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延鑫 《职大学报》2016,(4):118-120,22
饮食行为受到文化、环境、社会角色与地位、经济、年龄、生活方式、个人价值、心理等诸多方面影响,涉及内容也很多。我们可由其中的饮食习俗、饮食烹饪、饮食场所和饮食方式四个方面了解中国人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诗教作为他的重要思想,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诗是学习礼乐的基础。其次,具有政治外交功用。再次,具有道德教化和文化修养功用。从孔子开始,中国的诗评开始由半自觉逐渐向自觉推进。  相似文献   

3.
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文化方面较之北方强势文化区仍属于弱势文化区。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事贬谪江陵,由强势文化区进入弱势文化区。元稹寓居江陵近五年,创作的江陵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不乏对楚俗的描写。从强弱势文化角度来切入,元稹诗歌中流露出对弱势文化区陋俗的一种批判色彩。究其原因,是元稹受传统儒家思想、农业为本思想及身处弱势文化区无力用强势文化观念改变陋俗的矛盾三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初废止中小学读经讲经科,创立中小学语文科以来,中小学传统经典教育由独立科目逐渐转变为语文科的教育内容.随着中小学语文科的不断变革,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在诸多方面尤其是内容编排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编选了一定比重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于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但由于近代以来西方教育文化冲击及传统文化教育的衰落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尚存在教育内容不足、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理性地总结问题,探求完善路径是解决中小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李清凌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一书 ,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国文化史》教材中内容比较宽泛 ,体系比较庞大而又结构谨严 ,叙述清晰 ,文字简洁、流畅、生动、优美的一部新作。它从物质文化、心态文化、制度文化和风俗文化 4方面 ,分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前期及民国 8个历史阶段 ,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及重大文化现象。具体地说 ,绪论部分叙述了本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目的 ,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基本精神 ,以及《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现代奥林匹克理论的缺陷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补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取向、发展模式与利益主体的选择问题导致了奥林匹克运动面临重重危机。作为理论圭皋的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带有折衷主义色彩的过程哲学。实践证明,先天性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缺陷使得奥林匹克哲学难以对消弭危机作出有力回应,理论创新势在必行。中西体育文化在内容形式、规则约束与评价要点等方面均具有互补性,以和谐理念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的生成与整合是中国体育文化匡补奥林匹克理论体系缺陷的必由方略。  相似文献   

7.
赣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体系,分支众多,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赣文化的内容丰富,涵盖文学、理学、民俗、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在当前背景下,将优秀的赣文化进行传播,能推进赣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文章分析了赣文化的发展历史及地位以及涵盖的内容体系,指出了在当前背景下赣文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功能论的角度,儒文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开放性、两重性和统合性三个方面,以期涵盖儒文化内容的各个方面,注重抽象意义上儒文化的含摄性,做到抽象与具体、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结构和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任务、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教育学、社会学、体育学、文化学等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性三位一体的作用,对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文化失语症源自外语教师中国文化意识的淡漠"问题为假设前提,对甘肃4所中学24名英语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和半结构性访谈。结果表明英语教师中国文化意识淡漠主要由以下客观原因所致:英语课程标准对于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没有做出具体要求;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偏少是一种误导;外语教师培训中极少提及本土文化输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理论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构成文论的因素却在先秦、秦汉的文献中陆续产生。诗经中孕育了"美刺"和"兴寄"的文论母题,两千多年来,一直积极地影响历代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以金人瑞、贺贻孙、王夫之等为代表,上承中晚明戴君恩、钟惺等以"臆"说《诗》的余绪,挣脱"经"的束缚,充分张扬诠释主体的主动性,潜入《诗经》的艺术世界,展开想象,实现了艺术再创造。这种诠释符合文学规律,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为《诗经》学尤其是为文学诠释《诗经》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文学意义上的经典脱胎于宗教信仰意义上的圣典,是经典概念世俗化之后的产物。经典世俗化是一个历史发生的过程,其大背景则是原初宗教信仰的变革、衰微和失传,以及政教分离的趋向。就上古中国而言,由神圣到世俗的过程从《诗经》的分类上可以清晰看出。《诗经.豳风.鸱鸮》一篇对鸱的误读,正是神圣的文化蕴涵被消解、祛魅、丑化的典型。  相似文献   

14.
在《荀子》一书中,引用《诗经》有83处。除大量引《诗》外,还有一些论《诗》的内容,这都明确地反映了荀子的一些诗学观念。荀子既谈其内容和旨意,又将其统摄在圣人之道之下,视之为道的载体,指导人们修身、从政,很大程度地将《诗》道德伦理化和政治化了,为汉兴以来《诗》的经学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诗经》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有关《诗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已开了五届,可谓盛况空前。从《诗经》文献研究、社会历史研究、文艺研究、传播研究、学术史研究这五个方面,对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134篇论文作一述评,以便使学术界对当前《诗经》研究的进展有一定了解。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世俗理性生命观已趋于成熟。诗人希望通过立“德”来实现不朽,但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希望以享乐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来淡化生命短暂的焦虑,获得生命的超脱。《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相传孔子删诗,是从三千多首古诗中选取三百零五首编辑成册,此即汉以来所说之《诗经》。而这三千多首古诗,当是我国最早的“诗”了。那么弄清这些最早的“诗”的功能和性质,则《诗经》这部作品也就可以大致定性。关于“诗”的功能和性质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虞书》舜命夔“典乐教胄子”那段话。据此则知,“诗”是用于“言志”的,并要配合音乐来歌唱,讲求声韵和谐美听,“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歌唱时还要“击石拊石”,打击乐器以协调统一节奏,进行纹身化妆的“百兽舞”表演。总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无疑这即是一种带有浓厚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巫祭仪式,而非简单的音乐或诗歌教学活动。而“诗”在巫祭中的功用,即是表达祈祷祝愿之类群体欲望,所谓“诗言志”者本意在此。因此,《诗经》中诗应该就是用于巫祭的礼辞,其作者当然是那些主持巫祭仪式的巫师。为了作进一步侧证,文本还引用《诗大序》关于《风》《雅》诗区别所说一段十分费解的话详加读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论宫词体     
清人对宫词源流的探索极为关注,或远溯《诗经》,或近指王建,皆未能找出真正源头。宫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产物,其源头实在汉魏古乐府。这与清人对宫词的源流认识截然不同。宫词在情感艺术上的最大特色便是怨,这继承了兴观群怨和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宫词是融合了乐府、宫体、花间、香奁等文体风格的独特文体,后人称为宫词体。  相似文献   

20.
略论《诗经》的乐歌性质及其认识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周代礼乐文化建设的角度看《诗经》的乐歌性质,它首先是实用性的乐歌,在周代社会承担着多种实用功能,这是我们认识其思想内容的基础。同时《诗经》也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乐歌,充分体现了周人在制礼作乐中自觉的艺术追求,而这一点,正是我们重新认识《诗经》艺术成就的取得和如何评价先秦诗歌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