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实验,不仅能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促进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而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树立高校体育教学新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和兴趣。  相似文献   

2.
摘要: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主席面向全国教育工作者提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其中的“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乐趣”是对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教学的非常明确的要求,如何响应习主席的要求,让学生享受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乐趣是本文要论述的问题。本文认为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失去乐趣的原因是多重的,有运动(sports)变成体育(physical education)后失去运动固有乐趣的因素,有因为体育课变得“蜻蜓点水、低级重复”后失去学习成就感的原因,有身体锻炼内容萎缩导致体育锻炼变得无味的原因等。因此,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运动乐趣,必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以确保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就要加强体育比赛与展示以让全体学生有展示成就的舞台,就要加大体育教学的可选择性让体育学习过程充满自发性和自主性,就要加强学习集团的互动和粘合以提高体育集体的教育作用和温暖度,就要加强快乐健身游戏内容的恢复与开发以提高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在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乐趣的施策方面,本文建议要加快实验“体育走班制”教学以探索确保学生掌握技能的新课程教学模式;要学习借鉴“运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狠抓教、练、赛三个环节的融合;要大力普及“全员运动会”以确保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竞争与表现的机会;要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1 260例”以大力提高体育锻炼实效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在我国越来越注重“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之时,人们也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锻炼水平,如何将有限的体育课堂效果延伸到课外,甚至让其进行终身体育锻炼,SPARK自我管理课程在欧美广为盛行并已达到一定的效果。本文旨在借鉴SPARK中的自我管理课程内容并加以更新,将其运用于我国小学体育的教学中,采用问卷调查、实验法、路径分析等方法验证自我管理课程对于我国小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实际影响,并且探讨其在我国推广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的体育教育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实施自我管理课程后,学生体育运动主观极性、自我管理水平、三维健康观中的身心健康均有所提高,而社会适应能力却无显著的正相关,针对上述结果本文特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所达到预期的结果,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经常参加野外活动.正确认识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是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标准、完成国家人才目标培养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如何紧扣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构建什么样的体育课程,才能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增强体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分定型"体育教学的实践,有效地解决了以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生涯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生涯教育的概念引入,提出可结合两者之所长,将生涯体育教育融入我国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探讨生涯体育教学的实现方式,分析阻碍生涯体育在教学中应用的因素,提出在生涯体育教学实践中可供运用的诸多举措,包括:用生涯体育来转变传统体育观、转变教师教学中的绝对主体角色及运用生涯体育的理念合理配置体育课程等。研究表明学校的生涯体育教育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协助个人体育能力终生发展、适应未来环境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蒙生班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问题,提出了几种教学对策:加强对蒙生班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宣传,认识体育的功能;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促进蒙古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建设高素质的蒙古族体育教师队伍,增加蒙生专职体育教师;树立大体育课程观,开展有利于健身的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及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是职教体育教学的最佳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9.
体育选项课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择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拟定课程教学目标、开发教材、教学内容模块化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择业能力,为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体育技能基础并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教学实验、典型调查与比较法,针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的特点,以独立学院为例,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俱乐部学生和非俱乐部学生体质变化的比较,进行数理统计,对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我校俱乐部教学的现状和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进行调查分析,表明体育课程采用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具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需要和个人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体质等优点.对普通本科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新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忽视体能类体育项目教学、学生整体体质下降的现象,分析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回避体能类项目、重趣轻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体能类体育项目的锻炼价值及其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体能类项目的比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2.
刍议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必须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廊坊师范学院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兴趣以及他们的体育价值观、消费观和体育课选项特征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体育课程应结合师范院校的实际特点,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以便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其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体育锻炼同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可使学生全部达到体育锻炼标准。  相似文献   

15.
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余暇体育对于弥补体育课教学不足,传承体育文化,掌握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并分析了体育心理情感、体育环境、个人体质、体育技能四个影响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因子。为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结合及两者的最大化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终身体育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是我国体育工作的重心,必须坚持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学校教育应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重视体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进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养成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验法在初中生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契约学习法,以验证此法对于提高学生体能水平、促进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增强学生技能水平和体育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效果。实验结果支持研究假设,有效提高了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自导能力和体育锻炼的自我控制能力,实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良好体育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氛围,发展了相互尊重的师生及友伴关系,从而有助于形成体育教学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及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关键时期。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在校的必修课。因此对学生既要注意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打破“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建立终身体育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要使我国的下一代担负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不但要他们具备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技术水平、更要具备坚强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体育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是每个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依据大纲,结合学校学生实际,主选教材相结合、目标达成和培养个性特长相结合、科学分组;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练习的积极性,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拓宽练习空间,从体育课内向体育课外延伸、校内锻炼向社会、家庭延伸,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意识。  相似文献   

20.
从吉林大学俱乐部式体育课程学生群体活动的创新形式着手,研究了构建新型群体活动形式———寝室运动会的模型,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研究认为,寝室运动会这种群体活动形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同时,有助于教师拓展体育教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