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进行对比研究,指出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不足之处,建议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应当实施层次化、多元化、模块化的教育模式,并运用各种灵活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2.
白才进  王红 《图书馆》2012,(3):92-94
对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进行了各方面比较,从图书情报学教育出发探讨了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几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只有创新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并将专业学位建设与职业资格准入进行有效对接,才能使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良性范式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在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以数字人文教育为试验点,开设"数字人文"课程,为数字人文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对数字人文教育进行探索。[方法/过程] 介绍并总结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设置和特色等,以此探讨数字人文课程建设对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以及本科教育改革的示范性作用。[结果/结论] 对数字人文课程建设提出建议,包括组建教师团队、打造应用场景和将数字人文课程作为基础素质教育课程等。  相似文献   

4.
美国iSchool图书情报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了解美国iSchool 图书情报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为国内图书情报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方法/过程]对美国排名前15的iSchool院校进行网络调研,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以及人才培养评估4个方面对其图书情报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结论]美国iSchool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以及提升其学习与研究能力;其核心课程类别设置广泛,涉及基础课程、信息技术、研究方法及跨学科课程等方面;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包括学位教育、认证、双学位、辅修等多种方式;认证协会、排名机构与学院重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美国iSchool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图书情报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考察韩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历史,有利于把握其发展特点和建设规律。[方法/过程] 通过阅读国内外与韩国图书情报教育相关的文献,凝练出韩国图书情报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而得出韩国图书情报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结果/结论] 韩国早期的图书馆学教育主要由教育培训机构施行,基本延续了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图书情报教育进入高学历繁荣阶段,课程设置与研究领域向外扩展,社会需求量大于人才培养量,毕业生更愿意到图书馆就业,图书情报学教育走上繁荣与稳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图书情报学教育20年评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80年代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特点是 :图书情报学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 ;以文科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 ;图书情报学教育一体化尝试。 90年代的特点是 :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成为关注的热点 ;图书馆学核心课程逐步形成 ;课程体系从图书情报学向信息管理转移 ;图书情报学教育分化显露。存在的问题 :未能正确理解“大情报观” ,未能正确处理“情报”与“信息”的关系 ,未能慎重对待专业目录调整。参考文献 14。  相似文献   

7.
印度已经将图书情报学确立为一门学习与研究性的学科。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图书情报学专业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现有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为此,印度努力通过远程开放式教育、电子学习、论坛研讨等方式帮助图书情报人员实现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21世纪对图书情报人员的要求以及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措施,如确立新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开拓图书情报志业新领域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学模式与e-learning教学模式各有特点。随着开放灵活的自主学习环境的形成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图书情报学(LIS)教育应当采用以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方式。在分析两种模式优势与不足及其对比的基础上,探讨了混合学习模式的实现对策。  相似文献   

10.
自2000年首届和2006年第二届数字时代中美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创新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之后,图书馆与数字化实践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近几年国际一流图书情报学院发起的iSchool发展迅速。时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九十周年华诞,第三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拟于2010年10月9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sub-study group of a larger undertaking, the Australia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uncil (ALTC) priority project Re-conceptualising and Re-positioning Australi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t examines student experience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 education across both the tertiar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ectors in Australia. The student sub-study group’s task was to provide the student/recent graduate perspective on LIS education in Australia. The research considered four major themes to find out how students and recent graduates felt about LIS education in Australia. The themes wer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learner attributes;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learner outcomes.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0, self-administered anonymous web questionnaires and focus groups were used to explore issues such as student demographics,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past experiences, expectations and rationale behind course choices. In addition the destinations of graduates were explored. Key findings suggest there are various pathways that students take to achieve a LIS qualification in Australia; students are generally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LIS profession, and consider that technology will continue to play a key role in future career options; they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workplace experiences as part of course structure; their satisfaction levels with current courses are high and students feel confident they have been provided with the skills required to begin their professional life.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介绍e-learning及其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引入本体概念,并根据e-learning系统资源的特点构建了学科知识本体,最后提出了基于学科知识本体的e-learning系统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13.
E-learning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我国高校的e-learning环境,继而运用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服务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最后探讨了e-learning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服务设计的主要内容,并以四川大学为例进行了图书馆教育资源服务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与应用,探讨信息共享空间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模型。由于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具有相关性与互补性以及信息共享空间为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是可行的,但是面临来自于观念、技术、功能、内容、交互性等方面的障碍。利用模型方法设计面向代理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该模型把多代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电子化学习系统集成起来,能够利用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提供校园范围内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社区的e-learning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社区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组成,已成为推动知识交流、传递、共享和创新的催化剂。本文论述了e-learning和知识社区的概念与特征,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基于知识社区的e-learning,提出了基于知识社区的e-learning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国外图书情报学远程教育相关研究述评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国外图书情报学远程教育领域1990年至今的相关文献调研基础上,分别从"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提供远程教育的机构和项目"、"远程学习者"、"教学和管理人员"、"技术应用"、"教学支持和图书馆服务"、"远程教育合理性认识和发展趋向"等几个角度进行了述评。研究指出,对国内图书情报领域开展的远程教育进行调研、客观理性地分析其需求和定位、关注远程教学技术和方法对传统图书情报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关注远程学习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变化等是今后研究和实践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librarians across the country market e-learning resources to faculty, a survey was distributed to academic libra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gauge what marketing strategies were being used, how the marketing responsibilities were being divided, and what strategies were deemed successful. The survey’s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ctive, tailored marketing strategies which utilize the traditional liaison model tend to be the most successful.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need for communication among librarians and includes recommendations for increasing the awareness of e-learning resources on your campus.  相似文献   

18.
聂冰 《图书情报知识》2011,(6):120-126,92
本文以美国iSchools联盟年会iConference的会议论题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词频统计、聚类分析和内容分析法对2008~2010年3届iConference会议文献的关键词做了统计分析,从中总结出五大年会研讨热点为数字图书馆、社群信息学、图书情报学教育、信息技术与系统以及信息组织。最后,基于该热点总结,从学科整合、课程设置、合作模式三方面探讨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变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知识管理态势下,图书情报专业人员的职业定位可以是知识挖掘者、知识组织者、知识导航者和知识经纪商。同时,新形势要求图书情报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中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文献信息知识和研究方法知识。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学教育课程设置可以模块化,即将课程分成必修的核心课程模块与选修课程模块,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日本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项目(LIPER)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图书情报学会于2003至2006年间实施LIPER项目,对日本图书情报学教育展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转变,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养向一般信息专业人员(informationprofession)的培养过渡,图书情报学教育向更一般的情报学教育转型;其次,本科及本科以下层次教育难以满足各类图书馆对信息专业人才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不足以承担专业教育的任务,专业教育应向研究生教育层次过渡;第三,希望从事图书馆工作的非专业学生人数增多,帮助他们进入图书情报学领域既符合他们的利益,也有利于增加专业研究的活力;第四,教育相对于图书馆实践的脱节与滞后;最后,现有课程在总体上置焦点于文献或信息的收集、组织、利用上,对利用它们进行知识探索活动的主体及其信息行为的关注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