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健身气功与儒家环境教育思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身气功作为一种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且具鲜明时代感的气功功法,用儒家的环境教育思想对其进行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指出,倡导儒家环境教育思想不仅有利于提高健身气功的修炼功效,而且有利于完善健身气功科学体系的建设;同时,从优化健身气功修炼者自身“内环境”和营造良好的社会“外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儒家环境教育思想对健身气功可持续发展的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健身气功与儒家社会教育思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身气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儒家的社会教育思想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在归纳总结儒家社会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儒家社会教育思想对健身气功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意义,并针对儒家社会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分析了健身气功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依据健身气功与教育相融合的"健身育人"的思想,在国内初次探索了健身气功教育教育思想的内容,并试从健身气功教育思想的价值入手,探索了健身气功教育是健身气功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以求从健身气功教育思想研究健身气功教育、研究健身气功与教育相融合。这对于创建国内健身气功教育的学科体系,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健身气功教育人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而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对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创编的“健身气功·易筋经”新功法的产生、特点、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在全面剖析健身气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儒家“五常”思想承载了丰富的创新创业品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儒家“五常”思想中汲取精髓,深入挖掘其中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资源,积极将儒家“五常”思想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全过程。儒家“五常”思想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在修身立业、财富积累、人际交往、终身学习、信誉至上等观念的培养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儒家“五常”思想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观念、思想和文化上与时俱进,实现“三个转变”,设置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哲学思辨等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生命哲学的研究视角,对健身气功的养生思想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气”作为中国生命哲学的特有范畴,是健身气功的生命动力源,也是健身气功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和养生根柢。虚静恬淡、道器合一、阴平阳秘、调和气血、自然而然等分别体现了健身气功的生命本然观、生命整体观、生命运化观、生命和谐观、生命自然观的养生思想,折射出中国生命哲学的文化意蕴,彰显了中华养生文化的生命色彩。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健身气功理论和文化体系建设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健身气功的传播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健身气功的传播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法、走访座谈法,以及逻辑归纳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现代健身气功传播的现状以及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现代健身气功传播的基本策略.其宗旨在于进一步加强对健身气功活动中传播现象的考察与梳理,取其精华,祛其糟粕,从而对健身气功活动有效地实施社会控制,使健身气功活动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健身气功·易筋经的产生及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对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创编的健身气功.易筋经新功法的产生、特点、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在全面剖析健身气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和谐都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美好境界。儒家教育思想中理想人格对“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自我修养力求达到人性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以及“中庸”思想对人际关系处理所具有的指导价值都折射出了基中所蕴含的光辉,即对和谐的信仰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健身气功的科研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采用现代的科研手段对健身气功进行研究,能够找出健身气功促进健康的科学依据,为健身气功将来的传播和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对2003-2015年我国健身气功论文及作者特征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显示,十余年间,我国健身气功论文发文量逐年增加,且日益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总体来看,论文整体质量不高,研究主题和所涉学科还比较集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现象,不利于该项目的发展.在研究方法方面,定量与客观实证法使用不足.健身气功科研队伍基本形成,但缺乏高职称、高学历的研究者.有效的核心研究者群尚未形成,研究者之间还缺乏长期、紧密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健身气功项目的推广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践和综合分析法,探究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相适应的健身气功教学组织形式,分析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研究健身气功在高校推广中所需要的条件.高校可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点,对健身气功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科学选择,开拓创新.从而以有限的教学条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健身气功教学在高校的成功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两种不同健身方式对男性老年人智能生理年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男性老年人智能生理年龄的影响,通过实验论证法,以60名男性老年人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练功组男性老年人智能生理年龄下降显著(P<0.01),慢跑组经过同期锻炼,智能生理年龄指标无显著变化,横向比较两组锻炼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练功组在降低男性老年人智能生理年龄明显优于慢跑组(P<0.05)。提示:长期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可以推迟男性老年人智能生理年龄,与慢跑相比,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种更加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两种不同健身方式对男性老年人智能生理年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男性老年人智能生理年龄的影响,通过实验论证法,以60名男性老年人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练功组男性老年人智能生理年龄下降显著(P<0.01),慢跑组经过同期锻炼,智能生理年龄指标无显著变化,横向比较两组锻炼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练功组在降低男性老年人智能生理年龄明显优于慢跑组(P<0.05)。提示:长期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可以推迟男性老年人智能生理年龄,与慢跑相比,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种更加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气功概念和四种功法习练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健身气功的心理功效,认为健身气功具有改善情绪、优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涵养道德的功能。并从健身气功的想象、文化学和心理学角度入手,对健身气功心理功效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健身气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应有内容和积极力量,但由于部分人缺乏对健身气功文化的正确认知而表现出一些文化自卑现象。文化认同是增强健身气功文化自信的现实任务,坚定健身气功文化自信需要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其中健身气功文化制度性认同是产生文化自信的驱动力,健身气功文化实践性认同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决定力量,健身气功文化语言性认同是走向文化自信的表达媒介,三者内容的强化和结合,可促进健身气功文化体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坚定和增强健身气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体育院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身气功是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方向之一,国内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但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体系还不成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理性的看待与分析当前健身气功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体育院校健身气功的发展应着眼于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促进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完善,争取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吴京梅  虞定海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74-1075,1078
为了给新编健身气功五禽戏的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参加三个月五禽戏锻炼的年龄50~69岁的50名中老年人锻炼前后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测试,结果发现:男女中老年人免疫机能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而且女性受试者免疫力提高较快;60~69岁间受试者免疫力提高较快.结果表明:"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会影响中老年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对中老年人的免疫力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四种健身气功锻炼对绝经女性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将60名绝经女性,随机分为非体育锻炼对照组和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和六字诀等4个运动组,经12个月的健身气功练习后分别测试骨密度(BMD),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尿脱氧吡啶啉排泄率(DPD/Cr)的比例。结果表明,对照组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4个健身气功组的骨密度均增加,并且与实验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4个健身气功组碱性磷酸酶(ALP)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而尿脱氧吡啶啉排泄率(DPD/Cr)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四种健身气功锻炼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是积极的,能促进骨密度增大,改善骨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