从而确立科学的训练观念,进入训练实践。训练实践的实质是具体训练具体施行。在训练过程中,伴随着运动员的疲劳恢复与多学科的训练监控以实现运动员的应激适应生成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设置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培养目标的确定尤力重要。结合国家有关教育方针及高等教育 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资料分析、调查访问、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得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划分为武术、传统 养生体育、民间民俗体育三个专业方向基本可行、其培养模式应为“由培养一专多能(“一专”指以掌握武术知 识、技能为主,“多能”指同时掌握传统养生体育、民间民俗体育方向的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逐渐向培养三个单一方向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过渡”。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健康指导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体育及民间民 俗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运动训练与竞赛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在初步阐述竞技状态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竞技状态进行了理论审视。指出:用唯物辩证法和实践的观点认识、分析和研究竞技状态;竞技状态是复杂性和简单性的辩证统一;是易变性和稳定性的辩证统一;是可调整性和一定程度的可控性的辩证统一;对竞技状态的评价应该将生理生化指标评价、运动成绩评价和应对水平评价结合起来;竞技状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是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辩证统一。旨在更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历经借鉴与初创、探索与推进、改革与创新三个阶段,从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到多专业、多学科交叉拓展,再到多主体、多领域协同融合进行探索实践。新时代,高等体育院校在遵循融合发展基本逻辑的基础上,主动回应融合需求,多元拓展融合主体,不断充实融合要素,着力打造融合空间,并理顺激活融合机制。南京体育学院“三位一体”模式取得辉煌成绩,但仍需做大做强高等教育、做优做强竞技体育、做精做特科学研究,形成“双核双强”发展格局。高等体育院校要树立融合理念,深化政策引领,强化系统统筹,推进递进创新,完成“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所赋予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