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体育大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重要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的欠缺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影响了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而且还限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在界定人文、人文素质和人文社科教育等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对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院系专业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要更新和充实体育院系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3.
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即道德素质、文史哲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和环保素质,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03-2006)"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大学生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各自特有的特点,除了在文史哲及法律常识方面,单科性体育院系大学生低于普通专业外,其它素质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此外,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更能表现出个性张扬、敢作敢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并由此决定了在解决纠纷方面趋向于采取武力手段。建议: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根据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校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状况关乎我国体育现今及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及国民体质健康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可以说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是未来我国体育价值变化的先行指标。因此,探讨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极具社会意义。当前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不强,高校体育人文氛围不浓,这些均是影响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必须加强"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体育人文观在高校普及教育;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及体育课外活动中,弘扬体育人文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倡导和谐社会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明晰"以人为本"的体育人文意识,并在具体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5.
人文素质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根本标准.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体育类院校的快速发展,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显得更加重要.综合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德尔菲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市体育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结构不全面,学生人文素质专业、年级差异较为显著等.通过对影响体育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显著性因素为个人、教师、人际关系、社会活动参与程度,并提出加强体育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针对性建议,为体育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些许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价值观量表,考察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价值观的关系。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价值观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行为方式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分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对健康的担心"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3)相关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的大多数维度都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河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河北体育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较为传统,就业预期与实际就业情况差距很大;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素养缺乏。针对以上情况并结合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指出政府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学校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应及早制订人生发展规划,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强化自身素质。旨在促进河北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好就业。  相似文献   

8.
试论提高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体育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使用防御方式问卷(DSQ)中译本,对779名在校本科大学生,其中,体育392名、非体育专业387名进行调查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方式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表现出了整体不成熟度较高的倾向,体育专业大学生使用升华方式的频度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P<0.01),体育专业大学生防御方式更具有积极倾向.大学生群体中,女性大学生的掩饰倾向显著高于男性.掩饰方式的差异只存在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中,而在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中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培养普通大学生具有体育人文素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任务,而构建体育人文课程是其重要途径。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理论出发,研究了高校体育人文课程内容,进而探讨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11.
转变观念,改进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教育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束缚了体育教师本身陷入规定的、条框式的教学模式之中,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造成学生目前出现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现代体育教学是多元化的趋势方向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把教学的主体转向学生,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锻炼能力的体育教学方法,而运用现代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是从本质上为学生体育课"减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师心理品质的分析,找出体育教师对学生相应品质影响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以便寻找实施矫正的对策,逐步完善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选项课实施"分级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教育教学实验、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论述建立在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体育教学的合理组织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最优化与目标设计理论指导下,针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降和参差不齐的运动水平的实际,创建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平台为目标的高校体育选项课实施"分级教学"的模式,在教学实验和个案研究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科学管理和保障体系,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实现体育教学的"三自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院96级学生五项身体素质指标的追踪测试以及对测试结果的分析,来阐述高校高年级体育课程的设置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影响以及对学生进一步深入教育,提高学生自觉锻炼的重要性,并对在高年级开设体育课和搞好高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今国内高等体育专业偏重于培养“体育专业人”、注重强化科学的运动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而忽视了同步进行相关的人文教育等问题,提出要深入研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专业素质课程体系,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体育人才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面向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三个面向”和“两个转变”为根本指针,以未来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思维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合作能力、应用操作能力、保健与训练能力、独立自学能力为依据,以师范生的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基础厚、知识宽、体魄健的新型教师。课程改革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7.
浅谈体育教学中教师形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师的自身形象关系到其工作质量的优劣,良好的形象是进入工作角色的第一步。本文从尊重理解学生,知识广博又科学等方面,阐述了体育教师的形象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全文转载特色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统计法,对人大复印资料《体育》全文转载特色进行了研究。从总体上看,《体育》全文转载特色表现为时代性、政策性和前沿性;从学科角度看,《体育》全文转载以转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成果为主要特色,其中,体育研究、体育产业、社会体育方面的文章转载是重点,近年来《体育》对奥林匹克和全民健身方面的文章转载有加大的趋势;从文章选取范围和视角上看,《体育》从体育核心期刊以及课题中挑选文章、突出体育的特色也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9.
大学体育课程"四三"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和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三大部分.我们的课程改革概括为"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三开放"."三自主"模式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三互动"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互动、现场与网络互动;"三自治"模式是课余体育锻炼自治、课余体育竞赛自治、课余体育训练自治;"三开放"模式是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十年实践表明,该体育课程模式既能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教育的质量,又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参与体育的意识,有效完成大学体育课程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对目前中学女生体育与健康课中普遍存在的“退避”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