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对集装箱桥吊工况的模拟和振动监测研究,探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用于桥吊状态监测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并对桥吊振动信号AR(自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功率谱估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序列分析对集装箱桥吊的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集装箱码头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简称岸桥)的选型问题,以系统仿真为技术手段,建立集装箱码头岸桥仿真系统.仿真模型由系统输入、系统控制、系统评价、统计输出等4部分组成.系统输入部分用以确定岸桥选型方案和仿真涉及的其他相关因素;系统控制部分决定系统中岸桥小车和吊具的作业位置、速度、加速度、作业状态等参数;系统评价部分主要...  相似文献   

3.
基于爬山算法的集装箱堆场场桥调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提高集装箱码头的运作效率,采用1种基于整数规划模型和启发式算法(爬山算法)的场桥调度混合策略,将场桥调度和堆存空间分配作为整体构建场桥动态调度模型.以上海某集装箱码头堆场为例通过仿真验证该系统,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为给高效智能型立体装卸集装箱码头生产调度系统提供1套双倍场吊的平板小车调度策略,以最小化平板小车运行时间为目标,构建动态规划模型,并采用简化算法减少求解模型的时间,使得模型及其求解能够满足实时作业的需要.新工艺下双倍场吊的平板小车调度系统通过减少岸吊和双倍场吊之间的运行距离和等待时间来提高集装箱码头的装卸效率.通过案例分析,新装卸工艺比传统装卸工艺的工作效率提高约7%.  相似文献   

5.
汽车动力学模型在模拟驾驶系统中的作用很大,它可以给学员提供有如真实驾车的感觉。文章分析了在汽车模拟驾驶系统设计中进行动力学分析和仿真所需建立的相关动力学模型,采用动力学和运动学分析方法对汽车所受的力进行研究,得出动力学方程,从而对汽车驾驶进行仿真,将实验的数据发送给视景计算机,由其驱动视景变化,视景计算机对车辆运动进行碰撞检测,将碰撞结果反馈给主机进行所受外力的计算,由此仿真模拟驾驶系统的运动。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在航海模拟器中缺少对船舶碰撞响应的三维仿真,提出在航海模拟器中基于开源场景图形(Open Scene Graph,OSG)渲染引擎开发的三维视景中加入Bullet物理引擎的技术方案.根据刚体动力学、接触与碰撞动力学和能量守恒定律,基于Bullet刚体碰撞响应模型,建立船舶三维碰撞动力学模型;运用Projected Gauss-Seidel迭代算法,得到碰撞后船舶实时的六自由度位置姿态参数;根据碰撞检测阶段获取的碰撞点位置参数,实时绘制划痕并添加爆炸特效.该方案已成功应用于航海模拟器视景系统中,渲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为改进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提出一种新型高架轨道式集装箱码头系统(该系统还处于概念阶段,简称新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应用Plant Simulation构建新系统仿真模型。与基于地面自动导引小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系统(简称传统系统)进行对比,分析新系统的作业性能和高架小车数量对作业指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系统相比,新系统的船舶装卸时间缩短约6%,节约了码头岸线和岸桥资源;高架小车配置数量与码头主要指标呈近似二次关系,建议在各作业线上配置5~6辆高架小车。结果可为新系统的后续研发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变频调速控制下岸桥的起升动载因数联合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简称岸桥)在变频调速(Variable Velocity Variable Frequency, VVVF)控制下其起升动载因数的变化问题,在Matlab\Simulink中利用电力电子元件建立电机和变频调速系统模型,在MSC Adams中建立岸桥前大梁刚柔耦合模型,分别在未变频和变频调速控制下,对这2个模型进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变频调速控制下岸桥的起升动载因数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掌握桥式起重机(简称桥吊)的动态信息,对上海外高桥集装箱桥吊的实时工况进行统计分析与预测.通过分析桥吊起升电机的振动信号和温度信号统计特性,得到振动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对信号数据的预处理,建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训练模型,其中对惩罚参数和核函数参数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进行优化;利用得到的训练模型预测后继的振动信号.与单纯用振动信号或温度信号所建的模型相比,这种振动信号与温度信号相结合的模型对电机振动信号预测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为保证桥机安全可靠工作,桥机振动问题是大型起重设备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传统所采用的是单一能域建模方法。鉴于此,针对小车-吊重-桥机主梁耦合系统,利用键合图分块建模的特点,分别建立小车运动系统和简支梁承重结构对应的键合图模型。根据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功率守恒,组合完成耦合系统的键合图模型,借此建立耦合系统的状态方程。针对小车运行加速-匀速-减速的实际工况,根据状态方程计算系统的耦合频率,采用状态空间迭代解法求解主梁跨中动力响应。分析吊重与小车质量比、绳长和吊重摆动对系统耦合频率和主梁跨中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键合图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构建复杂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小车-吊重-桥机主梁耦合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不仅与小车运行的速度、加速度有关,而且与吊重与小车质量比、绳长和吊重摆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确定两船或多船会遇中潜在的可能碰撞危险是正确判断碰撞危险的关键之一。本文从信息论理论出发,采用模糊数学原理提出了一种评估碰撞危险的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目标船行动的不确定性以及多船会遇中存在的危险性推理碰撞危险度,能真实地反映出驾驶人员在决定采取避让行动过程中的操船心理,因此能直接作为在两船或多船会遇中采取避让行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船舶避碰决策中对碰撞危险度计算精度不足和对危险目标船辨识性差的问题,使用基于Coldwell船舶领域的危险识别参数改进多船避碰危险度评估模型,比较改进前后模型的精度。使用VC++实现船舶MMG运动模型,对基于改进模型的四船交叉会遇态势作避碰决策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对同一危险船,改进模型的精度更高;在多船会遇中,改进模型能够识别运动参数相似的危险目标船,辨识性更高。改进模型可为更复杂的多船避碰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在船舶避碰决策过程中兼顾全面评估和高效决策两个重要的因素,通过引入可能碰撞圆(possible circle of collision,PCC)概念,提出一种基于碰撞圆的避碰决策模型。碰撞圆是由两船速度共同确定的所有可能发生碰撞的位置的集合,具有“穷举性”,可实现全面分析的效果。利用仿真平台对船舶发生碰撞与不发生碰撞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碰撞圆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建立基于静态特性的可能碰撞点(possible point of collision,PPC)分布模型。采用该模型对“桑吉”号事故场景进行实例验证并将其可视化,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评估碰撞风险,并可快速作出避碰决策。  相似文献   

14.
“碰撞”问题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通俗的语言和直观的方法对球的对心碰撞过程进行较详尽的讨论.便于中学生对碰撞过程中有一个较清晰的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ARPA软硬件设计、使用性能指标等方面,剖析了ARPA应用于避碰的局限性,以提醒广大航海人员应当十分重视ARPA的局限性对避碰及导航的影响,不断提高使用和数据分析、判断的能力,确保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自动避碰数学模型的研究情况,并结合作者在此领域的探索,提出了在自动避碰数学模型研究中须考虑的几个问题,为建立较为合理的自动避碰数学模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变截面桥墩防撞装置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变截面桥墩的防撞设计提供依据,根据变截面防撞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防撞装置和船舶有限元模型,并对3种不同工况下5 000 t货船与某Y型桥墩防撞装置碰撞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撞击力和防撞装置结构损伤程度等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撞击力随撞深的增加而增大,当撞深达到最大时撞击力也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一种主观的船舶碰撞危险度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不同船舶对同一碰撞危险的认识,提出一种主观的船舶碰撞危险度评价模型.在最近会遇距离(Distance to Closest Point of Approach,DCPA)和最近会遇时间(Time to Closest Point of Approach,TCPA)作参数的碰撞危险度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船舶安全距离圈和最晚施舵时间等主观因素,建立新的碰撞危险度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并比较安全距离圈大小和最晚施舵时间不同的船舶碰撞危险度.结果表明,安全距离圈大小和最晚施舵时间不同的船舶操纵者对同一会遇态势下碰撞危险的认识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船舶碰撞事故调查及事故报告中可获得的环境资料和船舶运动过程资料,对建立适用于绘制船舶碰撞发生前运动轨迹的数学模型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两艘船舶在紧迫局面下的避碰问题,建立避碰问题的微分博弈数学模型,将避碰问题转化为追逃微分博弈问题,用微分博弈的方法推导出追逃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目的所应采取的最优控制策略,并给出数值模拟算法.研究表明,双方的控制作用使得彼此加速度方向一致时,双方都取得最优控制策略,同时也证明微分博弈方法在处理紧迫局面下的避碰问题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