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逻辑检验是实践检验的前提。文章提出理论在进入实践领域前,必须经受逻辑可靠性、经验有效性和科学合理性这样三个步骤的评价,这也是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实践逻辑视域下科学秩序的信任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崇俊 《科学学研究》2011,29(7):978-983
 囿于“理论逻辑”的“学究式谬误”,实证主义科学话语体系固守“证伪主义”的科学教条,认为如果科学家信任他人,则“既置入了认识论错误,又具有道德危险”。然而,科学场域的实践逻辑表明,富有道德色彩的“情感型信任”内嵌于科学实践之中,它是科学场域内生的一种结构性资源,甚至科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张由环环相扣的信任链条精心编织的“信任之网”。即使是科学认知层面的带有权宜性的怀疑,也依赖于道德层面的人际信任,科学信任既是怀疑的逻辑起点——即使彻底的科学怀疑主义者也基于一定的信任架构,也是怀疑的价值归宿点——科学怀疑的目的不是主张从道德尺度对科学家进行价值评判,而是提倡通过富有建设性的科学对话,增进科学家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有鉴于此,理应批判科学实证主义的话语霸权,从而在科学场域构筑一条从怀疑走向信任的科学通道。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场域理论作为经典的社会实践理论,其理论框架与情报工作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从场域理论角度对情报工作中的政治化问题进行剖析梳理,对于该问题的理论创新与策略探讨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情报政治化本质上是情报权力的失范,表现为情报权力的弃用与滥用。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借鉴场域理论“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核心视角分析政治化主体背后的实践逻辑,系统分析其产生机理,并对矫正路径的可行性进行研讨。[研究结论]场域理论背景下,情报政治化是场域独立缺失、资本争夺、惯习潜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可以从重构情报决策场域边界、加强情报体制机制创新、明确价值导向、引入技术搭建决策情报系统等方面对情报政治化进行防范与矫正。  相似文献   

4.
邹秀娥  江娜 《科教文汇》2023,(24):48-5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延伸到实践场域的教学样态,它和理论教学内容互释、功能互补,构成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双引擎。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存在目标泛化、内容虚化、组织散化、评价弱化等难点、痛点问题。因此,该文基于OBE教学理念,全方位审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在逻辑,结合山东省交通学院威海校区实际,沿着“线上线下融通、理论实际融合、地方史和通史融入、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融汇”的逻辑理路,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贯通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融“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反馈”于一体的闭合式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明确目标、优化组织、评价科学和效果提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来自技术的伦理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实践伦理方法。新兴技术作为尚未投产及仍处研发阶段的一系列尖端技术的总和,其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和巨大影响力这两大特点。因此由新兴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相较一般技术而言也有其独特特征,并由此在实践伦理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困境,其特点主要为后果更难以预测、范围和程度更大、更为复杂多元,并且较难得到公众理解。为应对新兴技术实践伦理的困境应将研究对象从新兴技术转向新兴技术实践过程,把问题还原到实践本身,通过对实践场域及实践主体行动逻辑的认识弥补实证性经验材料的不足。新兴技术实践伦理从研发、投产、使用、治理四个实践场域分别入手,在每个实践场域中靶向性地匹配伦理原则、理论方法。对研发设计进行调解,优化投产及使用过程,并在技术治理中寻求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6.
传统科学论文分析范式是内容无涉的神话式分析模式,它在科学实践与科学论文之间体现出"反映式书写"的认识论逻辑,以默顿学派的结构功能主义和普赖斯的科学计量学为代表.而谢廷娜则以"建构论"为武器,从科学论文与实验室实践、科学论文由初稿到终稿转换序列、超科学场域的视野三个方面,分析了科学论文所蕴含的修辞、利益、文学技巧等非认知方面.为人们重新认识科学论文的性质、科学论文与科学实践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概念与工具,具有重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但同时她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特别是她应用了社会决定论的理念.如何突破这一局限,尝试性地提出评价科学论文的实践视域观.  相似文献   

7.
消费文化下的文学场已非传统社会"为艺术而艺术"的场域范畴,媒体浪潮的冲击下,文学场域的自主性正在动摇,现从"场域"理论出发,考察文学场的生成及其逻辑法则,探讨文学场在消费时代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8.
我院原举办单位为宝钢集团韶关钢铁有限公司,现正按生均拨款的新机制移交省教育厅,致使我院面临一个"转制陷阱"——"老机制已经打破,新机制还未建立"。在办学性质转变场域下,利用场域逻辑提升学院的场域能量和自主度,以齿轮皮带传动为模型,通过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架构设计,实现"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改革,达到"创新强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反思性教学是80年代以来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领域里兴起,并迅速向教育其它领域延伸的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通过实验结果表明,反思性教学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体育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自我觉察水平的提高,能全面地发展教师的各种专业能力,促进教师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并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快了技术、技能的掌握。  相似文献   

10.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教学合理与完善的有效手段,而以"反思"为课堂主要建构手段的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已逐渐成为近年来教育科学领域的主题词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反思性教学,不仅能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对学生科学探究的深度和有效性也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1.
关于情报学理论研究现状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了科技情报工作的本质特性和创造性,阐述了科技情报学科的独立性,指出科技情报工作实践呼唤科技情报工作理论建设,最后,阐述了对科技情报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李静静  吴彤 《科学学研究》2007,25(3):425-429
回顾并考察科学划界标准发展演化的历史,指出这些标准所存在的问题,并引入关于科学划界标准问题的新理论——SSK和科学实践哲学,分析这些理论在科学划界标准方面的立场以及研究的进路。  相似文献   

13.
孟强 《科学学研究》2007,25(4):604-609
在当代的科学论中,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各执一端。为了打破僵局,芭拉德在玻尔的量子力学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用实在论。作用实在论超越了以往的表象主义,以科学实践为中心,弥合了自然与社会以及主体与客体的鸿沟。在作用实在论当中,实在是科学实践所构造的结果,话语则是其中的重要维度之一。但作用实在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科学的客观性,客观性被改造为责任问题。如此一来,认识论与本体论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了统一,科学从表象走向了实践,实在论与建构论的二元对立被超越了。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角度看,科学是源于实验室的地方性知识。科学知识就是福柯意义上具有塑造场景作用的权力关系。科学传播本质上是实验室的权力关系对整个社会的标准化重构,同时又是社会对科学知识与权力关系的“去标准化”反向重构。科学传播具有政治学维度。  相似文献   

15.
张忠华  胡刚 《科教文汇》2014,(27):59-60
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是生态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本文在分析生物科学专业生态学野外实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实习教师队伍建设、实习经费的投入以及野外实习内容的改革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为高校生态学学科野外实习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科学理解的境况性规范是科学实践哲学的核心论题,阐释了实践境况与科学理解规范性的内在关联,指出境况性科学理解规范的研究内容;分别从物质性维度、时间性维度、话语维度以及权力维度解析作为实践现象整体的科学实践境况,同时揭示了不同实践境况维度对于科学理解的规范涵义。  相似文献   

17.
科技人才安全指的是关系到一个主权国家利益与安全的科技人才资源和发展系统具有免于遭受外部势力侵害与威胁的状态。其实现与"以用为本"人才观存在重要价值关联。"用"是科技人才的固有属性与本质内涵;是促进科技人才发展与安全的目的和动力;是科技人才安全实现的根本保证。纵观我国科技人才现状,科技人才实力不足,安全免疫力不强;人才流失严重,安全乏力。究其根本原因,是人才偏离"以用为本"。要规避问题,需要尊重科技人才"用"的本质属性,树立"以用为本"的人才观,建立健全"以用为本"的人才制度。  相似文献   

18.
1949年以来中国的主流科学技术观是以"科学是生产力"观点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本质上属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范畴。其主要缺陷是:以技术代科学或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普遍;科学技术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功能未受重视;科学自主性的意识淡薄;科学主义思想影响广泛等。塑造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方向是:坚持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合理性、适当吸收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优长之处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思想资源,在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统一,以及科学的生产力属性和科学的文化、政治等社会属性的统一等,努力超越"生产力科学技术观",走向一种新的、更高级的主流科学技术观。当前,重塑中国主流科学技术观至少应强化以下基本观念:(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技术源于并支撑科学;(3)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4)科学的自主性不容漠视;(5)科学并非完美无缺。  相似文献   

19.
对身体的现象学概念及其如何影响认知实践的阐明,可对持反表征主义的认知实践作具身解释。科学实践哲学放弃对必然性的追求,而在实践境况和冲撞纲领中寻求规范性的权威和约束力量。在物质与人类诸力量要素的阻抗和适应中,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下的认识论、本体论和历史观均呈现出后人类主义特征。同时也对它们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