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不可缺少和不能中断的,没有劳动,人类便不能生存.但是,人类从事劳动的形式和劳动时间的安排与确定,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变的,这种改变是由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并在一定意义上标志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所谓工作日,就是指人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在我国,八小时工作制已经实行了三十多年,无疑的,对于统一调整职工的作息时间,统一制订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今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这种工作日还是否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呢?是否适应“四化”建设的要求呢?在目前的调整、改革工作中,提出这一问题,并对之进行探讨,我们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加强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经历了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重建与改革时期(1977年至2011年)和改革深化时期(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政策,同时也对认识劳动教育有如下三点启示: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内在特性驱动下的必然举措;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和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开展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社会特性和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生存和生活实践,伴随着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而不断发展。它除了具有现代体育一般的属性外,同时具有历史、传统、民族和交融的社会特性,鉴古观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出了自身显著的教育功能、民族凝聚功能和弘扬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娱乐性是中华武术一个重要特征。早在先秦时期,娱乐性武术便有较多的出现,至两晋南北朝,武术的娱乐性得到进一步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徒手的拳搏与角抵有较多开展;武术表演被正式列为宫廷娱乐的项目;武术器械的娱乐性项目亦较多;武舞有进一步的发展;流传与杂技项目接近的娱乐表演性武术──角抵戏;武术与戏曲的结合亦有较多发展;出现我国最早的射箭银杯赛。在此一时期,娱乐性武术中出现了较多的国家、民族意识,赋予武术竞技更为深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采取的是"一调一裁两审"的处理方式.仲裁是进入诉讼阶段的必经程序,即劳动关系双方发生劳动争议后,在没有经过劳动仲裁的的情况下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历史上这种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劳动关系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原有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已不再适应当前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需要.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在"单轨制"和"双轨制"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选择中,单一的司法机构处理劳动争议方式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既有冷暧波动,又有干湿波动,气候变化更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同时也有地域不平衡性;人类不合理的经济开发以及日常生活中燃烧薪材、煤炭,不仅可以异致区域气候恶化,甚至影响气候的全球变化趋势,但作为一种有主观能动性和高度适应性的生物,人类与生俱来就有适应环境变化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的发展 ,使得智力密集型劳动已经替代体力密集型劳动成为价值的最主要源泉。因这种变化 ,收入分配体制必须有相应的调整 ,否则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 ,我国经济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我国封建社会县下乡村基层组织是构成封建专制统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国家赋税、摇役、兵源征收的最基层组织。各封建王朝对其设置非常重视,国政治、经济势力发展变化常常有改革与调整。宏观而言,我国封建社会乡村基层组织特点有二;一是各朝代乡村组织单位都很严密,层层设官,细小不乱;二是秦汉时期初步奠定的乡村组织基本模式,以后各朝多有变化,但其结构、运转方式及功能未有根本变革,目的都在于对农民阶级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和残酷经济剥削。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论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严密的和科学的,是对特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这里的劳动即指社会分工下的间接劳动,同时也是重复劳动,创造性劳动只是作为附带因素无偿吸收到资本当中。但现代社会,由于第三产业中直接消费的服务劳动、直接协作关系和各种创造性劳动日益发展,致使传统的商品价值关系系受到削弱。因此,应该充分扩大生产劳动的范围,它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两大部类。在社会分工和间接协作的关系或条件下,出现了重复劳动创造价值、而创造性劳动创造剩余的分别,当我们利用商品价值对这种剩余进行价值计量时,这种剩余就表现为计量价值,而商品价值关系也由反映一种特殊性质的社会关系变成了一种计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发展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对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实施体育干预实验研究,探讨在我国化背景下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特点及体育干预策略对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学生、中学生运动员身体自我概念发展各自具有一定性别、年龄特点,随年龄增加,身体自我概念不断向前发展,但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发展任务;(2)初三年级(15岁)是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3)总体看,体校生身体自我概念在各个维度上均优于普通中学生,且两的性别差异也十分显;(4)不同专项运动员身体自我概念各子维度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5)运动锻炼能影响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改变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石刻书画大抵源自于周,盛极于汉,式微于唐,前后经两千多个春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石刘书画难以计数,而遍布济宁地域的石刻书画堪称我国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缩影。“天下汉碑济宁半”济宁不仅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汉画像石也独占鳌头“在世界美术史上,一个武氏祠可以称得上一座古代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体育是汉代骈文描写的对象,多姿多彩的骈文呈现了一幅汉代体育画卷。汉代作家枚乘和孔臧最早开始在骈文中描绘狩猎的内容,接着司马相如和扬雄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皇族诸侯出猎的盛大场面,讨论狩猎的褒贬意义。马融的骈文介绍了汉代的樗蒲和围棋;蔡邕的骈文介绍了汉代的弹棋;张衡的《西京赋》和李尤的《平乐观赋》则再现了汉代的杂技娱乐。骈文不仅真实摹写了汉代体育活动,而且折射出汉代古人的体育观念,当时全社会树立了尚勇崇武的体育风尚,人们下棋狩猎追求的是娱乐与休闲。骈文蕴涵着古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认识。研究古代骈文可以促进文学和体育事业的交融发展,在体育与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体育视角审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促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东汉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的形成阶段。在皇权政治的运转中,东汉士大夫未能固守“士志于道”、“道尊于势”的先儒宗旨,表现出忠于皇权、追求功利、附趋世俗、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和治世实际才能不足等诸多缺失。东汉后期的政治衰败,士大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专制皇权的强化,儒学政治化的禁锢,选官制度的弊端和宗族、经济的羁绊,是造成东汉士大夫缺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历来享有盛誉,即便在贬谪潮州的人生低谷期也以其勤政爱民的斐然功绩在唐宋潮州民众心目中赢得了由人到神的升格。在这一演变、升格的过程中,潮州本地盛行的先贤崇拜和人神合一以及宋代理学的兴盛加速了韩愈的神化,唐宋地方祠庙祭祀政策的变化以及韩愈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人格魅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合力而促成了韩愈这一"唐人宋神"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15.
六言诗是我国古代诗体中较特殊的一体 ,受前代六言诗句的直接启发 ,以及作家对新诗体的探索与尝试 ,它滥觞于先秦 ,发生于西汉而完成于魏晋南北朝。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形成的原因 ,对于古代诗体流变的研究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织女、牵牛两星的称谓,最早见于《诗经》。西汉初的长安,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开始生成,长安斗门今存西汉牛女二石像,这是牛女星宿最早的人形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神话的人物和情节已经定型,唐宋以后在民间口传中又进一步演进。七夕节俗也起源于长安。西汉初长安已有七月七日守夜乞愿、穿针乞巧的节俗,六朝时传播到江南,至唐代已风靡全国,尤以长安为盛。长安斗门的石婆庙庙会正是七夕节俗生动的载体,附近的牛女二石像石婆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是弘扬七夕文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7.
郑立君 《美育学刊》2020,11(1):69-77
东汉以来有关汉代画像石祠堂、画像石及其图像、文字和社会价值意义的品评、考释、发掘、保护等跋语和立碑勒文,即后人的题刻,历代都有,特别是有许多现当代人用各种书体在拓片上题写的跋语。但直接在原石上镌刻跋语和立碑勒文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东汉、北魏、北齐、唐、宋和清代,现存山东长清县孝堂山画像石祠堂和嘉祥县武梁祠的隶书跋语与碑刻较为显著。汉代画像石上的后人题刻各有不同的思想意图,用以题刻的隶书水平也是东汉至清代隶书艺术发展的镜像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9.
燕地宦官中行说投降匈奴后,在与汉朝的交往中,不仅积极维护匈奴利益,还展现了他对匈奴习俗的认同与尊崇。中行说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对政治利益的迎合,其背后隐藏着燕代地区胡汉互动与民族交融的内涵。经考证发现,汉朝中不少习胡事者与燕代地域之间存在联系,燕代地区在西汉前期正处于匈奴势力的影响之下。该地区在经济形态上以畜牧为主,胡汉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汉人因政治变动时常亡入匈奴,胡将、胡骑也存在于燕代地方政权中。在此地域背景之下,燕代地区的社会风貌呈现出异于内地的情形,胡汉之间并不存在强烈的民族隔阂,燕代之人也随着政治变化与个人需要来选择入匈或入汉。  相似文献   

20.
扬雄的汉赋观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讽谏说为主体,其他观点皆由此推演而成。扬雄的某些观点是终生一贯的,如汉赋讽谏说,屈、马高下论,模拟说等;而有些观点则有着前后期的巨大差异,如"神化"说,"丽则"、"丽淫"说,汉赋价值说等。扬雄晚年鄙薄、否定汉赋,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