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髓,值得翻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从格式塔意象图式出发,探究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及格式塔三原则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此原理强调译者在理解和接受原文时,先构建一个认知图式,即具有格式塔质的整体意象,再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在译入语中再造这一格式塔意象,既避免原文和译文的机械对应,又能发挥译者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为视角,比较分析李清照词《声声慢》的三种英译,论述诗歌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源语诗人情感的传递和心绪的宣泄,在诗词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在大脑中形成格式塔意象模式,然后对译文进行合理的整体性翻译。  相似文献   

3.
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看,诗歌意境的感知不是对意象个体感知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一个格式塔质意象。"格式塔"概念在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翻译中具有极大的适用性。李清照词《声声慢》情感婉约暗含、具体意象众多、叠词浑然天成,意境翻译颇难。以林语堂和许渊冲的翻译为例分析,可以看出:意象的传达并不是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意象的感情色彩亦是十分必须的。林译运用"格式塔质",调动多种感官,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秋景图;许译则更注重格式塔式整体意境把握,得意忘形。在许译中,单个意象不像林译中那样清晰可辨,但"格式塔意象"上更胜一筹。在《声声慢》意境翻译中所体现的格式塔质,在理解和翻译古典诗词中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格式塔心理学自从诞生后就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认知语言学、翻译学等领域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典故性成语隐喻性强,可用格式塔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文在格式塔心理学的视野下,运用格式塔理论的三大重要原则对汉语典故性成语翻译的隐喻性建构进行了探究,试图为汉语典故性成语的翻译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汉语散文的英译在翻译领域鲜有关注,但由于该类散文独特的时代背景与语言表达,且具备散文文体独有的文学特质——意象与意境,因此潜藏着极大的翻译潜力与研究价值。为将其原语文本的特点与风格在译文中展现,译者可根据语域及所含要素—语场、语旨与语式的属性对原语文本进行考察,在译语文本中重构原文的形式与非形式系统要素,并从音韵、词层、句式、篇章、意象和意境等角度再现原语文本的风格之美。  相似文献   

6.
解构主义认为文本本身的意义是由译文决定的,其对语言、意义本质的论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路。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翻译研究从根本上确立了译者地位的重要性,使译者摆脱了传统"等值"标准的束缚。译者不再是原文的附庸,译者需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翻译实践活动才能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功能理论认为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策略。招投标文件的翻译目的明确、译本须遵循固有的行文格式、是一种注重原文和译文功能对等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典型汉译英译例表明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委托人的翻译要求,以译文功能和读者期望为导向,有助于译者摆脱原文表层语言的束缚,创造性地运用以归化法为主的套译、增译和省译等策略,这样才能译出专业规范的文本,最大限度地实现招投标文件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8.
翻译历来以译文忠实于原文为第一要务。文学作品,却因其语言的独特性和文本的巨大解读空间,使得译者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叛逆,作为创造性和叛逆性的和谐统一体,正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最佳体现。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一方面可以拓展源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促进二者之间的传播与沟通,从而引起译本文化升值。另一方面,创造性叛逆又可能引起文化信息的失落和文化意象的歪曲。合理运用创造性叛逆,需要综合考虑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差别、译语读者接受性和翻译活动的时空背景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如概念隐喻、选择、视角、突显及意象格式塔的角度对桑塔耶娜的十四行诗《给WP》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包含各个细节、意象的评析及整体基调的把握。余光中译文平实,忠实于原文但是感情却略显平淡;李敖的译本用词简约凝练充分的做到了"雅",然而有些句子(包括格式)都与原文有出入,都有待进一步凝练,推敲。  相似文献   

10.
图式理论是心理学对记忆进行研究产生的一个重要成果,它指出人们在接收外来的新信息时,必须使之与自身拥有的图式相吻合,方能产生理解.本文通过举例阐释图式理论在翻译等效中所起的作用,旨在提出为了对译文读者建立与原文读者等效的翻译效应,译者应尽量采取注释的翻译方法。为此,译者必须丰富自身的文化语言图式.  相似文献   

11.
巴西食人主义翻译思想认为“翻译是一种输血”,[1]它强调译者从原文中汲取营养,并把这一营养输入到译入语文化当中.以食人主义理论为指导,探讨“食人”翻译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分析庞德的翻译实际上是获取力量的行为,通过翻译吸取中国古诗中的精髓,从而为美国诗坛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2.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传统的译学研究遮蔽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译者地位长期边缘化.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译者的中心地位逐渐得到肯定,翻译被看作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但是解构主义夸大了个体主体之间的差异,忽视了社会主体共性的一面.以具体作品为例,文章分析了文学作品复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导游词翻译属于应用文体翻译领域,以服务游客为宗旨。根据关联—顺应理论框架,翻译是一个原文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认知相互作用的动态交际过程。译者需要解读原文并产出译文,需要做到:寻求原文最佳关联,顺应译语游客物理世界;传递原文交际意图,顺应顺应译语游客心理世界;减少信息理解负担,顺应译语游客社会世界。  相似文献   

14.
英汉翻译教学中合理运用"译者注"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调查研究的实践能力,还能协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译者注"的运用一方面源于翻译教学现状的宏观诉求,另一方面也符合翻译过程的微观操作要求。通过"符号学"以及"功能对等"的相关理论,进一步规范"译者注"的形式和内容,这有助于其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过程涉及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汉语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是成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既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涉及到两种文化背景。在汉语成语英译的理解阶段,译者要充分激活与文本相关的图式,同时也要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图式。在汉语成语英译的表达阶段,译者要做到激活译文读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还要帮助译文读者构建新的图式,以致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移情能力是翻译能力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已经成为影响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分析了文化移情的内涵,探讨了译者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英语文本作者和汉语读者的两次文化移情过程,提出加强母语文化教育、掌握英汉文化差异、克服民族文化偏见、提高换位思考能力等是提高大学生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移情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篇好的译作首先应该充分而准确地传达原作的信息内容.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认识到原文的形式可能含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意思都明明白白地表达了,需要译者去发掘.发掘原文的意义包括考虑显信息和隐信息.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翻译研究中文化观点的转变赋予了翻译学习新的特点与研究方法。以目标语为导向的翻译方法就出自这场转变,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及角色进行了重申。逐渐,学者们也真正认识到译者才是翻译的主体,才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长期的翻译研究中,译者的身份一直未得到过明确的认可及肯定,因此难免对翻译学习造成了大量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地位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一代开始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国,中国文学的教学也越来越被重视起来。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代表诗人"的一部力作,《离骚》自然应被纳入教材之列,尤其是作为非华裔人士的翻译教材。本文以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文学及历史理论作为方法论,侧重研究本雅明文本"重生"理论对《离骚》翻译的适用。朱熹版《离骚》注本充分结合了译者的历史语境,是该诗"来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当代《离骚》注释有着不可小觑的启示作用,更自成一家,成为《离骚》来世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