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2.
论王弼"无"范畴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是王弼玄学的核心范畴 ,也是整个魏晋玄学发展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王弼的“无”有五种涵义 :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功能义、境界义。这五种涵义又分为三类 ,即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的“无”为一类 ,后两种涵义的“无”各为一类。由于“无”的第一类涵义中的生成义和抽象义的矛盾 ,导致了魏晋玄学的逻辑演进。  相似文献   

3.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当刘翔以12s91的最快速度取了2004年稚典奥运会的110m栏金牌后,“刘翔现象”就在神州大地轰然兴起。当刘翔及其教练“被迫”打算出国训练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中国式的“后奥运虚耗”已经对金牌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这种“后奥运虚耗”现象已到了需要有关方面加以规范、引导的地步。期望能为减轻中国“后奥运虚耗”的不良影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折氏属党项族,是宋代唯一长期世袭知州的家族,在宋灭北汉及宋与辽、夏、金的战争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的成员曾进入最高权力核心。折氏在与汉族通婚中逐渐汉化,又在宋代崇文政策影响下,由世代尚武向文武兼长转化。宋朝廷对其采取特殊的优惠与控制相结合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佛教传入日本不仅是文化选择的问题,也是权力争夺的结果.浮于表面的形式便是苏我氏与物部氏之间的斗争.崇信佛教的苏我氏一方的胜利为佛教在日本的传播敞开了大门.此后,日本皇室为了统一宗教信仰,利用民众对佛教与神道在祈求现世利益这一认识上的相似性,积极推进佛教文化的渗入.此外"渡来人"对日本统治阶级与民众的精神影响不可小觑,在...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多次出现以“夏阳”为名的地名,主要有“夏阳县”、“夏阳邑”、“夏阳城”、“夏阳瀵”、“夏阳渡”等。后人在遇到时多出现混淆,兹此理清,以免误用。“夏阳”地名最早可见于《史记》卷70《张仪列传》记载:“秦惠王十年,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惠王乃以张仪为相,更  相似文献   

8.
共工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工氏源于莒县之板 (阪 )泉与昌乐县之古营丘一带 ,后又沿古济水播迁于济南、章丘、莱芜一带。共工氏即蚩尤 ,曾与黄帝战于阪泉、涿鹿 (即邾娄 ,在今邹县、曲阜一带 ) ,被黄帝杀于中冀之野(今山东中部地区 )。其后裔的共工氏又与颛顼大战不周山 (今济南华山 ) ,并在莱芜一带堵截五汶河之水“以薄空桑” (汶泗流域 )。直到尧舜时代 ,经过激烈的斗争 ,才“流共工于幽陵———即今燕山一带。因此 ,共工氏是古代的战争之神。”  相似文献   

9.
商周时期,社会基层组织由众多的族氏构成,族氏的联合与联盟是当时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有相互联姻、军事联盟、政治联合三种形式。其中政治联合是构成族氏外部关系的主要方面,表现为商、周王族与各同姓及异姓族氏之间不同类型的联合。重视和研究这些形式和类型不同的族氏联合与联盟,对于深入认识商周时代的社会关系及社会结构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女性观,扬弃了“无神论者”最初的博爱观,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的博爱观”及“激情本体论”。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宝黛钗云”这些典型人物表征了他的自发的“人性论”和“博爱观”。以至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创立了一个类似费尔巴哈的“爱教”,这对国人当有重大的博爱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陆游在夔州期间,创作的诗歌中充满"苦"与"恨"。其原因既有远游苦累、生活艰辛,更有思乡悲老的失意愁苦和报国无门的苦闷怅恨。其中报国无门的悲苦以及壮志难酬的怅恨,是陆游夔州诗歌充满"苦"和"恨"的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13.
陕北信天游的“兴”是信天游的精华所在,可概括为“起兴”与“比兴”两大特征。由于信天游产生的时代不晚于《诗经》时代,加之上下两句为一段(章)的结构格式与“起兴”表现手法带有原始性,所以信天游“兴”与《诗经》“兴”具有可比性。从信天游“兴”透视《诗经》“兴”,可知《诗经》“兴”于义无取,只借物以起兴。《诗经》“兴”是一个历史范畴,“文已尽而意有余”是《诗经》“兴”又一历史层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古代将陇山以西的居民称为西戎民族集团,说它是游牧民族。实际上问题比较复杂,这一地区在古代除广大的土著外,尚有三皇等族及五帝之族,还有苗及北狄等族。这些氏族或部落先民皆为定居农耕之族。黄帝时期戎族(土著)中的一部分称羌,戎与羌在夏代转为半耕半牧民族;华夏结合戎族的一部分,则一直定居农耕,至夏末称氐族。商代时期,甘肃武威以西的羌族、兰州以西和青海湖以东的戎族,由半耕半牧转为游牧民族;居于兰州以东的氐族仍为定居农耕民族,交错相居的戎族、羌族则为游牧民族。西周见于记载的是不同称谓的戎族,几乎不见羌、氐,是皆以强盛的“西戎”统称之故。商末嬴姓方国余民被逐于“西垂”(今甘肃天水)后,沦为戎地的半耕半牧民族。周懿王时期,迁秦遗民大骆与子“非子”族于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与同族先民相聚。周孝王时期,非子邑之秦,成为附庸国,揭开了陇右历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杜甫流寓陇右期间,写下了不少忧国伤时、遣兴抒怀、思亲怀友的诗篇.透过这些诗篇,可以了解诗人流寓陇右时的生活、思想和情怀,也可从中审视杜甫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6.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两千多年来被运用到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诸多形式的教育领域,其意义也一直在扩展和延伸。其对当今社会发展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有让人满意的方面,也有让人悲哀的地方。对其正面效应我们要给予发展和利用,而对其负面效应,也应引起有关方面人士的重视。以及负面效应,进而提出要追求素质教育,不放弃任何一个教育机会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正名概念无疑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与意义的概念.社会的无序造成了人们心灵上的无依归感,孔子以正名为毕生的使命,他以仁来深化礼,使其不是一种形式而归于人心,从而构建了正名的框架.孟子、荀子虽有不同的方向与路径,但他们都致力于社会秩序的重建与人心的重拾,并分别从内在精神层面和外在的操作性上做了精彩的论证,从而终在"正"上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18.
南宋中后期的严仁是一位具有较高水准的词作家。但现存的关于他的资料较少,于史无传,仅能凭借已掌握的零星资料来梳理这位词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并且通过对《全宋词》中仅存的其30首词进行分门别类地归整,进而再以其中的名篇佳作为突破口,就其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进行深度的剖析,以此来更好地解读这位词作家。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一书文约意丰,晦涩难解.从道之有无与器之有无两个层面对老子"有无相生"的现念作出分析.指出应该从时间与空间、道与器的双重角度来理解老子这一思想,或许可以更切近老子玄奥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作为现代文学理论建设领域的奠基人,他不但以文学即“人的文学”享誉理论界,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的条件”,主张还文学以自由、以宽容的眼光来对待文学的发展以及反对文学的统一等,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很深的指导意义。同时,他在中西文化问题上所秉持的“中庸”的态度也为解决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