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村体育发展中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作用及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农村客观存在的许多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对农村体育组织的管理产生着重大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特点、产生原因及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多渠道了解信息、完善管理体制、组织各种合理的体育社团以及村领导积极参与等管理启示,旨在为农村管理者能够正确地认识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的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农村村落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成因有利于新农村体育的组织、发展与管理。使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方式设计问卷,以河北省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为调查对象,基于相关理论及调查现状提出四个假设:个体偏好、交往需要、情感需要、共同的价值观来分析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成因。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结果4个成因变量均显著。从个体特征的差异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性别群体对情感需要的认同有差异,女性形成的情感特征往往更加强烈;不同年龄的群体对个体偏好和情感需要的认同有差异,10—19岁与50岁以上年龄组之间在“个体偏好”取向上差异具有显著性,在“情感需要”上10-19岁不同年龄组的人群与其他各年龄组的群体差异具有显著性;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对共同的价值观的认同有差异,大专学历主要从事农业以外的职业,交际面相对较宽,对体育等的认识程度与文化程度低从事农业劳动者有较大的区别。农村中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形成具有较为普遍的规律,农村领导应善于从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成因出发,加以正确引导,使其有助于实现新农村体育组织的管理,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成因提出了从尊重人、理解人、引导人和发展人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武汉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日常生活行为调查为基础,对武汉非正式结构社团成员的体育锻炼空间结构特征,以及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个人特征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体育锻炼的空间有明显的距离特征,空间结构模式为"四圈层一集中带"的空间结构模式,同时发现性别及年龄是影响该社团成员的锻炼空间的最主要因素;教育程度、家庭结构、月收入水平对该社团成员的锻炼空间有一定的影响;而职业对该社团成员的锻炼空间没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治理视角下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有利于全民健身组织的快速发展.本文采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的修订问卷,对武陵山民族地区1253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资本量表(5个维度:社会支持、互惠互动、网络关系、群体信任、群体志愿)信效度良好.学历对社会支持、互惠互动、群体信任、网络关系以及打包社会资本的正向影响、年龄对网络关系的负向影响、月收入对群体志愿的负向影响以及职业对互惠互动、群体志愿的正向影响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建立了逐步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5.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以一个蒙中行政村的广场舞协会作为微观案例,在对其进行深度历史追叙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农村非正式体育组织的实践逻辑。研究认为:农村非正式体育组织的自组织过程是在关系社会的特质下进行的,村中的政治能人、经济能人和技术能人是农村非正式体育组织形成的基础;中国传统的人情法则、人伦秩序和人缘关系是农村非正式体育组织的运行规范且具有极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资源分配的主观化、正式制度的真空化和组织成员的边缘化是农村非正式体育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鉴于此,提出完善“人治、情治、制度治”的组织规范、实施“引导、注资、备案制”的扶持策略和遵循“民主、自治、民受益”的组织原则等规约建议,以期能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涵义、特点及意义的阐述,认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哲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体育社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具体体现;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契合人的本质内涵;大学生体育社团对于学生具有巨大的能动性作用;大学生体育社团符合泛教育理论的主张;符合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社团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运用社会资本的能力对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的直辖市,其体育社团在社会资本利用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这对于全国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利用具有典型的前瞻性意义。基于此,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与认知型社会资本3个维度对我国4个直辖市体育社团社会资本进行了现状分析。研究认为:在良好的国家社团政策环境下,直辖市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利用呈现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结构有待优化、质量有待提高、运作有待加强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从体育社团的自我发展驱动、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特色培育、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有效运作等3个方面提出了不断完善我国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路径。为新形势下我国体育社团合理运用社会资本,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已呈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开展高校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走访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推理法,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特点和功能进行阐述,旨在为高校正确认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主体功能,为高校体育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仅靠政策、法规等正式制度所推行的现代体育在农村遇到了水土不服问题,相反,非正式制度在民俗体育活动发展、传承过程中则呈现出了应有的价值。为此,以诺思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就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耦合意义及其实现路径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最后提出:发展农村体育就必须要发现体育,更要挖掘体育,注重农村体育项目资源开发的多样化;发展农村体育,就必须要激活潜在权威,加大对农村体育带头人的发展和培育;发展农村体育就必须要重视民俗体育、现代体育的协调和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系统内的自组织体育社团进行研究,概括出自组织体育社团的基本内涵、类型与特征,揭示出自组织体育社团发展的动力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研究认为:自组织体育社团对汇聚体育公共需求、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实现体育社会管理的社会化上具有重要价值,应该从促使自组织体育社团地位合法化、理顺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与自组织体育社团关系、为自组织体育社团发展提供多元资金支持、加强自身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入手促进自组织体育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本研究对于丰富国内体育社会组织的理论研究,加强自组织体育社团培育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化变迁与习俗演化的机制,分析我国城乡体育文化与体育习俗的差异,提出城乡体育文化的发展理念。结论:体育文化变迁与体育习俗演化是同构共变的;城乡体育习俗的差异集中体现在社会结构、经济类型、文化环境的差异上;在当前农村社会变迁过程中,城乡体育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民体育消费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消费已成为我国拉动内需、活跃市场、繁荣经济、拓宽就业渠道的一支坚挺力量。研究约占全国人口总数70%农民的体育消费状况将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通过对我国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农民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旨在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动农村体育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改变农民的消费意识,拉动新农村经济的增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区体育的兴起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回顾了在我国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社区体育的兴起过程。论述了在社会转型不断加快的今天,社区体育在我国的出现有利于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区的和谐。指出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必将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河北省基层建设年背景下,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近一年的基层驻地实践工作,实地走访调查了解河北省省级贫困村的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现状,本着"以人为本""群众所需"的原则,同时结合基层建设年的主要服务要求和相关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创造性地将高等体育院校的优势资源服务于基层公共体育服务建设,通过实证分析特色帮扶项目和反思帮扶成果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寻找构建适应地方特色发展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转型时期吉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结论为:吉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规模上都有了较大发展,人均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位一体"的民生化、社会化、职业化发展策略促进了社会体育向自助型、福利型、消费型多元的发展方向转轨。但发展中也存在发展速度滞后、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指导效率低下等瓶颈因素的制约,使得吉林省各地市间、城乡之间、市场需求与服务方式等方面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访问等方法,探索农村地区妇女体育发展困境与化解路径。主要结论:农村妇女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下,运动场地供需矛盾突出,大部分农村妇女缺乏锻炼身体的意识,体育强度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限制农村地区妇女体育发展的原因包括体育场地的投入比例失衡,日常管理工作缺失,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难以形成,以及繁重的日常劳动等等。建议:引导兴趣,加强体育健身符号刺激;科技领航,提高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管理;“以人为本”,激发农村妇女的运动热情;协同发展,向农村妇女传输健康运动理念。  相似文献   

17.
当前,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是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缓解乃至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我国大力发展民生体育。在讨论和分析了民生体育概念、内涵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和探讨了我国民生体育建设和发展中的经费投入、国民体质监测、社区体育、监督和保证体系及场馆开放等关键问题,冀为我国发展民生体育建设献策。  相似文献   

18.
在综合分析西部农村地区群众体育参与人口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农村地区群众体育开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优势和劣势,进一步提出了提升西部农村地区群众体育开展实效性的途径,包括场地器材选择的针对性、体育人力资源和项目资源建设、发挥乡镇体育和返乡农民工的带动作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旨在从西部农村实际出发,推动西部农村群众体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摘要:运用模式构建法、文献资料法就苏南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发展模式的原则、发展模式的目标体系、发展模式的内容体系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加快苏南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步伐,缩小苏南农村和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差距,提高苏南地区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为我国其它地区的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