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讨运动自信、运动心理应激和个性特征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运动员疲劳问卷"、"特质运动自信量表"、"运动员心理应激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35名残障人游泳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运动员疲劳问卷之三个维度"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与特质运动自信、运动心理应激及个性特征诸多因子存在着明显的相关;运动疲劳三个维度高分组与低分组某些测试指标存在着明显差异;运动特质应对自信、运动心理应激之"人际"和"受伤"因子、运动心理应激之总分、个性特征之"内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维度可以有效地预测残障人游泳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结论:残障人游泳运动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与运动心理应激、运动特质自信及个性特征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定义、产生机理、外部表现、检测手段以及恢复措施来探析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从而希望得到更快消除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方法,以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以及各项素质得到锻炼、改善和提高,更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3.
采用查阅文献、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训练实践的角度出发,针对攀岩运动项目的特点,运用运动心理学相关知识,对攀岩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表现形式、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缓解和消除攀岩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对策,为提高攀岩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心理疲劳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文献资料法、个人访谈法和现场观察法为基础,对运动训练中心理疲劳的致因、训练中的表现及判断方法和如何消除心理疲劳进行了探讨。旨在帮助教练员深入了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知识,从而更有效的预防和消除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吉林省高水平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因素对心理疲劳水平无显著影响。运动员性别、年龄、运动等级、训练年限和文化水平等变量对心理疲劳存在显著性差异。希望通过本调查研究引起轮滑教练和运动员对心理疲劳问题的足够重视,掌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成因和应对措施,帮助运动员更好地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6.
体育运动中引发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及改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体育技术动作教学、训练、比赛中的各种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调查分析,引发损伤的心理致因主要与人的个性心理、外界不良的刺激因子,赛前的心理准备以及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应激等有密切关系。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使之有利于减少因心理因素造成的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7.
确定了对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员关系密切的14项特质性心理因素,选择四项特质性心理因素和运动心理技能对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成绩前8名球队的106名运动员进行心理测量,将各项数据同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意志品质和特质运动自信心这两种特质性心理因素可以预测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技能-自信、技能-注意力、技能-动机这三种运动心理技能可以预测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  相似文献   

8.
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问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疲劳作为运动训练与竞赛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同样,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然而,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运动训练、比赛阶段或时期,其疲劳产生的类型不一样。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疲劳产生的部位和原因不同,其采用的恢复手段与方法各异。因此,正确地诊断产生不同疲劳的类型,是选择合理恢复手段,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法对国内外竞技运动领域中红色心理效应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主要结论:目前竞技运动中红色心理效应研究主要围绕个人格斗类与同场对抗类项目开展,无论是个人格斗类项目,还是团体球类项目,行为观察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运动竞赛中是否存在红色队服优势尚无定论,但对于红色-攻击性心理意义联结在个人格斗类项目中得到了一定的验证.未来研究应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无论是格斗类还是同场对抗类项目,均需结合竞技运动的疲劳特征进行相关研究;第二,不仅要探讨对方对红色队服的认知评价,亦要考察红色队服对对方选手的认知与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女子散打运动员比赛前后FFF、POMS值的变化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部分心理指标监测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状况。结果显示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FFF值在赛前集训期间呈下降趋势,并在赛后回升,表明负荷的增减会影响运动员的中枢疲劳;运动员TMD值在大负荷周与小负荷周出现明显差异,说明POMS心境量表对监测运动性心理疲劳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运动员FFF值与TMD呈中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训练所承受的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不断大,机体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也逐渐增强。疲劳训练后机体的正常反应,正所谓"没有疲劳就没训练"。疲劳给机体的重新适应创造了条件,而复为重新适应的实现和新的疲劳(训练)的实施供了保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没有恢复就没有练"。1恢复与超量恢复运动时,能源物质分解后再合成标志着恢复过程的开始。由于运动时的消耗大于同步恢复,因而使能源物质含量减少,人体机能下降。运动停止后  相似文献   

12.
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计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当发生运动疲劳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都会使运动疲劳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根据疲劳产生的原因、机理来分析,运用消除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训练和学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及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93名运动员进行心理疲劳、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的测查。结果表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另外成就感降低与内控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机遇、有势力的他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疲劳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控制源和自尊的基础上对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做出了新的增值贡献,可靠地解释了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另21.4%;自尊对心理疲劳的3个维度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心理控制源中,内控性对成就感降低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机遇对运动员的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和方法:为探讨应对方式与运动心理疲劳的关系,以及2种社会支持在其中的调节效应,采用问卷对208名在役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对运动员心理疲劳有显著性负向影响,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有显著性正向影响;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运动员采用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和集中处理情绪应对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实际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对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与心理疲劳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效应,经常采用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的运动员获得越多的主观支持其心理疲劳反而越高。结论:社会支持在应对方式与运动心理疲劳之间起调节效应,其中主观支持维度起主要调节效应;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建议开展运动员实际支持量大小和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5.
足球运动员的疲劳产生机理及其消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大负荷、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和比赛给足球运动的发展和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由于大负荷、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和比赛之后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的机理以及根据不同的疲劳产生机理,“对症下药”,寻找最佳的方法,及时的消除疲劳促进机体的恢复,是当今世界各国足球界进行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有氧运动和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2名男大学生以50%VO2max、75%VO2max两种运动强度分别进行30 min的慢跑和踏级的测试,并在运动前以及运动结束后5 min、30 min和60 min进行SEES调查,结果显示:运动中积极和消极的情绪随练习强度和方式的不同波动,但30 min有氧运动后产生的即时效果是积极情绪和疲劳感觉增加,消极情绪降低到基线,运动结束30 min和60 min后,积极情绪增加,心理疲劳感觉降低;经检验,两种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经30 min有氧运动后产生了相同的情绪效应,积极情绪呈上升趋势,消极情绪呈下降趋势,并且这一心理效果至少保持到运动结束后60 min.  相似文献   

17.
以160名女子柔道运动员为被试,进行运动员心理疲劳以及人格测试,并尝试揭示女子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状况、人格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我国优秀柔道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并不严重;运动员在临赛前一个星期较赛前二个月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的负评价显著提高;人格因素中的兴奋性对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两维度均有可靠的负向预测作用;稳定性对运动的负评价维度具有可靠的负向预测作用;紧张性对情绪/体力耗竭有可靠正向预测作用;次元人格中适应与焦虑对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均有可靠正向预测作用,内外向性对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都有可靠负向预测作用。应用性次元人格中健康者的人格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对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均有可靠的负向预测作用;稳定性、敏感性对临赛前成就感的降低维度的变化有可靠的负向预测作用;次元人格中只有内外向性对临赛前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维度的变化有可靠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做一综述的基础上,依据体操项目特点,分析了体操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有效恢复体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手段.这对于完善体操的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增进运动员健康有着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运动疲劳机理的再认识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疲劳问题的研究常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但对运动疲劳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80年代。在运动疲劳机理方面先后提出了:1)外周疲劳—肌肉疲劳链;2)收缩和电传导疲劳间关系—突变理论;3)运动类型与疲劳;4)运动疲劳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网络。简要介绍这几种理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疲劳与运动训练、疲劳与恢复的关系,阐述了疲劳对运动训练具有指导意义及影响。目的是防止和避免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过度疲劳,从而使训练水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