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墨家逻辑的合法性就是指墨家逻辑是否符合人们一般关于逻辑的规范、规定或约定.逻辑的定叉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是关于推理的学说.既然墨家自觉地在一般地研究推理问题,就可以说墨家在研究逻辑.至于研究的结果怎么样,这只是研究的角度扣程度问题而已.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论辩之风大盛,促进了论辩必须依据的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诸子们为创立逻辑科学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贡献,其中又以名家和后期墨家的贡献为著。墨家逻辑专著《墨辩》的问世,是对先秦名辩思潮的总结,使逻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学者们在创立逻辑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十分注意它的应用。诸子的著作中记载了大量有关运用逻辑说理论辩、克敌制胜的事例。这方面在欧洲逻辑史料中却所见不多,中国古代逻辑学在世界三大逻辑中是独兵特色的,应深入研究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自明清之际先秦名辩学复兴以来,许多治墨学者按照逻辑学研究思维形式的观点,把"辞"解释为逻辑学中的判断(或命题),并把分散在《经》、《经说》和《小取》中的有关"尽"、"必"、"或"、"假"、"合"等解释为传统逻辑中的"全称判断"、"必然判断"、"特称判断"、"假言判断"、"直言判断",并据此论证《墨经》对判断的种类和形式已有研究。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有待商榷。本文主要阐述墨家关于"辞"的本质以及"辞"与"故"、"理"、"类"之间的关系,从而透射墨家丰富的语义学思想。从墨家丰富的语义学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墨家逻辑与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杨武金 《职大学报》2011,(1):7-11,22
墨家称推理或论证为"说"。"以说出故",是讲推理论证的目的是要将理由或原因揭示出来,推理为论证服务,逻辑为哲学服务(揭示事物存在的原因主要属于哲学的范畴)。前提(故)和结论(辞)之间具有"所得而后成"、"有之必然"的"必然地得出"的关系。推理的有效性是指当前提真时结论不可能为假,即当前提真时结论必然为真。推理的有效性也就是推理的形式有效性,即正确的推理必须是在结构上合乎逻辑的。墨家将推理论证的有效性称为"效",正确的推理为"中效",不正确的推理为"不中效"。然而,墨家逻辑中的有效推理不尽针对形式演绎,而且针对归纳和类比。墨家将可靠的推理也归于有效推理,有效推理的概念进而也变得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5.
墨家的逻辑规律思想是其逻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家在关于"辩"的定义、规则等有关论述中揭示了四条基本逻辑规律的内容。在探寻墨家逻辑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阐述墨家的逻辑规律思想,并指出研究墨家逻辑规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语用与语用逻辑的视角来看,墨家辨学不仅是"求真"的工具,而且也是"求当"的工具,墨家辩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综合性、多样性统一的范畴,它覆盖了"语用逻辑"的"有效性"领域,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认识到(语义上的)真实性、(语用上的)恰当性与真诚性以及(语形学或形式上)正确性的关联性与统一性.因此,合理而又恰当地把握墨家辩学与现代语用学、语用逻辑(综合性的)有效性及其关联性策略,对于当代社会人际间的有效沟通与交际,对于重构和开拓墨家辩学的"语用逻辑"思想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哲贤 《职大学报》2011,(6):11-17,26
先秦时期,在名学研究方面,除了名家和荀子之外,其成就最大的当属墨家。然而,历来有关墨家名学之研究,多着重其十论之阐发,而较疏于其名学思想之研究。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著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此外,由于一些国外学者之参与,使得中国古代逻辑之研究,尤其是关于墨家名学之研究,如今已成一较为普遍之现象。目前对于墨家名学本质之探讨,其中最重要之问题是墨家之名学是否即等同于西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所创之传统逻辑(traditional logic)或形式逻辑(formal logic)。由于中、外学者对此一问题之理解与看法颇为分歧,因此,有关墨家名学本质之看法,实有待厘清,否则,将影响吾人对墨家名学之理解与把握,此外,本文并对此一议题予以反思,并提出未来可能之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墨子"三表法"到<墨辩>逻辑之间,呈现了墨家论辩思维的精纯化过程,也就是从一般包含具体内容且具特殊性的论证思维,到形式的且具普遍性的逻辑思维的过程;"三表法"体现了墨家思想的中心架构,而<墨辩>逻辑则包容于其中.墨子思想与<墨辩>逻辑之间具有连贯性.  相似文献   

9.
杨文 《职大学报》2011,(1):23-27
墨家通过对名辩思想的总结,系统地表达了逻辑思维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墨家和亚里斯多德虽然远隔万里,但他们都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对逻辑作出了独立的研究和总结,证明了逻辑的通约性和全人类性。  相似文献   

10.
悖论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常用词,从某种意义上讲悖论也反映了逻辑的本质。在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墨经》最能表明这一点。其中,记载了各种关于悖论的分析和论述。它们都是严格悖论的最早雏形,与此相通的是,在古希腊也同样产生了类似的悖论理论。这反应了人类早期的思想认识中的某种共有的东西。本文通过对墨家理论中的“悖”思想和其与古希腊悖论思想的对比分析,认为在早期人类思想中关于悖论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在后世的逻辑发展演进中,中国和西方可以说是走的不同的道路。即由于现实的需要和汉语文字方面的因素使得中国逻辑发展成为更倾向于事实的类比推理的逻辑,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形式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太极拳运动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种,注重在演练中精、气、神与动作协调一致。从理解内涵、把握特点、形神兼备的角度对太极拳精、气、神的外现与修炼进行阐释,并分别就太极拳对精、气、神的内炼功效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太极拳运动精、气、神的内炼与外现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新的教育观念是培养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培养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有激活人的生命力、活跃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思想、活学活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16.
当刘翔以12s91的最快速度取了2004年稚典奥运会的110m栏金牌后,“刘翔现象”就在神州大地轰然兴起。当刘翔及其教练“被迫”打算出国训练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中国式的“后奥运虚耗”已经对金牌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这种“后奥运虚耗”现象已到了需要有关方面加以规范、引导的地步。期望能为减轻中国“后奥运虚耗”的不良影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9.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