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从文化学视角,依据文化分类学原理,以文化区“内核—外缘”二重构造论为理论支撑,运用文化比较学的方法对中日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中日两国传统体育的现代转型开启于近代“西风东渐”的文化时空场域中,其文化类型、特质及内在调节机制是造成中日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殊异的影响因素,并且在时间、空间、主体性特征的三个维度上均出现“时间差”。在剖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进程的同时,寻求其转型路径与策略上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摘要:以文化空间理论为视角,以重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为个案,厘析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空间”依存性,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构建和保护的方法,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包括理念变量、组织变量和物态变量,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象和“文化空间”依存的根本、基础和载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决定和关联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象及其“文化空间”的存续和存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保护“文化空间”。建构保护中:(1)理念变量是核心,在保持传统核心理念不变的情况下进行适应性丰富和发展。(2)组织变量处于中间层面,要建构和回归族民的主流地位和主流群体;保持族内传承的民族性、传统性,保护传承人;保护传统体育活动方式和活动场所的传统性、民族性和原生性;科学保留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提高当地自然农耕经济水平,保持农耕生产方式。(3)物态变量处于外显层面,要求保护动作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原始性、原生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民族性、传统性建筑风貌及物质媒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肖渊实在《云南省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现状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提及的"水五寨"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云南水族传统体育发生了很多变化,并不是文本记载的那样很少变动。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贵州水族聚居区一些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水族主要居住区已消失;云南水族现存的体育项目倾向于同周边其他民族的体育项目融合,且多数现存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面临消失。  相似文献   

4.
原始古朴的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水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现代体育的冲击,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状态面临严峻的困境。为此,挖掘和整理水族传统体育资源,传承与发展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在必行,这对当前弘扬民族戈化,发展民族体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表明:水族端节赛马活动是一种仪式性文化,具有非常态性、表演性和象征性;通过周期性的展演,它执行着记忆族群历史生活方式,强化和延续本民族文化以及整合水族村寨秩序等文化功能;竞技性跑马方式的引入,改变了水族端节仪式性赛马的局部符号及其象征意义,但是具有文化识别意义的符号仍然保留在现有的赛马活动中.  相似文献   

6.
旅游地的民族文化符号越来越受到旅游者和开发者的关注.民族建筑在旅游场域中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塑造民族文化景观、彰显多元旅游功能等作用.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以内蒙古民族旅游地蒙古包为例,发现蒙古包作为民族建筑文化符号在旅游化利用实践中存在传统色彩褪化、文化符号躯壳化、旅游服务功能异化、衍生符号特色弱化等问题.要合理发挥民族...  相似文献   

7.
赛马运动在我国历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甚至出现短暂的消亡,赛马运动的兴衰史与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赛马运动发展中的影响和启示,以推动我国赛马产业发展和促进赛马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野调查法,以黔东南苗族传统节庆体育为个案,对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文化创意是黔东南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结合的主要方式;文化创意开发中面临文化适应与草根尴尬问题和同质化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趋势.认为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推进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现代化转型;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信仰、认同与话语是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创意在实践领域的根本价值指向.提出维护和强化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内在生命;培养文化自觉,落实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保护和投入机制;推动文化、旅游、生态"三位一体"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且历久弥新,客观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存续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非遗,是萌蘖于遥远的“过去”,并在当下活态“在场”的传统文化精髓,自然成为存续力最佳的解析切口。沿着此切口,首先解析出存续力是一种使其持续存活的能力,源于中华民族特别优化的文化基因。继而从非遗有序的传承性、有机的结构性、有方的流动性、有限的变异性与有效的价值性5种基本属性切入,解析出重复力、连贯力、扩增力、规范力、内聚力、外联力、吸纳力、弥散力、交互力、自愈力、创造力、耦合力12种存续参量。上述存续参量形成了一种自组织存续系统,它们同频共振,相涵互促,最终内生为一种非遗存续的宏伟“合力”持续发挥着维生效能。  相似文献   

10.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播学视阈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表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传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生命力,关系到其文化整体的实现;传播影响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的解读,并重塑着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选择。传播生态的改变造成的文化传承结构的失衡、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文化传承功能失位与价值迷茫、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重构,必须明确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强化其社会责任,努力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建构的空间,在加强信息监管的同时,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文化引领功能,努力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深入分析贵州水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特征和趋势。认为可以通过立法模式、申遗模式、协会模式、教育传承模式、节日传承模式、保护水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模式、旅游传承模式等七种方式对水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2.
1840年后,在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向现代转型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抗拒的趋势。民国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现代转型,在观念、内容、形式、价值、组织方式和传播手段等方面生成了现代性的文化特质,从而创造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续的条件,也为今人延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大会集赛马、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俗活动于一体,并与旅游、经贸等产业紧密结合,其规模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有效发挥了传承藏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地方经济等功能。在充分发掘"格萨尔"赛马大会中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态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赛两制、土洋结合、完善机制、整体推进等可持续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4.
射箭赛事是弘扬我国弓箭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阿克塞之鹰”2016丝路骑射国际大学生邀请赛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传统弓箭赛事.以该赛事为个案,对传统射箭赛事的培育价值与传播策略进行研究,指出射箭赛事具有普及射箭运动、弘扬弓箭文化,继承民族传统、发扬赛马文化,提升宣传效果、助推当地旅游,带动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中国等培育价值.针对当前赛事中的不足,提出应重视品牌规划,明确政府职能;找准市场定位,匹配市场需求;打造品牌特色,构筑品牌识别;拓宽传播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旨在为我国传统射箭赛事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开发背景“优”与“忧”势,提出重庆市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应对措施,旨在弘扬与丰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打造重庆市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提供现实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摘要:传统射箭作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随着国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强、国家对文化自信的倡导,在近些年呈现一片繁荣复兴之势。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通过近十年国内传统射箭赛事数据的分析,发现传统射箭赛事存在“散、乱”的问题,尚不能代表我国传统射箭文化的整体复兴。由此得到的反思是,当下传统射箭文化发展须在坚持娱乐化的同时要抵制庸俗化、坚持民族化的同时要抵制地方化。具体的实施路径是从核心价值观和器物标准化两个方面对其文化体系进行整体性重建;与现代射箭运动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在传统射箭历史传承中坚持整体性和参与性原则。对上述问题的探索,是中国传统射箭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涅槃重生的前提。否则,中国传统射箭将沦为商业时代的又一次文化炒作与消费,待其商业价值被充分榨取后,将永远湮灭于历史长河中。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走访调查和文献资料法对古敢水族乡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古老而内容丰富的水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如今已濒临灭绝。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水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并根据云南古敢水族乡传统体育自身的特点,探索传承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途径进行科学论述,得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构建与现代化元素的断层;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校教育空间失意;“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现象的沉睡;民族传统体育主体价值功能的遗失;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假象模仿;“活态文化”的后继乏人.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途径: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系统化构建;拓展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空间;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发展;加强政府机构的主导地位;回归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价值功能;开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外来体育文化元素,保持其真性接轨;重视“活态文化”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思辨法等,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学理支撑,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延续与消亡的原因进行剖析。发现,“仪式活动”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身体共在”与延续的结构性基础,“神秘力量”获得与运动愉悦感是其存续的精神动力;情感沉降、外界屏障与“精英缺失”是造成其消亡的重要原因。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促进与治理中,要注重“仪式空间”的保护,重视族群“局内人”的设定;关注族群“神秘”与世俗情感的“二向性”需求;突出“卡里斯玛”的个体功用,促进“情感能量流”形成。  相似文献   

20.
以场域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个性保持与文化同化、窄化与科学化、经济功用发挥与传统文化贩卖等问题。在理论与实际、悖论与超越的抉择中,提出从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市场导向的合理化确立、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自然传承促进及科学发展路径等方面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