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成长一直伴随着“中西古今”的路径争议,探究争议的源头,梳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成长历程有助于学科的健康成长。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考察了“土洋体育之争”投射出的中西和古今问题;研究认为,正是“洋体育”确立了“土体育”武术的体育身份,也为武术的科学化、教育化、专业化、团体化创造了可能,武术的科学化也促进了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融合;研究发现,民族传统体育学成立至今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超越土洋体育之争,就人类学视野而言,也正是土洋体育之争所体现的“中西古今”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成长;研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核心议题:对人的研究,对生活方式的考察,对生命活动的考察,对历史文化现象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目标、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尚显稚嫩,其突出表现是学科知识缺乏独立性。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沿着目标→困境→出路的逻辑线路,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主要观点:1)特色鲜明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目标,该目标达成所倚赖之原动力是实践内容的相对独立;2)边界模糊是阻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保持特色鲜明、走向成熟的重要理论致因;3)反求诸己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打破边界模糊困境、实现特色鲜明目标的出路。如此,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方能因获得独立性而有成长壮大之可能,才有希望摆脱学科依附阴影,乃至问鼎显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从学科的角度,按照学科的窄定义、建构学科的基本标准、学科的结构特点等学科知识对民族传统体育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存在的学科属性不够成熟和系统、现有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实际工作有落差等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界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定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并提出应该从学科角度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学进行更为深入细致地研究、鉴于目前实际情况,应该先完成武术学科的基本建设、注意从运动项目的具体形态入手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文化的考察,运用文化形态学探讨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变迁以及规律,对传统体育在全球一体化的社会中是“全球化”还是消忘的探讨,认清体育文化流动规律,促进传统体育全面发展,以免停止在“中西文化之争”还是“土洋体育之争”的泥潭中。  相似文献   

5.
国术是近代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在“新旧”“中西”之争的近代社会语境中,肩负着中国体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使命。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国术的现代化转换进行研究,以期对今后中国体育改革提供参考。近代“天下”观念逐渐消亡而国家意识勃兴,民族主义、文化冲突等因素使传统体育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挣扎。伴随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土洋体育之争”,在处理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发展关系以及中国体育变与不变等问题上,改造出兼备中西文化特征的体育共识。近代国术向现代体育的转向既是一种自救的变革,也是区隔过去、抗争西化,从传统武艺向现代体育的转换。内嵌到历史发展的国术变革,不断被注入新的意义,并展示出与近代国家民族命运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6.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0(2):F0003-F0003
蔡智忠 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系,现为天水师范学院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体育学院重点学科负责人、体育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方向负责人,西安体育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武术、民族体育学及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项目1项,先后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壳子棍研究》、《天水武术》、《壳子棍法研究》、《伏羲文化与传统武术》等学术专著、教材和讲义6部。  相似文献   

7.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2,(5):F0002-F0002,F0003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群,它以武术、养生以及其他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挖掘、整理、继承和创新,并使之发扬广大。  相似文献   

8.
在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使用文献资料法、帕累托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以 2010—2021年民族传统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织及主题知识的汲取为研究对象,对学科结构特征、亲缘学科的状况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知识结构与主题输入特征进行探索,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交融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①民族传统体育学知识融合的学科结构较为稳定,传承与创新发展并存;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发展的自主性较强,较为成熟、稳定,知识结构来源较为集中, 表现出与外源学科知识交叉不足,科研发展综合性有待提高的特征;③民族传统体育学知识来源分散在 156个二级学科,显现出对15个亲缘学科知识输入的依赖性较强、29个近缘学科融合逐步深入、112个远缘学科融合空间宽泛但深度不足的特征。研究建议:民族传统体育学应在保持稳定传承的基础上,扩大与外源学科的知识交织,加强与亲缘学科及近缘学科的融合与深入,开拓并寻找与远缘学科的交融点创造新的发展方向,增加学科知识来源的维度,拓展其丰富性、综合性,构建更为开放、多元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9.
“双一流”建设方案公布后,突出学科建设的逻辑思路成为我国新常态下高等 教育发展路径上的重要转折。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德国、法国、英国、 美国和日本6 个国家学科目录中体育学的设置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认为:体育学 在各国高等教育领域已获得普遍的学科认同和独立的学科地位;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 的国家科学基金尚未对体育学独立设置并进行基金资助,体育学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整体 认同度偏低;体育学的学科地位将取决于自身科学化的水平;体育学在单个国家内部普 遍形成了统一的学科名称,但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各国对体育学的学科归属认识尚 不统一,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亟待加强;体育学总体呈现出交叉学科的定位与研究趋势,我 国体育学在学科归属上应当向交叉学科类目靠拢。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体育民族学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回顾民族学学科产生演变的历程,指出民族学经历了从广义到狭义的学科发展历程,并存在学科界限模糊的问题,但是民族学理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为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研究提供借鉴、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研究提供新思路、为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问题研究提供新立场.旨在为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民族学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的以东西文化冲撞为背景"土洋体育之争",对中国武术产生很大影响。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内容瑰丽的武术,在体育化改造过程中既有借助现代体育的科学性、规范化,便于普及、推广的一面,同时它在价值观念的对立冲撞中,走上一条充满艰辛且坎坷之路。在体育化过程中,以拳种门派为传承形式的武术被肢解成若干体育项目,在技术上,难以完全符合现代体育的要求;在文化上,又失去了传统武术所体现的中国人的文化精神。通过反思近代武术发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武术的影响,对于指导未来武术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刍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有关的文献资料阅读、社会调查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基本状况,其次在明确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基础上,梳理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主干内容,以及有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基本构想,最后在简要评析现有的专业理论教材基础上,提出了对课程教材编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所历经的时期,分析和阐述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困境,并对该专业发展提出了改革的新路径。研究认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面临的困境是旧体制是学科组织建制的桎梏,在内涵建设上存在着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匮乏,在专业的生存之本上是办学特色的迷失,在专业的根本任务上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在专业的支撑条件上是课程内容的陈旧。改革路径为:理念路径是从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入手,破"旧"立"新";内容路径是从专业自身的逻辑和功能出发,构建多元化的办学特色体系;"进出口"路径是从资源优势和学生就业着眼,增强生源质量,把握出口关;评价路径是从分类综合和评价考虑,改革评价机制;制度路径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和引导专业建设。以期为更好地促进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身体文化博弈:由武术进奥引发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身体文化视角,对武术进奥事件背后隐藏的中西身体文化互动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东方身体文化的一种形式;武术进奥是我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主动互动过程,尽管事件本身推动了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却以逐渐的文化内涵割舍和传统摒弃为发展代价.武术进奥加速了中西方身体文化的互动过程,更加深了这种身体文化的博弈程度;在经济全球化甚至文化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武术进奥失败由技术层面到文化层面的互动,最终表现为不同身体文化的软权利之争,更是一种身体文化的隐形权利侵犯.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研究方法,在对近代以来武术发生的"两次降格"窘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当代社会为武术发扬所带来的崭新历史机遇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探讨了武术在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所应采取的战略姿态.研究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武术在"西学东渐"影响下,首先被限定在"体育"的框架下发展,导致其文化本色和传统精髓被大量过滤和丧失;其次,在体育系统中,也未能维持住"土洋体育之争"时期能够与西方体育平等对话的地位,而是从属于后者,并在体育大系统的诸多方面,都日渐走向边缘.当代社会中国国家崛起以及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为武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带来千载难逢的契机,为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发扬光大插上坚实"羽翼";武术应该立足"来而往之"的战略姿态,紧抓历史机遇,反省、自觉自身,将自己与西方体育文化形成强烈互补的独特优长,加以挖掘、拔萃,贡献于当代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2,27(3):F0002-F0002,F0003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是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的支柱,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体育四个本科专业发展的根基。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具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该学科已成为山西师范大学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科研优势学科,拥有一支由体育学、医学、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体育人类学学科发展及其特点,探讨了该学科的薄弱之处,通过学科在国际上发展的大趋势,针对我国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体育人类学在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定位进行思考。研究认为,体育人类学具有综合性、跨学科和反思性研究的学科特色,当前中国体育人类学应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理顺与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构建学科方法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着眼于学以致用的应用趋向,为体育学在社会实践的融合应用中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唐朝"武科制"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唐朝“武科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武科”,又称“武举”。创立“武科制”是武则天革新朝政,选拔将帅建立新的军事体育制度的需要,是武则天政权“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务取实才真贤”培植扩大其亲信势力的必然结果。“武科制”创立:为“习武”之人敞开了入仕之门,有助于唐朝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和增强全民身体素质;为国家遴选优秀的武术军事体育人才提供方便,提高了将帅军事体育素质;冲破了“贱武右文”的陈腐观念,对唐朝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的方法,综合考察我国近现代学校武术百年发展历程.研究认为:1)近代学校武术是在古代学校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教育需要是分不开的;2)近代学校武术的发展首先是来自于"土洋之争","尚武精神"在学校得到捍卫,但是武术教学情况发展很不平衡,武术师资经历了聘请到培养的过程;3)现代学校武术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体育院校武术教育不断扩展,各地武术馆校层出不穷;4)近现代学校武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东西文化的撞击使学校武术得到了新发展;学校武术的发展需要有长远的规划作保障;学校武术水平的提高是以师资力量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前期人类学化研究的探索之后,武术人类学研究现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重要研究进路。新时期武术人类学研究既要在思考武术人类学定义、揣摩田野调查方法、推敲民族志文本基础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地扩展研究思路,也需聚焦武术“‘国之大事’的文化缘起、中国文化的土壤与背景、为人性的文化目的”核心议题,体现人类学研究对于武术文化自觉的研究价值,推进武术人类学研究的规范化、体系化、本土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