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芳 《宁夏教育》2010,(10):38-38
古希腊有句名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一名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密切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敏锐地捕捉、发现这些资源,加以利用。预设是预测与设计的意思,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情况、学生情况以及实际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设想和教学安排。生成则含有生长与建构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政治课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因此,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  相似文献   

3.
吕有功 《考试周刊》2013,(62):146-147
<正>古希腊哲学家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此同理,一个教师即使是执教同一内容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课堂永远处于千变万化的动态中,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偶然事件,巧妙出奇地处理,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当前在许多地区,普遍实行集体备课,教师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共同研究教材,  相似文献   

4.
"动态生成"教学理念是一个新理念,它强调课堂是动态的,是富有个性情境的,现实中不存在完全一样的课堂。教师应该明确"一个教师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探讨了动态生成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以及对地理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哲人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课堂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各种经验、各种思维在交流、碰撞、汇集、协调,时间在变,气氛在变,目标又怎能"唯一而固定"呢?有人估算,教师在一节课40分钟里,至少要做出30个与教学有关的决策.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作为教师的我,也要说,一个教师不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同时,学生的心态、知识经验的积累乃至课堂的物理空间都在变化,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各种观点产生碰撞,就会产生新的问题,激发师生双方的思维灵感,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无法预约的美丽".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更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常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由于生成理念的出现,单向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静态课堂已普遍不受欢迎,而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被认为是能够真正进入教学内核,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和自由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作为教师的我,也要说,一个教师不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  相似文献   

9.
张琰 《语文天地》2009,(10):45-46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民主的,是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多元互动中展开的.在教师和学生以及文本彼此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保证敏锐的触觉通向孩子的心灵之门.利用课堂中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然而,一些课堂却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一个不断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任务的过程。理想的课堂是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是实现对文本、教师、学生超越和扩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也许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原想着会很顺利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一些出乎意料的想法或问题,而使教学偏离了预设的轨道。面对一群充满个性的"生命体",我们的课堂总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因为"变化",课堂上会出现学生对知识的"联想"与"推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课堂互动中有效问答主要包括探问、追问、转问、反问等方式,属于发展性较高水平的问答。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站在学生长远发展角度而采取的教学行为。发展性追问在地理课堂互动行为中所占比例不高。究其原因,因发展性追问与问答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灵活生成,故对教师的教学智慧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4.
董云 《甘肃教育》2014,(22):47-47
正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语文课堂的生机在于巧妙处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教师只有进行艺术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不管语文教师在预设时有多么严谨到位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语文课堂的可能性的生成,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会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许多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预设性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相似文献   

16.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流程,促使师生得到共同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在课堂预设的过程中考虑到课堂的所有情况,必然要根据各种生成资源调整教学流程。为促进历史课堂顺利生成,有必要对课堂实践进行深入反思,以更好地优化历史课堂,促使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涵育。  相似文献   

17.
杨丙庆 《考试周刊》2012,(76):144-144
叶澜教授提出一种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这个理念让在高效课堂中运用生成性资源变成了可能。师生间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可以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使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效率最大化,这就是生成性课堂带来的良好效果。生成性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打破教师原有的教学计划,会由于许多不可知的因素导致教学无法进行,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思路,虽然有时候这些思路和想法是没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三问     
朱德民 《青年教师》2006,(12):33-33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间也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两节课。既然如此,课堂需要模式吗?  相似文献   

19.
韩积崇 《考试周刊》2012,(77):56-57
“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是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做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的,而没有“动态”的课堂是不精彩的。那么教师如何做好动态生成的提供者、创造者呢?  相似文献   

20.
正课堂,是由许多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它可能是师生之间的一次互动行为,可能是教师或学生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也可能是学生对教学的瞬间反应。教学细节看似平常,却对课堂走向及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小觑的导向作用。笔者在多次的教学观摩中发现,教师若忽视对教学细节的处理,则会导致教学的种种不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