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缘起 一次师徒结对的机会让笔者将自身的教学心得与青年教师交流,并沉下心来对数学课堂教学再次进行深入的思考,我们拿到的课题是“对数的概念”.对数概念对于高一的同学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大部分学生比较害怕数学概念的学习,理解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参差不齐.对数的概念包括对数符号、对数数性、对数直觉和对数历史这4个方面,有研究从这4方面对对数的概念进行了考查[1],结果发现:①在对数符号方面,超过半数的学生在接受对数符号“log”时所花的时间比较长;②对于对数的数性,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大部分的对数还是有理数或者是整数,由此可见学生对无理数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数的范围没有真正扩充到实数系;③学生在结束了对数相关内容的学习之后,在遇到与对数有关的题目时,对数的知识很难被激活,在对数与指数中,学生还是偏向指数;④通过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等原因,大部分教师不会介绍对数的历史.这说明对数符号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上的障碍,因此要让学生对概念真正的理解,就要求教师对于涉及概念本质的发生过程向学生展现,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于是笔者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对数的概念,而“发生教学法”给了笔者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对数函数"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对数的概念"作为"对数函数"这节的入门第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并形成技能;通过分组探究活动,能发现并简单运用对数的恒等式.  相似文献   

3.
对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学 生学习对数的运算和对数函数的基础。本文从数学史的视角 出发,对对数的概念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通过课堂观察 和问卷调查了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指数概念过渡到对数概念,由指数运算过渡到对数运算,是一次认识的飞跃。所以,对数这一章既是初三代数的重点,也是难点。下面谈谈教学这一章的粗浅体会。一、质疑设问,以旧引新引导学生在复习指数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对数。教学时,我首先将课本中的例子,改为如下三个问题,启发学生从指数概念引出对数概念。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的一堂课是否精彩,在于问题的处理能力.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变得不平凡.在对数教学过程中要艺术的处理概念教学与运用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教学与练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1背景 学生在解指数型或对数型不等式时,通常会在变形过程中对“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这个问题采取漠视的态度,不会作出主动选择,总是习惯性地沿用原来的方向.笔者在学生开始接触解指数不等式时已对这一要点予以充分强调,并在学习对数不等式时又帮助学生加强了不等号方向意识,以为学生在解此类不等式时已能充分关注并正确处理方向何时改变的问题.这节课我原定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应用指数、对数函数模型解决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让学生理解掌握导数的概念是本教学设计的关键.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通过与导数形成密切相关的两个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经历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体会——形成概念”的过程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本案例遵循数学概念教学发展的方向,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概念教学,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8.
"对数与对数运算"这节课是对数函数的入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放手让学生去开展猜想、计算、观察、证明等探究...  相似文献   

9.
知识发生过程教学即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还原知识生产的原始背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目前,大学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弥漫课堂.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知识发生过程教学的内涵是:让学生追溯生物学定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历生物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让学生体验生物学实验的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验发现对数的运算性质,并引导学生利用对数的概念进行证明;(2)知道对数运算性质成立的条件,并能灵活地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3)让学生体会等价转化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是对数的运算性质,难点是对数运算性质的发现.本课主要采用发现法及探究法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1.
对数是初中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对数概念较为抽象,对数记号不易直观地理解其意义,对数运算不如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那样具体,因此它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同时,初二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理解能力还较弱,这也增加了对数概念教学的难度。我们认为,必须抓住对数与指数之间本质上的联系,运用新旧知识联系对比等手段,通过实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初步掌握对数概念,并能运用概念进行初步的运算。教学  相似文献   

12.
<正>一、基本情况1.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普通班学生.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指数对数互化,并进行同底对数的运算,有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2.教材分析所用教材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苏教版).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同底对数的运算性质.本节内容是对数的第三节课换底公式,让学生掌握换底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换底公式的应用,让学生感悟化归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统计的初步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规律: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对数概念特别抽象,初中教学这个概念时,学生不易理解、掌握,一时学懂了也容易遗忘。怎样帮助初中学生真正学懂对数概念,并在应用中得到巩固,从而对概念的理解能有所深化昵? 一、要根据“对数”知识在整个中学阶段中的编排体系,把握好初中讲授对数概念的要求。初中阶段的要求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对数概念,熟悉对数式log_aN=b与指数式a~b=N的互化,掌握对数运算性质,并能熟练地,正确地运用性质进行计算。即使对于那些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也不必搞  相似文献   

15.
对数的发展史大体上可分为简化运算思想的形成、对数表的发明、指数与对数关系的发现3个阶段。随着计算工具的不断变革与普及,教材的编写略去了对数发展史的前2个阶段,导致学生缺乏对对数产生背景的了解,难以领悟其中的"算理"。沿着对数的发展脉络,把前2个阶段也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进行了一次历史的"重构",通过"感受运算之繁"、"发现数表之妙"、"享受用表之乐"、"体验查表之缺"等环节,促进了学生对对数概念的理解,对对数表的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及来自学生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数学概念是进行推理、判断、证明的依据,是建立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因此,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概念教学并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在概念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认识上的偏颇,如认为有些概念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二是对概念的教学留停于表面,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往往只把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只要能“照葫芦画瓢”地“会用”就行了,实际上是忽视了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笔者认为,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设计概念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自然地构建数学概念.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关于数学概念生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课改之后,新的教学理念比较充分地体现在了课堂上,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感知归纳数学概念,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适合让学生操作感知,因而撷取两个概念教学片断,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HPM教学为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本质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以对数概念教学为例,将对数发展史上的3个重要阶段:简化运算思想、对数的发明、指对数的互逆关系纳入课堂教学中.通过"亲历运算之繁琐"、"发现数表之便利"、"体会数表之局限"、"弥补数表之缺憾"、"引入符号之迫切"、"两款对数之发展"六个环节,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近日在《数学教学》2003年第4期看到一篇文章《一堂未曾预料到的对数课》[1],作者桂老师讲述了一堂自己“未曾预料到”的对数课,课前,桂老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对数和指数发展简史》,课上,由学生向桂老师提出一系列有关对数和指数认识的问题,桂老  相似文献   

20.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概念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以强调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为代表的概念教学模式不断地出现在各种各类教学研讨活动中.在一些观摩课、研讨课中发现,概念形成环节往往是教师设计教学的主阵地,也常有独到的见解.但是,笔者也发现不少教师对概念教学中的例题设计经常未能引起足够多的重视、投入应有的精力,而是认为概念教学中的例题比较简单,有些只是照本宣科,忽视了例题的典型示范作用,有些布置学生自学,完全没能挖掘例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些则不切实际,盲目拔高,脱离了概念的核心,其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