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天水市中小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调研分析显示:阳光体育运动在天水市各中小学校的开展有喜有忧.影响和制约中小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学生学业重、学校领导不重视和家长的不支持是影响他们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PDCA"实证研究,主要是转换视角渗透、强化工作理念、方法,促使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实践更加具体科学、深化实效,从而强化课外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对基层院校进一步持续性、开创性的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阳光体育运动是中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简称,是我国体育总局、共青团、教育部三方共同组织发起的一项大型体育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优化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进一步优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高职院校作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场所,必须要改革创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将阳光体育运动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之中,最终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方面及身体方面都能得到优化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围绕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以行为科学中人的行为特征为切入点,探讨高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问题。研究认为,高校学生体育参与状况可归纳为兴趣型、条件型、排斥型三类。高校阳光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取决于客观条件,也与学生本身的主观条件相关。推动阳光体育活动在高校的深入开展,需从个体心理特质入手,引入行为技术来塑造和强化学生的体育行为。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对8所省级示范高中阳光体育工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中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对策。研究发现:多数学校仍然存在师资薄弱、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忽视学生健康、家长观念陈旧、教师与学生的体育观念认识不足、器材不足、监管乏力等矛盾。正确导向,减负增效,把课外体育活动课程化,让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参与目的成为主导;采取社会募捐、学校投资、发展体育产业等形式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立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登记及健康卡片,纳入学生档案管理;发挥地方传统的优势,开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是省级示范高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系统分析法,对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论述了适应"阳光体育"要求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的新模式,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开展"阳光体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构建“阳光体育”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职院校在开展"阳光体育"中所表现的特殊性为研究切入点,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开展"阳光体育"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必须从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监督与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建设5个方面入手,落实"阳光体育"的长效机制,保障高职学生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8.
我国推行的阳光体育运动和终身体育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互融的,但是在二者对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影响阳光体育和终身体育有效对接的因素包括:1)教师因素;2)学生因素;3)经费因素;4)监督因素。要确保我国阳光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有效对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1)调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2)扩大阳光体育的活动内容;3)稳定经费来源渠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4)建立系统的监督检查机制。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对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第五中学开展"阳光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实地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开展好"阳光体育"教育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说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机构和专项资金;贯彻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缺乏强有力保障措施;对体育伤害事故的畏惧严重制约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小群体及其特点与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社会群体的理论,对体育小群体的含义和形成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观察,论述了体育小群体的体育活动特点.提出体育小群体对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反映学生主体的体育需求;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促进终身体育的实现;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和推动课外体育运动开展等五个方面的影响与作用.认为小群体的体育活动是连接学校组织与学生个体之间的桥梁,它反映了学生主体的体育需要.重视体育小群体对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以"阳光体育运动"为研究对象,得出结论: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淡薄、体育场地缺乏、课程时间段混杂等"冲突"问题是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中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唯一能完全做到"共融"的就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并提出:高校体育实行专项课与素质课分开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实质性地成立由校级领导牵头多个部门共同组成"阳光体育运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监管系统,科学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保证有"阳光"的时候让学生运动起来。  相似文献   

13.
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强国”目标实现的突破口,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点目标.并指出在体育强国目标背景下,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推进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学校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积极组织竞赛活动以及建立学校、社会、家庭联动机制等策略科学发展“阳光体育运动”,达到共促学生体质增强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全面落实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倡导的"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与实施,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在全面解读活动内涵的基础上,阐明了活动开展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制约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体制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将"阳光体育运动"的主导思想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中,树立融教学、锻炼(训练)、竞赛于一体的完整的体育课程观念,建立了选项分层教学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进一步加大了体育课程资源在健康、娱乐、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开发;将课内外一体化、突出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课程体系,作为全体学生参与和实践"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并把强调体质健康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评价体系的双要素,以强化其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检验、反馈与激励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体育协会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补充手段,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球类协会开展较好,新兴体育协会有待发展;协会指导老师参与协会活动程度不高;协会参与校企互动活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中国在崛起,但是我国学校学生的体质却呈现多年下降的趋势。阳光体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近四年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把阳光体育纳入自己的生活。导致我国现阶段阳光体育在校园实施瓶颈的因素包括三点:1)阳光体育推行主体不当;2)阳光体育的实施主体缺乏创新;3)阳光体育监管缺位。要推进校园阳光体育的顺利实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明确阳光体育推行的责任主体;2)鼓励阳光体育的实施主体创新,建立相关激励机制;3)完善阳光体育在校园推行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南京市部分学校、社区的阳光体育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阳光体育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形式主义倾向:1)阳光体育“口号化”;2)阳光体育内容“形式化”;3)阳光体育实施“理想化”。为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结合系统理论,提出了落实“阳光体育”的四个系统应对策略:1)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创新”;2)建立阳光体育新模式,丰富阳光体育组织形式及内容;3)为阳光体育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4)健全阳光体育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通过总结快乐体育开展所显现的问题,对快乐体育和阳光体育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力求在开展阳光体育的过程中解决影响快乐体育开展的不利因素。并从原则、方法、保障措施等方面为阳光体育的开展提出可行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中小学阳光体育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指出西安市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缺乏活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与组织存在一定问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制约,西安市中小学阳光体育活动的落实尚不能进入真正的操作层面,缺乏应有的检查与评价体系,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不够。  相似文献   

20.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频发已成为学校体育管理非常重视的问题。如何转移学校风险,走出学校所面临的学生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之困境,是我们当前学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我们应该对学校体育保险状况寄予高度重视,建立一种适合学校体育保险发展的学校体育保险机制,并通过各种立法积极推进学校体育保险的实施,减少体育伤害带来的损失,缓解社会与学校的矛盾,有力地促进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