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民族聚落为田野考察点,以少数民族武术拳种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7个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的生存与传承等问题。研究发现:民族聚落是少数民族武术拳种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场域和主体实践空间;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传承表现为“血—地—业”交织而成的多缘并存的承继状态。具体而言,贵州麻江县龙山镇的苗拳、贵州黎平县觅洞村的黑虎拳和广西平果县春德村的春德壮拳以“血缘”为主导,河北沧州市孟村的八极拳和贵州独山县塘香村的布依拳以“地缘”为主体,云南盈江县喊撒村的孔雀拳和四川宣汉县天台乡的土家余门拳以“业缘”为主干;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的“师缘关系”是维系其多缘并存的纽带,“德行礼仪”是其文化品性的律令,而“功有其法、舞有其套、击有其术、拳有其理”是少数民族武术拳种技理意涵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F0002-F0002
河北是名副其实的武术大省,我国渊源有序、拳理明晰的民间武术有129个拳种,其中50多种发源或振兴于河北,如八极拳、迷踪拳、形意拳、杨式太极拳等等。河北境内很多区域都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河北体育学院《河北民间武术》课程充分借助地域资源,依托体育院校优势,大力弘扬地域文化特色,传承武术文化精髓,推动了武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一个常被提及、充满神秘、让人想象的概念。内家拳概念需要进行梳理,由于内家拳概念模糊,特征不明,由此可能滋生传统武术神秘主义以及反对玄学进而忽视传统武术理论研究,而这些都将成为武术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借助牛顿经典力学对内家拳概念的产生及演变、内家拳劲力的意义和作用、内家拳特征展开探讨。长期以来二元对立观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局限了对内家拳的视角,言"内家"必提及"外家",甚至认为内外家是武术一种分类方法。应该说传统武术有内、外家之说,而内、外家的武术分类并不严谨。内家拳的最初概念,指的是王征南一系的浙东内家拳;而其后内家拳概念转移到清朝影响深远的三大拳种,并沿用至今,这是内家拳概念的演变过程。内家拳劲力相对稳定,与内家拳概念的演变相比,劲力是贯穿内家拳体系关键"基因",不受拳种盛衰、流派增减、风格变化的影响。内家拳的特点主要有:哲学式的表达方式;主静处雌内家拳整体风格;后发而先至内家拳技击原则。  相似文献   

4.
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拳种的产生使中国武术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从本质上摆脱了原始的攻防格斗技能和军事武艺,形成了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格斗技术的文化形态。武术拳种的产生与成熟的攻防格斗技术、独特的攻防格斗理论和优秀的创拳关键人物等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是指以独特的拳理为依据,以拳械的技击方法为内容,以功、套、用的多元集合为表现形式,具有清晰传承关系的武术门类。它强调了武术格斗技术体用兼备的技术特征,是武术的本体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5.
峨眉罗汉拳     
中华武术瑰丽多姿,少林、武当、蛾眉各派同源分流,但都是历史的产物。峨眉罗汉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而成的一种以法为主,以形为辅的拳种。早在明代流行的《峨眉道人拳歌》中就包含着一些罗汉拳动作,峨眉罗汉拳便是在继承这些动作的基础上,加上“十八罗汉”形态和蛾眉拳法而形成的法象拳术。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徽州武术分布现状及文化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得出,徽州区域内共有21种拳种流传,其中歙县和黄山市区分布拳种最多,歙县分布有18种拳种,占拳种总数30%,黄山市区分布有13种拳种,占总拳种数22%。从拳种分布范围来看,徽州地区内分布较广的是太极拳和徽派武术,其中,徽派武术以板凳花、腰带舞和楸担为代表。这些拳种都具有典型的徽州文化特征。徽派武术拳架低、起腿少、重防卫,以自卫为出发点,强调后发制人。习武者抱拳礼让,并相互退步以示尊敬。徽派武术具有徽州文化典型的"归"、"闭"思想。  相似文献   

7.
洪拳是岭南五大名拳之首,也是岭南武术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的拳种,其他岭南拳种大多与洪拳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受其影响,洪拳与清代洪门天地会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洪拳在传承及其发展演进中,不同的时期其技术风格从早期的追求象形、中期的追求神似,到晚期的形神兼备,刚柔相济,与中国武术体系整体演进几乎同步.通过对三展拳及铁线拳的图谱研究,提炼出传统洪拳的技法特征.  相似文献   

8.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民族精神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身体文化,也蕴含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岳家拳在传承的过程中以格斗技术为内容,以岳飞精忠报国思想为引导逐步创建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爱国主义武术流派。岳家拳精忠报国思想的解析有助于深入探寻及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形成与实践的深刻内涵。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岳家拳精忠报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流变及其社会原因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精忠报国的思想内涵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岳家拳的历史是假借岳飞英雄形象刻意建构出的拳种源流话语体系,尽管这种历史和事实不符,但却秉承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建构拳种过往的历史既是岳家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使然与必然。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对比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套路拳种纷呈的特征从审美趣味、审美需求以及审美风格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认为:武术套路拳种纷呈,一方面是缘于不断地融入了创拳者主体的情感与智慧,对套路动作根据个人的才情、主观意向与认知水平进行了“有意改造”,是创拳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趣味的能动反映;另一方面,武术套路拳种纷呈满足了传承者不同的审美需求,是传承过程中的主观遴选和再次创造;另外,所创编与传承的套路拳种在审美风格上呈现出的多元化特征保证了武术套路在历朝历代的更迭中、在扬武与抑武的交替下仍然保持着拳种纷呈而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术拳种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存的中国武术(传统武术)基本上都是以拳种为模式存在的,而各种风格独特的武术拳种,可以说是中国武术最显著的特征.拳种在内容构成上有"拳势"与"拳路"的二元结构特征,其中以技战术合一的拳势为用的基本单位;以程式化拳路演练为体的展现形态,拳势与拳路就是体用的二元统一.拳种在技击元素上呈现单一性特征,单一技击技法是拳种的技术源头,拳种在表现形式上以套路演练为标志,套路是技击技术艺术化的表现,拳种在训练过程上以求劲悟道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研究认为传统拳课程目标中应该体现传承民族文化,宏杨民族精神,保留民族文化遗产的思想高度。目前教学大纲中在拳种选择、安排顺序、时数规定、具体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从学科角度进一步完善。传统拳种课程内容选择包括不同拳种以及同拳种下不同流派的选择,不同拳种选择原则是按技法特点和人体结构特征分类选取,按拳种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构建拳种内容体系,基本分为五大类。同拳种下不同流派内容选择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横向,审视各家各派共性的内容,抽取最为基本的内容。纵向,深刻把握拳种技术核心,不断优化内容体系。目前传统拳课程教学方存在不足。如:划套路式教学模式,没有突出传统拳的特点,学生难以在短时间里真正达到大纲要求。总结提炼传统拳课程教学模式,是由桩功入手,突出核心功法练习,强化单操,配合拆手练习,功套用一体的技术结构,同时要上升到民族精神培养与文化修养层次的文化要求,由此构成具有整体性的传统拳种课程模式。课程支持体系急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查拳是中国武术运动中的一个优秀拳种,构成中国查拳体系的项目有:弹腿、查拳、器械、对练、查拳技击方法五个部分.本文对每个部分都简要地介绍了各自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这篇文章是对我国文化遗产——武术运动挖掘整理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八极拳     
八极拳是我国武术运动项目中一个比较古老的拳种。我们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将目前广为流行的传统八极拳套路加以整理,供武术教学和训练时参考。八极拳,古称“巴子拳”、“钯子拳”、“八子拳”、“坝子拳”等,是一种动作朴实,刚劲有力,“以短制长”,套路短小精悍,架势清晰的拳种。基本手法以贯、冲、砸、搂、压、缠、推、搓、刁、架、削掌为主。基本腿法有弹踢、震脚等。  相似文献   

14.
摘要:以模因论和文化结构层次理论为依据,以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四大拳种的典型技术动作为主线,以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武术流派的功法、套路、格斗形式为载体,以与武术“技术”特征和“攻防”特色相关联的文化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组学量化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田野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专家甄别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挖掘、提取、筛选、凝炼对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形成、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拳种拳理、拳法、拳路、拳势(式)等形成起统摄作用的文化基因,建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理论模型。结果显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结构模型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拳理基础”“技击思想”“德行思想”“审美情趣”六个维度所涉及的24个文化基因组成。六维度结构模型既能鲜明的体现出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也可为解释中国武术的文化特色提供较为满意的答案。对认识武术文化基因,彰显武术文化特色,守护武术文化家园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还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共同文化基因和特色文化基因、武术文化基因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5.
解放后,作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武术在继承中得到不断发展,国家体委多次举办了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大会,使列入规则的项目如长拳、太极拳、南拳等从动作技术到套路的内容、结构、布局方面都有显著的更新,这是可喜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解放三十几年来,尽管产生了一些创新的武术动作,却很少形成新的风格的拳种流派,而且原有的许多拳种流派,一部分已经失传或濒于失传。  相似文献   

16.
源远流长的武术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优秀遗产。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军事战争的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发现和总结了徒手攻防的科学规律,创造了我国武术宝库中流派众多,各具特色的拳套。尽管各种拳套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但在运动技巧上对“动”与“静”都有具体的要求。我国著名的查拳非常强调“行如风,站如钉”,华拳则要求“动如奔獭,静如潜鱼”,而包括查、华等拳种的长拳运动,其最鲜明的技术特点之一就是“动迅静定”。鉴于“动迅静定”对武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摘要:拳种是武术的基因和核心,对拳种的认知并透视拳种所具有的价值和诉求与依存的关系,是当下我们重新认知武术、发展武术的基础和前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整体与个体”的角度透视武术与拳种的关系,研究认为:拳种以个体的身份存在于武术发展的空间之中;武术与拳种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拳种是整体的武术发展的核心部分,其未来的走向应遵循共存与平衡、创新与发展的双向原则。只有正确认识拳种和武术存在的轨迹,透视其表达及未来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并寻求拳种与武术合理关系的建立,真正实现拳种的存在与价值,才是个体的拳种与整体的武术繁荣发展的共同诉求。拳种的未来要以“非遗保护”为前提,坚持共存与平衡的双向原则;以“非遗保护”为基础,坚持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路线。不仅有利于拳种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拳种个体身份的重视与认同。  相似文献   

18.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运动实践等方法,研究了武术套路竞赛单对统一的历史、特征、方法等问题,经过分析目前武术套路竞赛中存在的技法缺失和劲法失真问题,以及单练套路与对练套路严重不匹配问题,以及对“打练结合”理解的误区,深刻认识武术套路本质与特征,最终提出了“单对统一”武术套路竞赛模式,单特指套路演练,对指套路式的对练,统一是指技法结构一致,实用劲法真实。强调套路“拳势”,单练与对打统一反映了武而文化、体用合一,重视过程,和合中庸等一系列思想,从比更高、更快、更强模式中解放出来,进而比和谐(单与对统一性)、巧妙(拳势结构复杂性)、修养(攻防转化柔化性),形成重体能更重技巧,重结果更重过程,重比赛更重修养的一种充满东方智慧的比赛模式。结论:1)武术套路构成基本单位是具有攻防技战术特征的——拳势。拳势不是随意的拼凑,必需具备战术意图和在一定条件下的可用性即攻防实效,能表现为“对打”。拳势攻防性是套路本质特征所在。 2)遵循套路结构的逻辑,如,路线结构是符合格斗“阵形”布局,动作衔接是遵循攻防转化规律,整体套路符合拳种要求。3)不同拳种的单练套路必需包含该拳种的若干主要拳势,同时,还必须使用主要拳势完成回合式、串联式等的对打形式。4)套路比赛是单练与对练统一的形式,单和对形式都要在“套式”模式下进行,评判主要标准在于对拳势合理性、多变性、艺术性等综合的整体性以及单练与对练的高度一致性。建议:单对统一是体用兼备的真正反映,是打练有机结合,是未来套路发展方向。建议首先在一些拳种比赛中采用此模式,不断完善本模式,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10级武术专项训练中做了小范围的实践运用,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武术拳种受着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齐鲁地域风土民情和文化宗教传统的丰富性,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种的人文因子,造就了中国武术拳种的丰富和多样.从齐鲁文化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视角出发,探讨齐鲁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唤起对不同地域武术拳种特性研究的关注,以期为武术拳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武术学科的全面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行意拳是我国内家拳主要拳种之一,内家拳的主要特点是发"内劲儿".目前有许多人对行意拳的"内劲儿"认识不足,往往只看到发劲儿中刚、直、快、猛的一个方面,而把行意拳看成了单纯硬打硬拚的唯技击的拳种,这是非常错误的.本文拟将行意拳的"内劲儿"作一比较全面的阐述,其目的在于既可使行意拳之道得以发扬光大,又可供有志于斯道者作为研究参考之用.一、什么是"内劲儿"?练拳的人都喜欢用"劲"这个武术上的术语,在自己单练时往往说要找"劲儿",在两人对练时又往往说要摸"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