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广告的传播给大家带来便利和娱乐的同时,国家对于广告传播的管理并没有跟上时代的需要,很大程度上管理滞后于广告传播的发展,为广告传播中舆论的产生提供了适合的场所和扩散的平台。本文首先对公众舆论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以及对广告舆论的概念等内容进行分析,同时对公众舆论对于广告传播的影响情况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当代信息社会,数字化技术引发了媒介形态边界的消解并相互融合,广告信息传播表现出融合一体化的特点.本文基于媒介融合背景,结合当代信息社会特点,对广告的融合性传播进行了探析,指出广告融合性传播既是对广告信息进行整合并形成信息流,又是广告信息的异质接入与感知同构,广告传播由此表现出信息融合叠加、信息多屏融合联动、广告场景融合等传播新形态,通过分析,为当前及今后广告信息传播提供新的策略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社交媒体凭借着高效的信息传递能力、广泛的人群覆盖能力以及较低的营销成本成为品牌传播的"新宠"。社交媒体的出现与盛行,不仅为公众参与社会话题讨论提供了平等的发言权,也为广告舆论的生成与传播提供了崭新契机,进而形成具有消费文化特色的话语空间。在允许自由发言、讨论与沟通的微博中,品牌围绕经济利益抢占话语空间,通过信息发布与话题设置,以及多样化的互动的过程中赢得关注,从而形成了以品牌为核心,影响力却超乎品牌营销的商业广告舆论。  相似文献   

4.
广告舆论是指广告发布者通过特定的媒介,借助权威认证、明星代言、形象比附、事件关联等方式向其选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目标受众传播广告信息、强化立场主张、引导消费观念、制造营销氛围,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变革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融合对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变革,了解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以使广告活动更好地应对媒介融合的新环境。  相似文献   

6.
智能技术为舆论的生成、传播、扩散提供了物理空间,移动舆论场在这个新的媒介空间中得以形成,并呈现出不同的生态特征与传播特点,面对智能时代移动舆论场新的传播特点,舆论引导的思维也需要升级:在融合传播中实现话语权输出,在协商传播中完善舆论治理体系,在公共传播中涵养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传播的要求越来越高,媒介融合使传媒的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虽然新的时代的到来给传媒界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但是却给传统广播电视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所以传统广播电视媒介如何应对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冲击,继续生存下去,怎么提升广播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当下传统广播电视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介的发展现状,重点提出了提升电视广播媒介舆论引导能力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8.
刘鹭 《新闻世界》2013,(3):101-102
技术诱因,市场诱因,经济诱因均促使媒介走向融合。本文以媒介融合为背景,探究受众需求转变和媒介环境变革中的广告形态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新的广告形式,并对广告整合传播效果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未来的广告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广告生存形态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每次传播技术革命都会引起媒介形态和传播形态的改变,广告生存形态因之发生改变。数字技术是当下统治性的传播技术,它改变了广告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和传播形态。在广告媒介形态方面,数字技术导致遗传型、共生型和衍生型广告媒介同时并存,广告媒介形态呈多样化和碎片化状态。在广告传播形态方面,数字技术导致广告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由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由单一传播向整合传播的方向变迁。  相似文献   

10.
吴晨 《新闻世界》2012,(8):117-118
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介造成了空前的威胁,改变了大众的传播方式。中国社会的舆论格局有了颠覆性的变化。本文试图对微博时代中国社会的舆论格局进行厘清。笔者认为,新老媒体不会是绝对的对立面,媒介融合既是传统媒体面临挑战寻找出路的契机,又是新兴媒介规避自身缺陷的最佳选择。同时,自上而下的多级传播对于当今舆论格局的良性引导是总的趋势,也应是传播机构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如何为地方政府提供媒体舆情的监察与分析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讯时代,掌握媒体舆情可以帮助地方政府了解社情民意,进行科学决策。该文分析了地方政府对媒体舆情掌控的需求,并结合广州大学图书馆为地方政府部门开展媒体舆情信息服务的具体实践,探讨图书馆如何构建面向地方政府开展媒体舆情监察与分析信息服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发展呈现如下态势:舆情热点事件不断攀升、各种社会思潮网上争鸣、网络信息管理渐入法制性轨道、社交媒体的链式传播趋于独立。在“三位一体”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格局下,我国舆情信息工作形成了纵向、横向与协作的网格状运行体系。在新形势下,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舆情信息协调不畅,舆情工作发展不平衡,舆情信息分析不准确,舆情研判市场不规范等。由此,建议加强网络舆情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培育,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建设,拓展网络舆情工作科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许多研究者担忧,以派别化信息接触为特征,社交媒体难免会带来舆论极化,派别对立,乃至社会分裂。使用行动者模型模拟人工社会莫尔国,本研究观察了社交媒体与政治舆论演化的关系。结果显示:(1)社交媒体与舆论极化没有必然联系;(2)社会稳定程度、对主流媒体的干预策略,主流媒体派别观点的极端程度以及信誉,都可能影响舆论演化的结果;(3)只有在社会失稳和主流媒体信誉流失条件下,社交媒体对极化有明显推助作用。本文还讨论了莫尔社会舆论分布模式的涌现机制,模拟研究的启示与局限。  相似文献   

14.
于淼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51-59,109,110
本文以日本在十五年战争期间的"总体战"体制为背景,探讨"舆论动员"活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对日本战时社会历史的考察发现,日本军部以德国的总体战体制为蓝本,将媒体宣传和意识形态引导作为舆论动员机制的核心指导方针,以相关传媒法令为法律依据,通过对各类媒体机构的整合,将媒体资源纳入战争的轨道。封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专制语境形成了舆论动员机制的政治基础,军国主义的国民精神结构是舆论动员的思想动力,在媒体将政治意图转化为媒介议题的过程中,媒体精英和意见领袖也发挥了引导作用。多种机理共同运作之下,舆论动员机制实现了对战时国民精神的强效果控制。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跨越时空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的边界,这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构。在社会关系重构中,作为公民社会发展的要素,如公民身份、公共理性以及媒体公共空间等对促进社会有机团结、推动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所有这些集中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对话与沟通中。本文从中国公民社会及其特征、公民身份与公民意识、媒体公共空间中对话与沟通何以可能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媒体公共空间中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建构公民日常对话与沟通的思想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梳理网络舆情的研究进展,有助于厘清网络舆情研究的知识基础、传导规律、预警机制和治理策略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主题演化路径。[方法/过程] 首先分析网络舆情的理论知识基础,然后结合现有研究,按照内容递进的规律将网络舆情研究分为影响因素、传导路径、预警机制以及引导治理策略四个主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网络舆情进行主题关联关系分析和演化路径探索。[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生命周期理论、认知定势理论、沉默的螺旋、群体极化理论、蝴蝶效应理论和治理理论常作为网络舆情研究的理论知识基础,网络媒介环境、社会结构压力、网民心理、触发性事件、有效动员和社会控制力量六个因素被视为网络舆情演化的重要影响要素,且网络舆情、舆情事件、社交媒体、利益相关者、大数据和信息传播等六个主题与其他研究内容关系较为密切,在主题演化路径中发挥着重要桥接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is online survey conducted at a public university in the Northwest (N = 434)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involvement, information source attention, and online political discussion on young adults’ political efficacy. A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olitical information sources loaded into three factors including conventional and online hard news media such as newspapers, opinion and social media such as blogs or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and public affairs websites including government and candidate websites. A path analysis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association with online political expression and external efficacy. As an entry point in the theoretical model, involvement in public affair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ttention to political information sources, online political expression, and external political efficacy. Attention to hard news and to public affairs websites positively predicted political efficacy. Attention to online opinion and social media and to public affairs websites positively predicted online political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8.
陈力丹 《新闻界》2020,(4):24-34,5
武汉因COVID-19疫情,2020年1月23曰至4月8曰封城。作者集中观察了这76天里七个微信群里1300多个文件、图片、视频,思考社交媒体在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舆论现象。作者赞同毛泽东的观点: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作者认为,注重舆论数量的考量,应对措施才会得当;要意识到并运用好社交媒体的自净化功能;我国网络舆论的管控需要法治化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环境下意见领袖与受众社群间形成了自运转、自循环的范围舆情系统,有效甄别意见领袖并评价其影响力对加强网络舆情管控具有实践意义。[方法/过程]结合OCA扩展理论、群际关系理论、舆情场势理论以及SIC理论,通过系统动力学分析意见领袖作用、前因变量及其动因机制,构建意见领袖影响力评价体系的一般性框架,提出一种变权重灰色关联度的意见领袖甄别算法,并以舆情话题"11·3留日女生遇害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蝴蝶图示"架构了意见领袖作用与前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及反馈回路,揭示了舆情系统内社群生态与意见领袖作用协同演化的内在机理;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多维度测度、权重集科学、算法性能优越等特点,适用于社交网络中意见领袖形成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李静  谢耘耕 《新闻界》2020,(2):37-45
本文基于2010-2018年10600起舆情事件,考察了事件本身属性、媒介传播、网民参与及政府干预对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多元分层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1.环境和文化体育类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较高,反腐倡廉类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较低;因为大型活动和科技发现引发的舆情事件传播热度较高。2.由传统媒体、网络新闻首次曝光的舆情事件热度较低。3.出现第三方、网络谣言、网络动员的舆情事件热度较高,意见领袖的出现对网络舆情热度没有显著影响;网民舆论倾向性非常正面的舆情事件传播热度较高。4.网络舆情事件中如果国家部委进行了干预,则舆情热度较高;政府干预的时效性越差,网络舆情热度越高;政府采用新闻发布会、社交媒体回应的舆情事件热度较高,利用对外公告或文件回应的舆情事件热度较低;政府干预级数与网络舆情热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