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篮球意识与训练内容因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篮球意识的重要性早被篮球训练界所重視.本文运用调查法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篮球意识与训练内容因素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比赛、观察能力的训练、战术知识和战术训练、与发展篮球意识的相关程度最大,技术训练和对抗训练与发展篮球意识的相关程度较大.因此,应把技术训练、对抗训练、战术训练、观察能力训练、比赛、战术知识水平作为发展篮球意识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要注重观察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从事篮球运动员必需掌握全面的篮球技术。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表现在快速对抗、对抗中变化、进攻与防守激烈的对抗和竞争,篮球技术攻守的对立统一,推动着篮球技术水平和内容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对篮球运动员的脚步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浅谈篮球假动作技术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篮球运动在向高空优势、高速度、高超技巧和激烈对抗的方向发展。在这激烈对抗中,运动员只靠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不能取胜的,还要合理地运用各种假动作技术以迷惑对方,调动对方,赢得比赛的胜利。文章结合体育运动学校篮球教学和训练的实践经验,对篮球假动作技术运用作初步探讨,目的是为学校篮球的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篮球运动是一种激烈的对抗性项目,对抗性意味着力量的延伸,通过力量训练培养运动员的对抗能力水平,提高运动员在激烈对抗条件下身体完成的各种攻防技术动作能力。研究和探讨发展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推进中国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根据篮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对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原则和训练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现代篮球运动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个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篮球战术的不断创新,导致了攻守双方的对抗异常激烈,急停跳投作为篮球运动投篮技术中的一项攻击性很强的得分手段,具备了快速、突然、多变等特点,能在激烈的对抗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此内容也从不同水平层次的比赛中进入到了我们普通的课堂教学中。因此,研究如何摆脱防守后的急停跳投技术对于战术的创新,科学的指导篮球技术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急停跳投动作技术和运用时机分析,以达到对摆脱防守后急停跳投动作技术的深入了解,便于在教育教学和训练比赛中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6.
训练课是科学而复杂的专门教育过程,优化训练课结构是进一步提高篮球训练质量和效果的必由之 路。研究以系统观的思想培养和发展篮球运动员在实战、对抗条件下完成技、战术动作的竞技能力;构建 了篮球训练课“小、快、大、重”即“小周期,大强度,快节奏、注重实战、重恢复、重科技渗入”的训 练模式。  相似文献   

7.
篮球竞赛规则是篮球比赛的法规,是裁判员比赛中行使权力的理论依据,它规定着篮球运动发展的方向。规则的修改总是促进篮球运动向更高、更强、更快、全面对抗的更健康方向发展。本文就规则修改内容对比赛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为篮球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二、重视防守基础训练随着篮球防守的新变化,防守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着重强调在青少年篮球训练中首先要抓好防守训练,强化防守训练。这一认识上的转变,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深远作用。现代篮球的确是技术的对阵,体能的对抗,意志的拼搏,智能的竞争。它在高速  相似文献   

9.
本文联系实际 ,就进一步加强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对抗训练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中国篮球运动员、教练员要认真研究篮球规则 ,加强对抗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战性 ,重点提高防守对抗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篮球运动的趋势是向高速度,高空优势,高超技巧和激烈对抗的方向不断发展,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斗技,斗力,斗胆,还是一种“斗智”的过程,运动员的智力素质对取得比赛胜利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掌握篮球运动规律和培养篮球意识,与运动员的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此,国内外有关专家认为:篮球运动员的智力是影响篮球运动水平提高的因素之一,智力具有指导作用,随着篮球运动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智力选材和训练必将成为篮球运动员选材和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提高篮球训练质量和运动技术水平的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强调培养提高青少年篮球意识重要性的基础上,从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重视少年时期篮球意识的培养、加强技战术的训练、坚持心理训练与身体训练相结合、多组织比赛及比赛规则的制定应利于青少年篮球意识的培养等诸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意识。  相似文献   

12.
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性游戏,具有趣味性浓,竞争性高、技术性强的特点。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提高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3.
从第14届女篮世锦赛和第28届雅典奥运会女篮比赛情况可以看出世界女子篮球的男子化、高大化发展趋势。中国女篮身体对抗能力差,个人能力不强,对欧美女篮技战术特点认识不足,应对能力不够,是中国女篮与世界强队差距所在。根据中国女篮现有的身体条件,提倡和发展对抗中的个人技术,建立“灵和准”的技战术风格。为中国女篮在今后的比赛和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第29届奥运会中国女篮八强比赛的技术统计,对比赛对手不同位置队员技术运用能力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篮不同位置队员在投篮得分能力、获得球能力、支配球能力等方面与世界强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面对新的奥运周期,中国女篮要有新的突破,必须认真分析各位置队员的优势和不足,并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科学地训练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体能训练对预防篮球运动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体能训练预防篮球运动损伤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体能训练对预防篮球运动损伤非常有效。当前我国篮球运动在体能训练方面还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很多篮球教练员过于注重技术和战术的运用,而忽视体能的作用,致使训练手段不科学,导致运动损伤经常发生,因此科学地运用体能训练预防篮球运动损伤,能有效地降低运动所导致的伤害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整体篮球运动中队员个体间的协作、个人技术发挥以全队战术为前提、强调队员整体对比赛的专注和投入等方面的解读,得出:“整体篮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篮球训练和竞赛在技战术特点、个体发挥与团队协作、篮球作风和风格等方面表现出的具有整体性特点的竞技篮球理念。但篮球运动的发展都是在相生相克的矛盾中进行的,“整体篮球”理念的运用也需要联系篮球发展的实际,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因此,需要我们对“整体篮球”进行理性思考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伦敦奥运会后世界男子篮球运动的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旨在对中国男篮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走向与对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研究认为:把握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态势,确立适合自身的技战术风格;融入欧洲篮球的文化元素,走整体性打法的模式;树立内外结合,以内为主,走高快结合的发展之路;强调多点进攻,采用移动式的进攻打法;改变比赛作风和心理素质,强化全队的整体性防守是中国男篮今后的发展走向。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即重视体能训练,尤其要提高队伍的对抗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提高队员的整体战术意识、战术素养和战术执行力,选择适合中国男篮的技战术打法;提高身体的对抗能力和在高强度对抗下的投篮能力;提高个人和整体的防守能力;多举办和参加高水平的篮球比赛,提高实战比赛能力,积累丰富的比赛经验;重视年轻队员的选拔与培养,加强俱乐部和国家队的梯队建设。  相似文献   

18.
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在中国圆满举行,广州作为分赛场,承接了西班牙、波多黎各、突尼斯以及伊朗四支代表队的小组比赛6场。通过对广州赛区四支队伍在小组赛中的表现技术进行分析,并对比中国队在本次赛事中的表现,发现中国男篮在备赛与参赛阶段,存在大赛目标不清晰,心理训练与细节训练不足,教练团队执教水平不稳定,篮球基本功不扎实等一系列问题,反映出我国篮球的发展正处于困境。系统地分析广州小组赛中四支队伍的赛况,并与中国队做出对比,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中国篮球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实验证明对具备较高运动技能的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不同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心理适应训练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实验法,将36位15~17岁具有较强运动技能的足球运动员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8人。对照组的训练按普遍使用的心理训练方法进行。实验组则使用笔者研制的在不同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下的心理适应训练方法。结论:对不断变化的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的心理适应是提高15~17岁有较高运动技能的足球运动员的运动素养的重要因素,将确保改善足球运动员对外部不良因素刺激的应激反应稳定性,集中注意力完成足球运动技术动作,并在与对手对抗时,保持与同伴的运动协同性,等等。评估足球运动员心理适应水平的标准是:足球运动员比赛活动模拟的一致程度,完成训练任务的效果,评价自身临赛状态的准确性,在低紧张程度情况下完成动作的积极性指标。制定的具有较高运动技能的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训练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