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在内径40 mm的流化床实验台上,研究SiO2、Al2O3和TiO2 3种纳米颗粒在振动辅助流化时不同振幅、频率下的流化特性,比较振动对不同黏性纳米颗粒流化的改善程度及原因。结果表明,在无振动条件下,SiO2纳米颗粒达到稳定状态时表现为散式流态化;Al2O3和TiO2纳米颗粒在流化床底部形成较大的聚团,导致明显的流化分层现象。在振动条件下,SiO2纳米颗粒的临界流化速度降低,床层膨胀高度随着振幅和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而对于Al2O3和TiO2颗粒,随着振幅和频率的增加,临界流化速度降低,床层膨胀高度增加,流化床底部的聚团尺寸减小,但当频率和振幅较低时,振动对其流化行为无明显改善。振动强化了纳米颗粒聚团的碰撞,具有促进聚团破碎和密实化的双重作用。针对不同黏性的纳米颗粒,若要达到最优的流化质量,需要探索不同的振动参数。  相似文献   

2.
使用相变材料可有效地实现能量的高效和合理利用,从而有助于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出一种纳米结构复合相变材料,由填充纳米颗粒和纳米孔基材组装而成。主要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纳米金属颗粒、纳米孔基材和复合材料的相变行为及相变热特性,讨论不同尺寸或工况下它们的热特性变化,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铜纳米颗粒的熔点随尺寸的变大而逐渐升高,且熔点比块材低,比热容比块材高;SiO2基材不存在固定熔点,而有一个跨度较大的熔化区,各工况下比热容比块料值明显偏小,比热容随其尺寸大小和温度升高而增大。研究表明,Cu/SiO2复合相变材料的熔点高于Cu颗粒和纳米孔基材,Cu/SiO2体系增强了结构稳定性。同时,填充Cu纳米颗粒能有效地改善纳米孔基材的储热特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热法合成纳米CeO2线,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仪对其进行表征。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DNA与纳米CeO2线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然后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DNA对纳米CeO2线类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体系进行pH影响以及特异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DNA抑制纳米CeO2线的类氧化酶活性,这种抑制作用具有特异性。此工作将使纳米CeO2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MgO颗粒CO2吸附过程流动与传输特性进行模拟。基于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孔隙率和粒径对颗粒内渗流速度、CO2浓度、CO2吸附速率和MgO颗粒固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流动方向颗粒内CO2浓度与颗粒转化率逐渐递减;在相同时间下,颗粒粒径越大,颗粒内渗流速度和CO2浓度越低,转化率和吸附速率越低;相同粒径和相同时间下,孔隙率越大,CO2浓度和MgO固体转化率越高,平均吸附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脉动热管的可视化实验台,对以体积分数为1%的TiO2/H2O和CuO/H2O纳米流体及基流体为工质,55%充液率的脉动热管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工质静止时,纳米颗粒在脉动热管中会发生沉淀,但工质的运动能够使沉淀纳米颗粒再次悬浮,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颗粒悬浮性稳定减弱;与基流体工质相比,纳米流体脉动热管的最小启动功率低,启动时间较短,工作温度低,传热热阻小,温度波动振幅小、频率高;纳米流体能大幅提高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工作温度为110℃时,蒸馏水、TiO2/H2O及CuO/H2O脉动热管的传热热阻分别为0.23℃/W,0.11℃/W和0.13℃/W;两种纳米流体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接近。  相似文献   

6.
以水热法制备的CeO2纳米棒为载体,分别采用溶胶法和沉积法对其进行纳米金修饰,得到两种不同纳米金修饰方法制备的Au/CeO2复合物。在MV-Fenton体系中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两种Au/CeO2复合物的抗氧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溶胶法制备的Au/CeO2(S-Au/CeO2)比沉积法制备的Au/CeO2(D-Au/CeO2)展现出更好的抗氧化性能。进一步研究表明:沉积法制备过程可能破坏了CeO2的表面结构,导致其抗氧化性能降低;另外,溶胶法负载的AuNPs和CeO2之间的电子传递也使其抗氧化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7.
在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中,纳米TiO2 是重要的组成物质之一.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的过程中,为了控制纳米TiO2 的大小及晶型采用了一系列方法.主要介绍热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纳米TiO2 的晶粒度随着长大.而且当水解pH~1,热处理温度达到 2 70℃时就已经有 43 %的金红石相纳米TiO2出现.通过计算发现,其中金红石相纳米TiO2 比锐钛矿相纳米TiO2 的晶粒度大得多.将制备的纳米TiO2 应用于染料电池,通过太阳电池的测试实验证实,合适的热处理温度可得到较好的光电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8.
利用沉淀-溶剂热联用方法,制备粒径约为30nm的TiO2材料,作为光催化分散液的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电镜(透射TEM、扫描SEM)、拉曼、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纳米TiO2的晶型、形貌、结构与表面特性进行表征。制备的TiO2为粒度均匀、分散良好的锐钛矿型纳米TiO2。在不做任何修饰的情况下,将纳米TiO2置于水中,通过超声得到分散均匀、稳定性好的纳米TiO2水性分散液,室温静置180d后仍保持澄清透明,无沉淀析出。180d后,该分散液对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的降解仍旧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光照15min后罗丹明B明显褪色,30min完全降解,无活性损失。将该分散液喷涂在铝板基底上,表现出良好的自清洁能力。本文提供了一种可规模化生产、成本低、过程易控的纳米光催化分散液制备思路。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极高CO2浓度对耐受性藻类在生长、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以及藻类适应极高CO2浓度的机理,并结合藻类生物技术分析了耐受性藻类在生物固碳领域的应用前景和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藻类固定CO2以缓解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一体化厌氧氨氧化SBR反应器处理高氨氮废水,研究不同粒径(R1:0.2~0.5mm、R2:0.5~1mm、R3:>1mm)颗粒污泥的脱氮性能及不同C/N比对颗粒污泥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R1、R2、R3的AOB活性依次降低;NOB活性R2最高,其次是R1,最低是R3;厌氧氨氧化菌活性R2最高,其次是R1,最低的是R3。C/N比升高过程中,颗粒形态发生变化,镜检显示中间红色部分减少,外围出现黄色包围圈,总氮去除负荷由0.59kg/(m3 ·d)降到0.34kg/(m3 ·d),总氮去除率由94.75%升到95.07%后降到87.55%。结果表明CANON工艺的C/N比不宜超过1.5。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整群环Z[C2k×C2n]的群和相对SK1群,给出K2(Z[C2k×C2n])的2-秩的一个下界,也即给出K2(Z[C2k×C2n])的阶的一个下界.  相似文献   

12.
主要研究整群环Ζ[C4×C4]的K理论.证明整群环Ζ[C4×C4]的相对SK1群为秩是3的初等阿贝尔群.也证明了K2(Ζ[C4×C4])的4秩至少是1,K2(Ζ[C4×C4])的2秩至少是10.  相似文献   

13.
使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计算研究层状SnSe2材料中锂离子吸附和迁移。发现锂原子在SnSe2表面被强烈吸附,结合能(>3eV)显著大于石墨烯、磷烯、MoS2等二维层状材料。Bader电荷分析表明锂原子的几乎整个2s电子电荷都转移给了SnSe2,锂原子以正离子的形式存在。单层SnSe2表面锂离子的迁移势垒为0.197eV,低于石墨烯、MoS2等二维层状材料。基于单层SnSe2的锂离子电池理论,平均开路电压为3.05V。此外,锂离子的插入也带来了从半导体态向金属态的转变,从而具有较好的电导率。这些发现增进了对层状过渡金属二硫化物材料中锂离子吸附性质和迁移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采用考虑旋轨耦合的从头算方法计算研究1,2-C2H4Br2的光解. 计算了分子的若干电子态的垂直激发能. 用MS-CASPT2/CASSI-SO方法计算了1,2-C2H4Br2分子C—Br解离的势能曲线. 根据计算结果,清晰地指认了1,2-C2H4Br2分子的解离通道:C2H4Br+Br(2P3/2) 和C2H4Br+Br*2P1/2).  相似文献   

15.
Pd纳米颗粒的氧化还原性能对Pd/CeO2催化氧化反应的性能至关重要,且与Pd-CeO2的界面结构密切相关.我们发现Pd/CeO2的低温催化CO氧化活性高度依赖于载体CeO2的形貌和暴露晶面.利用胶体沉积法,得到Pd/CeO2八面体和Pd/CeO2立方块两种催化剂.结果表明暴露{111}晶面的CeO2八面体负载Pd催化剂的催化CO氧化活性远优于暴露{100}晶面的CeO2立方块负载Pd催化剂.DFT理论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Pd物种的氧化还原活性可能决定催化剂的可还原性和催化活性:钯从氧化态到金属态的循环更容易在CeO2(111)上进行,而这取决于Pd与载体CeO2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的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活性Pd物种的氧化还原性能对Pd/CeO2的催化活性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调控载体暴露的晶面实现Pd与载体CeO2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实现对催化剂可还原性和催化活性的可控调变.  相似文献   

16.
定量化分析不同遥感观测卫星所反演的大气CO2浓度之间的差异,对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准确揭示全球大气CO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CarbonTracker模型模拟的大气CO2廓线数据对SCIAMACHY、GOSAT和OCO-2卫星反演的大气CO2柱浓度数据进行校正,并通过计算卫星校正前后的差值分析不同卫星观测平台对大气廓线的响应差异。同时比较分析不同时空尺度的各卫星观测所刻画的大气CO2柱浓度变化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SCIAMACHY的差值明显大于其他2颗卫星,且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区域分别显示(-0.25±0.15)×10-6和(-0.38±0.25)×10-6的浓度差异。消除这些差异后,3颗卫星的CO2柱浓度观测数据显示相似的季节变化、年变化特征以及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模拟数据可用来整合这3颗卫星由于观测仪器响应和时空尺度不同所引起的大气CO2柱浓度数据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双边界层理论,建立含CO2的蒸汽在竖直平板表面凝结换热模型。CO2的存在极大恶化了凝结换热性能。在CO2浓度一定时,随着过冷度的增加,热流密度逐渐增大,凝结换热系数逐渐减小,界面温度近乎线性降低;随着CO2浓度的增大,凝结换热系数迅速降低,界面温度逐渐增大。CO2的存在使得凝结液膜表面形成一层气膜,随过冷度的增大,液膜厚度逐渐增加,气膜厚度逐渐减小,但气膜厚度要比液膜厚度大一个数量级;随着CO2浓度的增大,液膜厚度与气膜厚度均在减小,但气膜热阻与液膜热阻的比值逐渐增大,并且在高浓度CO2情况下,气膜热阻成为主导热阻。  相似文献   

18.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的中国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清影响农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本研究对Kaya恒等式进行扩展,将农业碳排放分解为一般技术、农业低碳技术、农村生活水平、间接城镇化与总人口变动等因素,通过差额分析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以上因素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的驱动方向与贡献率,发现农村生活水、城镇化以及总人口变动因素正向影响农业碳排放变动,而一般技术与农业低碳技术因素则负向影响农业碳排放变动.从各因素变动引起农业碳排放的无方向贡献看有下列关系:农村生活水平效应 >农业低碳技术效应 >间接城镇化效应 >一般技术效应 >总人口变动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