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通过对体育院、系学生对排球课采取冷漠态度的原因分析,对排球普、专修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普修课教学重点应放在基本技术上,专选课教学应在一专基础上多能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2.
运用对比实验法对体悟教学法在排球专选课中运用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体悟教学法在学生掌握排球技术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并且能加深学生对排球技术、知识与发展趋势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体育知识与社会现象相联系来看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河南省高校排球运动"海南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为河南省高校排球运动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借鉴."海南现象"指的是海南排球运动在开展和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征或现象.调查发现,河南省高校内存在"海南现象"且表现出基础性、技术性、区域性、认同性、文化传承性、运动迁移性等特点..海南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源于海南省厚重的排球文化、坚实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学校传统."海南现象"对河南省高校排球运动的启示:充分发挥海南籍学生的排球热情,进一步推动河南省高校排球协会的发展;开展多层次的高校排球赛事,营造良好的排球运动氛围;以"海南现象"为突破口,增进与南方省份大学生的排球交流.  相似文献   

4.
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诸因素特征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间接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诸因素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与研究认为,运动员的高度特征是从事排球运动的基本条件,素质特征是关键,机能特征是基础,年龄特征是保障,体重特征是"动力",知识特征是前提,心理特征是捷径,意识特征是法宝,而运动员的排球技战术特征是取胜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剖析了排球专选课学生扣一般高球时易犯错误,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TGFU教学法能够丰富小学排球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小学生的排球课程学习热情,使小学排球课堂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本篇文章主要对TGFU教学法在小学排球课堂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简单介绍了TGFU教学法的内涵, 其次对TGFU教学法在小学排球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最后对TGFU教学法在小学排球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式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旨在更好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排球课程知识,灵活掌握排球技能.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由肩胛上神经损伤导致的"肩胛上神经麻痹",是一种较常见的运动创伤,可见于排球、棒球、垒球、手球、网球、标枪、铁饼、击剑、体操和举重等项目.以排球为例,我们曾调查了453名(男、女)甲、乙级队运动员,发病率为8.39%.可见,肩胛上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8.
排球普修课的教学进度宜包括软式、硬式和沙滩排球3项教材,可按照软式排球→硬式排球→沙滩排球的顺序在第2学期内用90学时按照"周5学时模式"和"三阶段螺旋上升教学进度模式"安排。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和排球选项课教学质量,以国外青少年排球教学训练理念为理论依据,将"比赛-战术-技术"教学理念引入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验验证"比赛-战术-技术"教学理念在我国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中运用是可行并富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排球运动员非技术因素中的心理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学者们对于心理因素在排球运动员选材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二传手的气质类型,性格方面,而对其他专位运动员心理因素研究不足;对排球训练时心理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侧重运动员的归因方式;对排球比赛中的心理因素研究,多为心理因素的调节﹑心理定向的探讨;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创新,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较少。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进行探析,从宏观和客观两方面,针对社会利益、联赛开展、梯队建设、排球自身技术因素等方面指出阻碍排球运动发展的因素,为促进我国排球运动的正常发展并为竞技排球提供强大的后备人才基础,应从注重排球竞赛的多级化、竞赛制度的多样化、"体教结合"的发展形式普及排球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运用"盘活存量理论"分析中国女排的改革措施,结果表明:中国排球管理者通过建立大国家队制度;实施二次转会制度;推荐优秀运动员加入国外高水平排球联赛等措施盘活了现有优秀排球运动员,提升了中国女排国家队竞技水平。"盘活存量理论"在中国女排应用的建议则是:加速推进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排球资源的融合;盘活体育系统排球教练员,让他们进入教育系统执教;盘活退役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创办排球培训机构,通过这些盘活存量措施促进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只有实现我国排球塔尖人才的挖掘和激活,塔基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这种双轨盘活才能支撑我国女排竞技水平的长久提高和保持。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高校软式排球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高校软式排球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表明:安徽省高校"软式排球"开课率较低,目前所有学校只向女生开设软式排球选修课.高校没有统一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过于偏重基本技术.师资和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也制约软式排球在安徽省高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选题的目的我院担负着全省体育师资人才的培养任务,我们的着眼点首先要把学生造就成高水平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同时也兼及其他体育专业人才。而从我们在培养学生技能的措施上,虽然也有意识地侧重前者,但从学生所应该掌握的技能,他们应该具有专业转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能力。培养学生技能,从培养一个适合四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体育师范人材来说,仅是一个方面。就排球专选学生而言,还要求又红又专,课堂上会讲,进球场会做,拿起笔会写,而最重要的是对排球专业的热爱与忠诚,为重振广东排球(也是发展我国排球事业)而献出一生  相似文献   

15.
运用分组定位法提高高校排球选项课学生的比赛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及数理统计法等,在大学二年级男生排球选项课中进行了"分组定位法"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分组定位法"教学方法的实验班学生在掌握排球技、战术,比赛时技、战术运用能力方面,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分组定位法"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排球运动的学习能力、比赛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有利于提高排球选项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软式排球的技术开发与规则改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满足群众体育活动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性研究,就软式排球的技术,进行了探索式技术性开发,并对竞赛规则进行"适合中国特色"的改造,以加速推动软式排球在我国开展的进程,并通过对青少年排球兴趣的激发,促进竞技排球的开展;以此对中老年人群的吸引,满足群众体育活动的需要;使软式排球成为人们能终身从事锻炼和娱乐的活动项目.  相似文献   

17.
从学生主体角度论北京市普通高校排球课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学校体育的改革,排球课的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京高校的排球教师正在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把"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但排球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制定仍然没有体现这种转变.通过探讨北京市普通高校排球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的改革,提出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排球专选课程教学理念存在着重竞技轻综合能力、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教学方式过分依赖课堂式授课而轻实践操作环节等问题.为适应社会多样化、全面化的要求,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在成都体育学院排球专选课程中建立与社会相关领域对体育从业人员要求相适应的多元教学内容体系和校内第一、二课堂、校外各种社会体育工作参与的多层次技能实践教学框架.通过实验教学、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证明:1)立体式教学模式所构建的多元性知识技能体系适应了社会发展要求;2)多层次综合技能实践教学系统提高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拓宽了就业、择业路子;3)新模式的教学概念体现出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4)新的培齐模式可实现专项知识技能向社会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转换;5)形成了本学科课程教学新理念,为今后排球专选课新大纲制定及教材编写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体育系的排球专选学生来自省内不同的学校和班级,他们有的接受过排球教学和训练,有的则没有.加之由于各自条件、环境及训练程度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他们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种不平衡状态直接影响了教学与练习的效果.由于学生的基本技术水平差异甚大,难于合理地安排练习内容,要么是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要么是部分学生承受不了,影响了练习的积极性.为了促进教学与练习质量的提高,必须改革单调乏味或重复的教学内容与练习方法.在教学与练习的实践中,根据教学与练习的目的要求,把排球基本技术进行组合教学与练习,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排球"串连技术"程序教学法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排球"串连技术"程序教学法是依据排球六大技术间的联系,将它们优化组合成几组练习,按一定顺序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教学实验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表明;该教学法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促进学生对排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在单项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技、战术运用能力及实战意识显著增强,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