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术运动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运动进入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和所有海内外武术爱好的愿望。但是,武术进入奥运会还要面临不少问题:奥运会规模过大,增设新项目难度很大;武术如何进行改革,以便与奥运会接轨;选择武术中的那一个项目更具加入优势;武术与其它申请加入奥运会的项目相比较有何优势和不足等。对于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困难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进一步作好工作,力争使武术早日走进奥运会大家度。  相似文献   

2.
武术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在公安武警院校,全面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可以大力发展和弘扬武术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磨练大学生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解放以来,武术运动无论是在套路的结构,还是动作的难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感到:武术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已经成了影响技术水平提高及运动员健康的主要因素。对损伤进行积极地治疗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却是被动的。所以,如何尽可能减少损伤发生的机率,防患于未然,是最大限度减少损伤危害的一项重要工作。武术运动内容十分丰富,开展范围也不尽相同,如:有群众性的武术运动、教学性的武术课及专门性的武术训练。要揭示不同内容、不同开展范围内武术运动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专项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从事不同专项运动的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比较了不同专项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影响,发现足球专项运动较其它球类和武术运动更有益于自身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武术教学口令是武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武术运动的独特性决定了武术教学中口令的运用有别于其它运动项目。本文从武术口令的运用方法、运用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武术学习、练习和复习中如何正确运用口令,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运用实验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分别对健美操、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选项课程大学女生的六项体质健康标准变化进行研究,旨在检验五项运动课程对促进大学女生体质健康发展变化的差异,为选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依据.结果与结论:五项体育课程对促进大学女生爆发力素质具有显著性差异,排球比乒乓球、篮球、武术课程更能发展学生爆发力素质、比乒乓球课程更能发展学生力量素质;健美操、排球课程比武术课程更能发展学生呼吸系统的机能;对其它素质和机能、形态的促进与发展无显著性差异.建议对发展学生体质健康存在显著性差异的项目课程引起注意,并对其差异性原因和内在规律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武术散打"名人效应"在武术散打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武术散打运动自身的运动特点及结合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发展,来剖析“名人效应”在推动武术散打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进一步探索武术散打运动更为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提供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群众喜好的一项体育运动。武术中某些拳种健身却病的价值,受到了国内外广泛重视。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生理教研室曾于1956、1978年先后两次研究过武术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北京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1959),梁永汉等(1981),曾对练习太极  相似文献   

9.
武术文化在当今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历来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作为中国特色的身体运动文化形式,不仅具有现代体育的功能——身体锻炼,同时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性的文化载体,兼具德、智、美及促进人个性发展与完善等的文化教育功能。在新时代,武术对我国青少年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通过逻辑演绎、文献资料的方法,把竞技武术这个现代武术活动主要形式的改革置于整个武术的形成、发展这一个脉络中去探研其发展的文化动因,考察发现民族间文化传播、交流与融合是推动武术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竞技武术套路的改革是符合武术运动整体发展规律的,是科学的,同时也是武术顺应时代、求得发展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武术功力比赛则是一项新兴的、比试武术功力水平高低的比赛,它将中国传统武术的锻炼方式搬上了竞技的舞台,丰富了武术比赛的方式和全民健身的方法,因而也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然而客观而言,目前的武术功力比赛才刚刚起步不久,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市场开发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就此市场开发这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得出市场化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合理地推进武术功力比赛的市场化进程,必然能促进这项赛事的发展的结论.诚希望能对武术功力比赛的今后发展有所启发和裨益.  相似文献   

12.
以人类学为视角,对不同时期武术概念进行资料梳理与学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学意蕴中武术概念的解释性理解.研究认为:对于武术概念的解读需跨越体育技术以及文化的特定领域范畴,应视其作为一种人类身体的活动现象进行更加普遍意义的人类行为审视;武术不仅仅只是一项"体育"运动,或者说是一项身体"唯美技术",更应理解为不同地域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人类学身体文化领域所关注的"身体结构"、"身体意象"和"身体符号"三个维度对武术特有的"身体技术"身体艺术"身体文化"属性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探讨和诠释武术概念的涵义.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民族传统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相通性,指出武术要登上奥运舞台是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格言,就必须对民族传统武术进行改革,以竞技武术为突破口,突出其竞技性,以“体育为大众”为发展方向,突出其健身性。  相似文献   

14.
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重点对影响套路运动员运动寿命的训练学和非训练学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为合理延长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武术文化与当代休闲生活的融合进行分析和研究。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是社会休闲生活的一种主要选择。武术既是具有体育属性的运动项目,又蕴含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是其他运动项目所没有的。武术文化的整体观、泛道德观及鲜明的娱乐性是与当代休闲生活的价值选择相符的;同时,武术社会生活休闲化也是它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16.
动与静是中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哲学命题,动静学说的形成对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试图用现代科学知识对武术运动中的动、静关系进行剖析,阐明动静学说在武术运动中的应用,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儿童生理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角度对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儿童武术基础训练,应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武术运动的规律、特点,正确指导儿童进行武术训练,避免因训练方法不当、内容安排不合理而造成的运动损伤及其它不良后果,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并提出合理的训练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身体文化博弈:由武术进奥引发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身体文化视角,对武术进奥事件背后隐藏的中西身体文化互动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东方身体文化的一种形式;武术进奥是我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主动互动过程,尽管事件本身推动了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却以逐渐的文化内涵割舍和传统摒弃为发展代价.武术进奥加速了中西方身体文化的互动过程,更加深了这种身体文化的博弈程度;在经济全球化甚至文化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武术进奥失败由技术层面到文化层面的互动,最终表现为不同身体文化的软权利之争,更是一种身体文化的隐形权利侵犯.  相似文献   

19.
高校对外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从高校对外武术教学的学情调查分析入手,就武术文化传导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对外武术教学有别于本国民族的武术教学,武术对于大部分外国留学生来说是一种不了解其文化的外来体育;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部分外国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要动机和需求;但是,目前高校对外武术教学存在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缺乏相应的对外武术双语教材、师资及必要的武术文化传导等问题.建议:将对外武术作为专门的领域进行研究,编写适合外国留学生使用的对外武术双语教材,培养武术国际型人才;高校对外武术教学应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采用双语教学形式,不但要教授武术方法,更要传导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武术在中小学开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通过对一些相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成功开展情况的总结以及武术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剖析,提出改革武术教学的指导思想、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是武术在中小学推广与普及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