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KOH/ZnAPO-5,并将其用于催化废油脂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以制备生物柴油。实验结果表明,在醇/油摩尔比为6∶1、催化剂用量(催化剂与油的质量比)为2%、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3h时,KOH/ZnAPO-5催化酯交换反应的生物柴油粗产率可达到92.5%,与KOH催化酯交换反应的结果相比,活性提高了12%。  相似文献   

2.
包括有机氧化还原和过渡金属催化循环的金属氧化还原催化已发展成为活化惰性C—H键制备C—C和C-杂原子键的有力手段。使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详细探究三重激发态二芳基酮和镍络合物双催化实现四氢呋喃(THF)与芳基溴化物和烷基溴化物之间的sp3 C—H芳基化和烷基化的反应机理。研究表明整个反应包含THF自由基的产生、镍催化下产物的形成和镍催化剂再生3个过程。计算发现,THF自由基由三重态酮抽取THF中的氢原子生成;镍催化循环中的活性催化剂不是实验使用的原始催化剂,而是与实验体系中添加的配体进行交换后形成的镍催化剂;碳酸钠在镍催化剂再生中起重要作用。类似的反应机理对于烷基化反应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3.
天然气吸附氧化脱硫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吸附氧化脱硫的机理,通过试验研究了活性炭孔结构、舍硫气体湿度、活性发表面化学环境对脱硫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活性炭再生的方法.吸附氧化脱硫技术具有硫容高、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文中测定了8种常见硫酸盐固相催化分解KClO3的效能,结果表明:Fe2(SO4)3催化产氧平均速率最大并接近MnO2;各催化剂随着量的减少,平均产氧速率先上升后减慢;确定了各催化剂与KClO3在其最大产氧平均速率时的质量比;同一周期元素催化产氧最大平均速率呈现主族相似文献   

5.
对铑催化的1,6-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这类反应具有较广的底物适应范围,在转化过程中,卤素发生了分子内转移。这类反应提供了一条新的立体选择性合成具有α-氯烯基结构的丁内酯、丁内酰胺、四氢呋喃、吡喃以及五元碳环等分子的方法。发展了两种不同的催化剂体系,即阳离子催化剂体系和中性催化剂体系。阳离子催化剂体系仅能催化顺式烯炔底物的环异构化,相反中性催化剂体系不但能催化顺反烯炔底物的环异构化,而且具有更广的底物适应范围。利用各种烯炔异构体,通过合适的控制实验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涉及π-烯丙基铑中间体的可能机理,并且利用该机理对一些反应现象进行了解释。最后利用Suzuki偶联反应对产物进行了衍生。  相似文献   

6.
用X射线衍射、N2-物理吸附和解吸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对滇蔗茅为生物模板剂合成Co掺杂的介孔SiO2材料进行表征。X射线衍射、N2-物理吸附和解吸附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为介孔材料且氧化钴高分散于介孔材料的表面。紫外-可见分光光谱表明钴离子以Co2+和Co3+的形态存在。将其催化剂应用于环己烷的催化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能高效催化环己烷转化为环己酮。  相似文献   

7.
考察以滇蔗茅为模板合成的Co/SiO2催化剂对环己烷催化氧化的性能,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溶剂、氧化剂用量等对该催化反应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催化剂用量为50m g;环己烷750m g;以冰醋酸为溶剂,5.0m L 30%的H2O2;反应温度373K;反应时间10h的条件下,环己烷转化率为71.0%,环己酮的选择性为76.7%,环己醇选择性为21.2%。  相似文献   

8.
基于安定在K2S2O8存在下产生的极谱催化波,拟定了测定安定的新方法.在0.2mol/L HAc-NaAc-0.02mol/L K2S2O8(pH4.8)底液中,催化波峰电流与安定浓度在4.0×10-8~2.0× 10-4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催化波的灵敏度比相应还原波高15倍.测定了片剂中安定的含量.对极谱催化波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氨的催化氧化是制取硝酸的关键.如何选择一种经济易得同时又适用于中学课堂演示的催化剂和催化装置,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实验活动.这项实验不仅加深和提高了学生对催化知识的认识,还有助于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实验研究能力.下面就氨氧化催化剂实验的研究,谈谈如何来开展这项活动.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5-(2-羟基苯基)-10,15,20-三(4-硝基苯基)钴卟啉配合物(HTNPPCoⅡ),利用FT-IR,UV-Vis,XPS进行了结构分析并应用于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反应.结果表明,在70℃时环己烯的转化率达到94%,转化数达到14500 mol/mol,对2-环己烯-1-酮(C=O)的选择性达到73%,并详细考察了反应时间对环己烯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浸渍法改性活性炭对SO2废气脱硫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分别经过KI、Zn(NO3)2、HNO3改性的活性炭吸附效果较好。在吸附温度25℃,SO2浓度2900ppm,空速0.26m/s,吸附剂用量为2g的条件下,经KI、Zn(NO3)2、HNO3改性的活性炭吸附能力分别提高了116%、25%和16.7%。  相似文献   

12.
n p型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是基于气体传感器互补增强和互补反馈原理的一种新结构半导体气体传感器。该种传感器是由两种传导类型不同的敏感体A和B构成,A是n型半导体材料,B是p型半导体材料。理论分析表明,敏感体A和B的选择必须满足一定的原则,才能实现该种传感器的高性能。  相似文献   

13.
依托Ansys Fluent平台及其二次开发程序建立静电除尘器(ESP)内除尘及活性炭汞吸附的数值模型,多场模型耦合了流场、电场、颗粒吸附、颗粒荷电及颗粒运动等子模型,通过该模型对静电除尘器内喷射活性炭汞吸附及颗粒收集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活性炭颗粒粒径和ESP内的离子风效应对于除汞除尘效率均有重要影响。活性炭颗粒粒径越小,除汞效率越高,当活性炭粒径为5 μm时,ESP脱汞效率可达89.6%。而离子风的作用对于ESP内两种汞吸附机制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在ESP内悬浮活性炭颗粒对于汞的吸附机制占主导地位,而近壁面汞吸附效率较低,最大除汞效率不超过10%。将汞吸附子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发现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活性炭的脱汞率。  相似文献   

14.
综述压电材料传感器频率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国内外对超高频传感器的研究发展状况,介绍工作尺寸等对传感器频率响应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力求从规律中为得到一种1GHz以上的压电传感器指明方向,并结合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到材料微结构、微缺陷的检测中,从而开辟压电传感器新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5.
气体传感器阵列是一种重要且强大的检测气体和测量浓度的技术。传统的描述传感器响应与气体浓度之间关系的策略是使用一些特定的非线性参数模型。本文使用非参数模型描述传感器响应随气体浓度的变化,有效避免了模型的错误假定。提出一种基于非参数模型逆向预测气体浓度的方法。还提出通过数据驱动选择可调参数的方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传感器阵列的实际模型未知或模型假定错误时,非线性参数模型的性能劣于非参数模型,实际数据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高质量浓度Cl-(1000 mg·L-1)和HCO3-(2000 mg·L-1)对活性氧化铝吸附F-(10 mg·L-1)的动力学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浓度Cl-使活性氧化铝吸附F-速率加快,吸附量增加;高质量浓度HCO3-有相反趋势.建议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除氟法作为煤层气产出水F-净化工艺时,考虑高质量浓度Cl-和HCO3-效应.  相似文献   

17.
低碳环境下电动汽车车辆路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电动汽车对物流企业成本和环境的影响,以低碳、节能和低成本为目标,分别构建低碳环境下传统汽油车和电动汽车的路径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求解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电池容量、充电时间、电费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电动汽车可以显著降低配送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电池容量和充电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电动汽车配送成本,但对碳排放量没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基于磁通门检测技术的钢丝绳探伤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为适合钢丝绳探伤需要,对磁通门进行周向布置设计;为消除股间漏磁场,对磁通门进行了改进设计;并设计了与检测速度无关的空域定位器来记录确信的位置和缺陷信号的宽度。  相似文献   

19.
滨海地区盐渍土壤对Cd2+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Cd2+对上海临港新城滨海地区盐渍土壤的影响,通过研究探讨该土壤对Cd2+的吸附行为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Cd2+在上海临港新城滨海盐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pH值对土壤中Cd2+的吸附量有明显影响,当pH值介于4~9时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当pH值继续增大时吸附量下降并趋于平缓;电解质氯化钠可显著抑制土壤对Cd2+的吸附,随着氯化钠浓度的增大,吸附量先急剧下降,随后趋于平缓;温度升高有利于土壤对Cd2+的吸附,说明上海临港新城滨海盐渍土壤对外源Cd2+的缓冲能力以及土壤中Cd2+的迁移性和活性具有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应用两种方法讨论了电、磁场力的计算问题。第一种方法从Maxwell方程出发 ,建立场的动力学方程 ,引入电磁场张力张量及应力关系 ,从而计算电、磁场的应力 ;第二种方法从电、磁场力的公式及场的叠加原理出发 ,计算电、磁场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