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教人成为有德性的人,成就有德性的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人成为有德性的人,仅仅靠学校标准化的道德规则是无法让人的德性自由成长的.生命叙事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真实性、超我性与交往性等特质,通过生命叙事可以让人在叙事过程中,或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内省自己,唤醒自己的道德共鸣.生命叙事可以说是人的德性成长的重要途径.在生命叙事的教育中应关注倾听与尊重、理解与对话、情感与情境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2.
杨帆 《中国德育》2007,2(6):21-24,37
麦金太尔在构建其新的德性伦理学过程中,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人生统一性理论的缺陷,意识到自己提出的“实践”和“内在利益”概念不足以构成一个自足的伦理体系。在批判现代性带来道德生活的破碎状况以及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关于人的存在论的反统一性观点之后,麦金太尔在叙事理论基础上重新找回了人生统一性观念在德性伦理学中的必要位置。麦金太尔的统一性观念可以为道德教育在当前多元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德性是一种向善的品质,是人内在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优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在于社会规范道德的“失范”,个人人生意义的迷失。德性与道德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点。无论是关涉个人的美好生活,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德性成长都是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追求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和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师的教育幸福,教师在教育幸福中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5.
姜红 《河南教育》2009,(6):28-29
课堂教学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青少年德性成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德育学的角度分析,叙事暗含基本规范,可以激发青少年的道德反省和伦理感觉;叙事注重过程体验,可以激发青少年对道德情操的向往和追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叙事方式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具有天然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彭勤 《铜仁学院学报》2007,1(5):55-57,67
民间叙事中巧女形象的道德内蕴,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民间叙事中的巧女形象所蕴含的道德意蕴进行了一番探讨,其中重点阐释了这种道德内蕴的形成因素以及巧女形象德性内蕴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吴安春 《教育史研究》2006,(2):89-93,98
本文求本溯源,从西方“德性论”哲学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理解“创造观”,认为创造是指生命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潜力,是人的完整生命的自主创生过程,人的完整生命的自主创生过程与德性成长是同一的,重视人在自我发展上自立、自主、自成的内在超越精神。这对于重新审视和合理地理解创造的本质内涵,以推进创造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的共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通过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于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9.
教师德性相对于教师道德,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修养,自我陶冶,自我充实,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教师德性超越了教师道德的群体性,把“德”指向了群体中的个体。教师德性的提升有助于教育工作的改善,有助于学生道德的进步,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德性的提升,而教师德性的成长,又与教师的自律度、理解度、宽容心、责任心的提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德性是一种向善的品质,是人内在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优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在于社会规范道德的"失范",个人人生意义的迷失.德性与道德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点.无论是关涉个人的美好生活,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德性成长都是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追求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为教师德性选择伦理的“终结”,即理想的德性或善的标准,一直是道德哲学孜孜求索的重要例题。有多少哲学大师和教育家不惜为此耗尽自己一生的智慧和学识而寻找最终解答。然而,在教师德性的思考中,人们逐渐远离了哲学的批判精神,用生活化的伦理态度代替道德哲学的思辨,最终以“无私”和“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善良道德赢得了最后的裁决,成为教师德性的哲学基础和逻辑基点。于是,教师德性观逐渐指向于一种“圣洁化”的道德理想,在教育实践的推演下,圣洁道德成为教师道德立法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12.
一 教育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德性解放、人生幸福的达成问题,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自主发展及人生幸福是创造教育观念和创造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超越“知识本位”的创造教育观,就是要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发展与提升,重视学生德性生命的自主成长,也即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念必须回到“德性本位”的方向上来。  相似文献   

13.
论制度德性的内涵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制度道德性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一般来说,制度德性优于个体道德的选择。有德性的制度应该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正义和公平,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德性的制度还有利于个体道德的完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是目前我国道德建设的关键和突破口,因而对制度德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道德教化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人的德性生命乃是基于自然生命之上并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与提升,道德的教化正是基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事实的关注、引导来实现个体生命从肉身自然形式向德性价值形式的超越与提升,倾听个体生命的叙述,回应个体生命的价值祈望,在对话性交流中敞开个体的道德视界,启迪个体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智慧,把个体生命引向德性价值的完满。  相似文献   

15.
张鹏 《教育评论》2012,(2):9-11
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文化冲突是我们遭遇的历史现实,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代性问题"。"现代性问题"的核心是道德危机,道德危机最核心的是人生观的危机。德性的复兴有助于缓解人生观教育危机,德性从潜在到自在的过程是人生观教育的过程,德性的自为就是人生观教育的最终形态。即达到"德性"和"有德性"的辩证统一,成为主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德性人生:教育的生命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人生作为一种真、善、美的人生,是人理当追求的幸福人生。人的本质是德性的动物,德性是人的生命的最高发展,德性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人的人生境界。以形成人为目标的教育,必须重视培育人的德性,促进学生走向德性人生。  相似文献   

17.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育幸福,教育幸福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18.
普遍道德目的的空想性、普遍道德教育的有限性和个体德性的可塑性是普遍道德教育形成德性混沌的人为原因。摆脱道德危机必须从降低不稳定性开始。消除普遍道德目的的空想性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而谋道性与谋生性共存的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李贺 《文教资料》2006,(4):96-97
在德育课堂的实效性问题下,生命叙事为德育课堂的转变提供了发展平台,用生命叙事的方式激活德育课堂,叙事可以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生命叙事从实际出发,密切了现实与道德理论之间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德育思想来源于生活,丰富生活,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本文从生命叙事的魅力和感染力出发,进而提出对叙事性德育课堂的操作性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与模式,重视道德本身的情感特点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让道德理性回归生活。使人在生命的体验中感悟道德的真谛,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系统,有效地促进德性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