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文献研究、逻辑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在此基础上,从消费者的健身消费具有社会属性、消费社会学视角下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研究的意义两个方面分析了从消费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的必要性.提出了消费社会学视角下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研究的主要议题:影响消费者健身消费的社会学因素、消费者健身消费的社会学特征、消费者健身消费的社会功能、消费社会学视角下促进商业健身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消费社会学为研究视角,以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中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中青年人、高学历人群、社会中上层及社会上层、中高收入者是商业健身俱乐部的主要消费群体;影响消费者健身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阶层;消费者健身消费的社会学特征主要包括:健身消费具有关系消费的性质、健身消费代表的是中上阶层消费文化、健身消费具有消费分层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者的构成决定着健身俱乐部经营的投资项目、投资档次、盈利状况。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健身俱乐部的存在,高收入的消费者体现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档次。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专家访谈法和数据统计法对广州市力美健、中体倍力、青鸟等6家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消费者的性别、年龄、种类、经济收入、消费动机、消费行为等情况来考察广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消费人群的构成特征,分析其对健身俱乐部带来的主要作用,为健身俱乐部能有效地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决策过程和需求,制定和调整营销策略提供依据,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取得自身的发展,从而促进广州市健身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实验测量等方法,以有氧健身锻炼干预为手段,对异常体重消费者身体自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氧健身锻炼对超重和肥胖消费者身体自尊改善作用较为明显,对低体重消费者的影响不明显;同时表明:有氧健身锻炼对肥胖消费者”身体吸引力”维度的改善不显著.本研究为指导异常体重消费者有效地进行科学健身锻炼,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经营性健身场所消费者的特征进行分析,主要从消费者的年龄、职业、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动机、体育消费水平等几个因素分析。调查显示:经营性健身场所消费者主要集中在25~50岁的群体,这一群体具有较稳定收入的特点,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需求就成了这一群体追求的目标,是健身市场的支柱消费群体。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消费人群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问卷对南京市20所健身俱乐部的550名健身消费者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健身消费者女性多于男性,健身队伍以中青年、高学历、有一定文化水准和稳定收入的人群为主,同时宣传、价格、环境、服务、品牌、产品等因素是影响健身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商业性健身场所女性消费者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体育活动逐渐融入大众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了商业性健身场所.主要从基本情况、健身状况等方面对北京市商业性健身场所女性消费者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生活满意感进行了初步调查,旨在发现此消费群的特点及消费特点,为健身场所经营管理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中高档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典型——力美健健身俱乐部(广州地区)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分层为主要理论视角,以个案研究及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社会阶层与体育消费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展开研究。研究表明:社会阶层对力美健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有显著影响,社会阶层对体育消费的影响其实是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资源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余暇时间都对力美健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有显著影响;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只对力美健消费者的体育社会化有作用,而对体育消费不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部城市职业女性健身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杰  李晓光  黄今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23-1624,1627
职业女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职业女性以健身消费为手段,从而达到塑造自身美好形体的需要已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走进了商业性健身场所.文章以我国中部五个省会城市的部分商业性健身场所的部分职业女性健身消费者为研究样本,对她们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30岁前后的职业女性为健身消费的主要群体;出现了高学历具有稳定收入的职业女性健身消费群体.影响职业女性健身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健身俱乐部的地理位置、价格、设施和服务质量等.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中国职业健身健美操指导员的发展尽快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主要省会城市健身行业中健身指导员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认为当前有关管理部门应制订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法规;推行和实施健身指导员专业培训及资格考核鉴定制度;打破以往直接支付的工资回报方式;加强健身健美操指导员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尝试推行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参与健身运动的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淮安市 2所高校教师参与健身运动的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教师实际参与健身运动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被调查教师中参加健身活动 3次 /周以上者仅占 12 .4%,教师日常健身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相当薄弱 ,教师健身的环境和条件不良等 ,指出造成教师健身不良现状的主要因素为 :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与管理不力和教师参与健身的意识差等。并提出改善教师健身状况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积极推进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城市体育健身参与者中的弱势群体,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原因,提出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相应对策和建议,唤醒他们健身的内在需求,从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健身体育的观点审视学校体育,现在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行一系列变革,这就是要提高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使每个学生走出校门之后.仍能自觉地从事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体育活动。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体育就必须使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不同程度地领悟到健身体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我省健身俱乐部产业现状的评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江苏省内部分城市的健身俱乐部进行访谈和调查,分析影响江苏健身俱乐部产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提出只有更新管理观念,加强现代体育产业的经营意识,江苏的健身俱乐部产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学生健美教学中所检测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跟踪研究与分析,探讨健美运动处方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健美运动处方教学比普通教学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座谈讨论等方法,对宁波市健身俱乐部的投资者、管理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进行了调研.并基于对调研结果的分析、论证,揭示了健身俱乐部市场运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健身俱乐部市场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即健身俱乐部体系的网络化,健身俱乐部管理的多元化和健身俱乐部服务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老年人群健身活动的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等以及影响和制约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乌市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特点.关注老年人的体育健身状况,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同时老年人的健康生活问题,已成为促进和制约我国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娱乐与健康视角下的高校健美操课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美操是以"健、力、美"为直接目的的娱乐项目.在体育里积极倡导人文精神.必然使我们的目光聚集到娱乐与健康.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通过娱乐来获取健康,是信息时代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娱乐与健康的视角出发.以高校健美操课程设置中的健身健美操为根基.不断向时下流行并风靡全国的街舞、有氧搏击、拉丁健美操、舍宾、瑜伽等深受学生喜爱的多元化方向延伸,以此来推动高校健美操的全面发展,并为其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健身意识是健身行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理解健身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离不开对健身意识的概念、生成条件、机制和规律的认识。健身意识生成的机制主要体现在教育培育、环境润育和实践体验等方面,而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对其觉醒与发展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健身场馆设施、健身项目开展、健身者状况、健身目的、消费观念和教练员专业水平六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安徽省健身操的开展现状。针对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健身操的开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