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7年重庆市被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其中户籍制度、地票制度、"三权"抵押融资等改革措施,有效促进了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利用合成控制法分析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对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没有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2011年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比的降幅为12.7%,而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比实际降幅为21.8%,即重庆的统筹城乡改革使其城乡居民收入比多下降了0.37。可见,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重庆的统筹城乡改革通过促进资源自由流动提高了农村居民相对收入水平,对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资源错配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和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破除对资源自由流动的限制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了四川省城乡居民在体育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动机等消费差异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城市居民在体育消费水平较大幅度超过农村居民;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趋向多元化层次结构,农村居民更显单一;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动机比农村居民更显多样化。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影响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体育资源配置“重城镇、轻农村”倾向、城乡文化和生活习惯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促进统筹城乡体育发展、刺激体育消费需求、发展体育产业方面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综合研究方法,对甘肃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认为影响城乡居民体育消费差距扩大的相关因素为:经济条件的差异,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观念、闲暇时间、场地、器材的差异及政府对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的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化水平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结果发现:数字化水平提升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流通效率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传导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水平对城乡消费差距的缩小作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显著,在西部地区不显著。因此,应尽快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加快农村地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消费和流通领域的数字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城乡统筹、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城镇化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而农村是近年启动内需的重要市场.采用9 个城乡经济社会统筹的基本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反映城乡统筹水平的综合指标,再利用VAR 模型研究城乡统筹、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分析表明: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均是农村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城乡统筹和农村居民消费也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从长期来看,城乡统筹和城镇化的正向冲击均会对农村消费产生正的影响,且两者对农村消费变化的贡献率超过50%.应以城乡统筹、城镇化开启和促进农村内需市场发展,并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以农村居民消费推进内生性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在发展中存在着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城乡就业不平等,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城乡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不平等等问题。为此,政府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要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从城乡规划、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以及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保障方面进行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居民消费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环境投入产出生命周期分析方法(EIO-LCA),基于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核算了中国省域层次城乡居民消费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研究结果表明:1)省域层次居民消费的碳足迹,总体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趋势;2)各省域城镇居民消费的碳足迹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是居民消费碳足迹中主要贡献因子;3)省域之间人均消费碳足迹城乡差距较大,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城乡人均间接碳排放差异越小.  相似文献   

8.
利用ARMA模型分析河北省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倾向差距有先增后减的趋势;信息消费系数持续稳定增加,但差距依然存在;信息消费差距逐渐增大,2015年有缩小的趋势。因此应该更加关注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消费意识。  相似文献   

9.
坦桑尼亚是"一带一路"倡议通向非洲、辐射非洲内陆的重要门户,它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交通基础设施严重短缺问题。基于坦桑尼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人口和城市分布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交通通达指数模型,从县域与城乡两个层面对坦桑尼亚交通通达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坦桑尼亚县域交通通达水平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高值连片区主要位于东北沿海和维多利亚湖沿岸,低值连片区主要位于中央铁路线中段以北、中央铁路线南部的广大地区;2)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殖民历史、政府政策等影响,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交通通达水平差异十分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坦桑尼亚制定区域交通发展政策和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对中-坦产业精准对接和产能转移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1985—2011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1985—1994年、1995—2003年、2004—2011年三个阶段,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1985—2011年的财政支出和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2004—2011年的财政支出和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财政支出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大,效果更为明显;1985—2011年的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外开放、通货膨胀和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2004—2011年仅城市化的系数显著为正。因此,近年来我国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应将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三农",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济宁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随着济宁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也日趋显露。农民收入增速近年的连续下滑,使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之势,这必然拉大城乡全面发展差距。本文对济宁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原因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就这一问题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江苏省2000年和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比较分析了江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体质总体状况和单项体质指标方面5年来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无论是从体质总评分还是达标率来看,江苏农村居民的体质状况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在扩大,这种扩大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指标上。造成体质状况城乡差异扩大的直接因素是城乡居民在体育参与程度上差距的拉大,深层次原因是城乡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所造成的城乡居民在体育意识和需求以及体育投入方面的严重不平衡。建议有关政府决策部门在制定全民健身发展战略时,财政投入和政策措施要向广大农村地区倾斜,有重点、有步骤地促进我省城乡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当前重庆市城乡生产方式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等几个方面的实际问题,为缩小重庆市城乡差距提供了实情参照。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统筹、社会统筹和环境统筹三个方面对天水市2000~2008年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天水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每年都低于全国水平。天水市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和人均消费支出差距不断拉大,且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其原因在于: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具有根植性的工业发展不足,带动作用表现不明显。为此,天水市在今后的城乡统筹发展中,应明确主导产业,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立与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5.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城乡收入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迫切需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内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内部、城乡居民之间以及不同地区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均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而城乡二元结构、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税收制度不完善、行业垄断、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等均可能是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强化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改善税制以发挥好其对再分配的调节作用、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等将是调节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高速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也随地扩大。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对农民利益剥夺的土地征用制度,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造成这种差距的决定因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解决对策与建议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快市场化进程;完善法律制度建设,打破行业垄断与权利资本的滥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实现规模化经营;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背景下,利用有别于传统线性平稳性的检验方法,采用Chortareas&Kapetanios(2009)所提出的SPSM结合KSS傅立叶单位根检验对1978-2012年期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城乡体育消费差距的稳定性进行了检验. 由于非线性傅立叶函数具有能够检验带有各种未知平滑结构突变点的非线性稳定的功能,因此在检验含有结构突变的非线性时间序列比传统线性的检验方法具有更高的检验"势". 实证结果表明上海、海南、新疆、青海和贵州地区的城乡体育消费差距的变动状态呈现稳定的趋势,表明这些收敛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逐渐消失,而其他地区的城乡体育消费差距呈非线性发散趋势,意味着这些发散地区的发展模式仍具有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特点,表明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作用尚不能控制这些发散区域的城乡体育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19.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互联网发展提出的时代需求.利用中国2009-2018年省域面板数据,并采用门限模型回归来检验互联网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关系,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内我国互联网发展仍然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这种扩大影响程度会呈现出明显的门槛效应,相应互联网发展门槛值为0.2672.当跨过门槛...  相似文献   

20.
综合考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营效率两个方面,立足于交通地理学视角使用层次分析法对长三角核心区十六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核心区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和各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结论表明:①公共交通的运营水平比建设水平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影响更大,公共汽车运营效率是制约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②长三角核心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在逐步提升,六年间除少数城市的发展水平出现下滑外,其他城市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其空间格局未发生较大改变,公共交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好的耦合性。③十六个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城市间差距以2009年为界由扩大转变为缩小,城市间差距逐步缓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