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脑电图主要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而神经系统的发育是速度素质的基础.本论文旨在研究正常青少年儿童随年龄增长的脑电发育特征,分析其与速度发展的关系,以期找到利用脑电图特征来预测速度的可能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四川省广元市620名6-16岁中小学生,采用Nation9128W数字化脑电图仪测试其安静闭目清醒状态下脑电图,分析各导联绝对和相对功率,并同时测试其50m跑成绩.结果:(1)6-16岁儿童少年脑电各频段相对功率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随年龄增长,δ、θ、α1波相对功率减少,α2和β波相对功率均增加,并且6-11岁和13-15岁是α2波的快速增长期.(2)男生速度素质的自然增长期为6-15岁,女生为6-12岁;男生速度敏感期为6-10岁和12-14岁,女生速度敏感期为6-9岁.(3)高速度素质儿童的50m成绩与α2%的相关系数为-0.64,而与θ/β比值的相关系数为0.71.结论:儿童少年脑发育具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特征,具有快速增长期,6-10岁为速度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其中α2相对功率和θ/β比值是儿童速度素质发展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通过脑电地形图观察太极拳运动前后脑电信号的变化特点,为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神经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运动前安静状态、运动后即刻、运动后安静状态的脑电信号,计算并比较各波段的功率值。结果:与太极拳运动前安静状态比较,运动后即刻慢波(δ波、θ波、α1)波功率值60%以上脑区表现为下降,而较快波(α2波、β1波、β2波)功率值70%脑区上升;有6个脑区的脑电总功率值增加。太极拳运动后,被试者安静状态下慢波(δ波、θ波、α1波)70%以上脑区功率值呈上升趋势;快波(α2波、β1波、β2波)70%以上脑区功率值下降;5个脑区的总脑电功率值有所减少。结论:进行太极拳运动时能够使快波(β波)功率值升高,慢波(θ波、δ波)功率值降低,且β波功率值的升高主要集中在大脑右侧区域,提高了两侧大脑的协同化;太极拳运动后安静状态,50%的脑区功率值较运动前的安静状态有所下降,提示可将太极拳作为运动员的放松手段;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安静状态下额区的脑电功率值都有所增加,提高了植物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5年陕西省10个市、1个区,城乡3-6岁组男、女幼儿共计3 520人的体质监测结果,对我省幼儿身体素质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3-6岁期间幼儿素质发育水平增长迅速,上、下肢、腰腹肌力量、平衡能力,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男优于女。柔韧性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女优于男。城乡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速度素质为研究对象,以儿童青少年(8~21岁)为测试对象,以年龄为依据,采用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方法,以探析基于生长发育的速度素质特征,以及界定儿童青少年速度素质的发展阶段为目的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以50m跑反应儿童青少年速度素质符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指标有效性;儿少速度素质随年龄递增呈稳步提高趋势,但不同性别的增幅各具差异,呈一定的阶段性;另外,将儿少速度素质发展阶段划分为萌芽期、敏感期和稳定期能科学界定基于生长发育下速度素质自然发展规律的年龄区间,以期为儿少速度素质训练提供有效参考,以及促进不同阶段速度素质发展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对比3种常用骨龄测评标准在当代儿童青少年数字骨龄片评价应用中的差异,分析不同标准在数字骨龄片评价应用中出现差异的原因,从而观察中外儿童骨龄发育的差异及不同年代中国儿童骨龄发育的规律,为我国当代儿童骨龄评价提供建议。方法:分别使用G-P图谱法、CHN法和中华-05法(RUS-CHN)对6~16岁4 149名(男2 096名,女2 053名)当代儿童青少年的数字骨龄片进行判断和评价,对比不同方法的测评结果。结果:1)在6~16年龄组,RUS-CHN测得的骨龄值最接近于生活年龄,CHN测得的骨龄值均高于生活年龄,同时,CHN法骨龄值均大于RUS-CHN骨龄值,男生组2者差值处在0.4~0.9岁之间,女生组处在0.6~0.9岁之间。2)G-P图谱法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测得的骨龄结果不一致,9岁前测评结果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骨龄值小于生活年龄,女生骨龄值接近生活年龄;9岁以后,骨龄值均大于生活年龄,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骨龄值与生活年龄的差值逐渐扩大。结论:1)不同骨龄评价标准对我国当代儿童青少年的骨龄测评结果差异较大。RUS-CHN法更适合当代我国儿童青少年的骨龄测评。2) 相对于上世纪50年代的白人儿童,目前我国9岁以前的男童腕骨骨化中心,特别是尺骨骨化中心发育较晚,表现出明显的种族差异,女童的骨龄发育水平基本接近于白人女童水平。进入青春期后,我国当代男女儿童青少年骨龄发育均有明显的提前,特别是骨龄发育速度逐年加快,出现了提前发育成熟现象。3) 对比CHN与RUS-CHN的测评结果可以得出,通过近三十年的生长发育,我国男女儿童的骨龄发育普遍提前了0.4~0.9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9~20岁203名普通大、中、小学男生双侧膝关节进行等速测试,探讨青少年男子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发育特征.利用Kinitech等速测力系统对研究对象双侧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60°/s、120°/s、240°/s 3种速度的等速测试.结果显示:青少年男子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不存在某个年龄段快速增长的现象,在同一年龄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值均随测试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同一测试速度下同年龄同侧屈肌与伸肌比较,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值各年龄段伸肌均大于屈肌,在60°/s测试条件下,差异在9~14岁表现出显著性(P<0.05),在15~20岁表现出高度显著性(P<0.01),在120°/s测试条件下,左侧差异在14~20岁表现出显著性,右侧差异在15-20岁表现出显著性;同一测试速度下同年龄异侧同名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膝关节屈伸肌力比H/Q值在同一测试速度下,随年龄的增大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同一年龄H/Q的值随速度的增加呈现出增大的趋势.结论为:9~20岁男子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但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屈伸肌力比H/Q值呈递减的趋势,形成随年龄增大屈伸肌群力量差距增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用文献分析、社会调研等方法,深入挖掘、分析浙江省2000年、2005年、2010年3次3~6岁幼儿体质调研数据发现:除柔韧素质外,浙江省3-6岁幼儿的身体素质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男童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耐力素质方面好于女童,在柔韧素质、协调性素质方面则逊色于女童.5-6岁是浙江省幼儿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男童的柔韧性与年龄呈反比趋势,伴随年龄增长而柔韧性下降;女童4-5岁则是柔韧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了科学促进浙江省3-6岁幼儿身体素质发展,提出转变育儿观念、教养方式、合理营养膳食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9~20岁男生双侧膝关节进行等动肌力测试,探讨青少年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发育特征。方法:运用Kinitech等动测力系统对研究对象双侧膝关节进行60°/s、120°/s、240°/s三种速度的测试。结果:青少年男子膝关节屈伸肌PT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不存在某个年龄段快速增长的现象,在同一年龄膝关节屈伸肌PT值均随测试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同年龄男生比较,在同一速度下同侧屈伸肌有较大差异,且在各年龄段伸肌的PT值均大于屈肌,在60°/s下,差异在9~14岁有显著性(P<0.05),在15~20岁有高度显著性(P<0.01),在120°/s测试条件下,左侧差异在14~20岁表现出显著性,右侧差异在15~20岁表现出显著性;同一测试速度下同年龄异侧同名肌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在同一测试速度下,H/Q值随年龄的增加显示出减小的趋势;同年龄段男生的H/Q值随速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结论:9~20岁男子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但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屈伸肌力比H/Q值呈递减的趋势,形成随年龄增大屈伸肌群力量差距增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少年(13—17岁)男子篮球运动员,由于13-14岁处在生长发育的突增期和15-17岁处在缓增期,使得其身体形态、素质和心理因素之间存在着差异。通过文献资料、指标测试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少年群体的两个不同阶段各因素对篮球技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13-14岁群体影响篮球技术的主要因素是:爆发力量、灵敏、身高、反应时:15-17岁群体主要是:大腿围、操作思维、速度、爆发力量。而13-17岁整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爆发力量、反应时和身高。研究结果对少年篮球运动员根据其不同时期影响篮球技术的主要因素进行科学的安排与训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观察7-14岁儿童青少年心脏形态结构及功能的生长发育变化规律,并筛选出评价心脏形态结构、功能发育的敏感指标。方法:选取四川广安市7-14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无心脏疾患,自愿参加本实验。符合要求的儿童青少年580例,其中男298例,女282例,按2岁一个年龄段将其分为4组:7-8岁组206例,9-10岁组123例,11-12岁组124例,13-14岁组127例。进行超声心动测试,检测心脏形态结构指标: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d)、室间隔收缩期厚度(IVSs)、左心室收缩期后壁厚度(LVPWs)、左心室舒张期后壁厚度(LVPW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及主动脉内径(AOD);左心室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心率(HR)、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输出量(CO)。结果:①7-10岁男童心脏形态结构指标与女童相比无明显差异,7-12岁男童心脏功能指标与女童相比无明显差异;②11-12岁男童心脏形态结构指标IVSd、IVSs、LVPWd、LVPWs 、AOD均明显大于9-10岁组(P<0.01或P<0.05),13-14岁男童心脏形态结构仍在继续发育;心脏功能指标从9-10岁开始,在11-14岁期间各指标有上升趋势,但无明显差异,以EF%、ESV和FS%变化为主。③女童心脏形态结构的发育从9-10岁开始,并且到了13-14岁出现另一个发育高峰期,提示女童心脏形态结构发育呈现双峰状态,敏感指标为IVSd、LVIDs、LVPWd、AOD。心脏功能指标发育趋势同形态结构指标,在9-10岁和13-14岁出现开始两个发育高峰,敏感指标为EF%、EDV、ESV和SV。结论:①心脏形态结构从11岁开始,功能从13岁开始出现性别差异。②男童的心脏功能发育从9-10岁开始,而形态结构发育从11-12岁开始,功能指标发育早于形态结构,而女童两者同步发育,且分别在9-10岁及13-14岁出现发育高峰期,呈现双峰状态。③评价儿童青少年心脏形态结构发育的敏感指标为IVSd、LVPWd、AOD;评价功能指标发育的敏感指标为EF%和ESV。  相似文献   

11.
探讨北京市义务教育全年龄段学生有氧耐力发展趋势,同时建立相应评价标准。方法:以北京市4658名儿童与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15 m渐进性有氧耐力跑为测试项目,采集其5次有氧耐力成绩,运用“LMS chartmaker”软件构建以15 m PACER为测试项目的北京市义务教育全年龄段学生有氧耐力百分位数曲线和评价常模。结果:运用LMS法拟合的北京市6~15岁学生有氧耐力发展曲线趋势均呈稳步上升-趋于平缓-再上升,男生曲线波动滞后女生1岁,且始终位于女生曲线上方,2条曲线呈“收腰喇叭状”形态;女生相较于男生,群体内部有氧耐力水平分化更为明显。基于上述研究,划定了6~15岁学生15 m PACER成绩的四级评价标准。结论:构建了北京市6~15岁儿童与青少年有氧耐力发展曲线,划定了区分性别和年龄的15 m PACER评价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体能的筛查、分析及监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做好选材工作,挑选具有天赋条件和运动才能的儿童少年进行早期科学训练,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采用实验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跳高运动员选材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北京市跳高运动员的后备力量不足,大部分运动员骨龄与生活年龄相差不大,但有部分骨龄超龄大于2岁;运动员的选材形态水平普遍较低;素质测试中的30 m跑成绩较好;专项成绩男、女14~15岁运动员成绩均不理想,与标准相差较大.为以后科学选材和科学的基础训练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3.
1985-2000年陕西省小学生体质状况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85年、1995年和2000年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和检测细则"的规定,对7~18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体质与健康状况的指标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1985~2000年15年间,陕西省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都有了一定幅度提高,发育速度处在长期趋势中的快速增长阶段.2)城乡学生身体发育的充实度和匀称度有了不同程度改善.3)机能指标方面,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增长值出现了持续负增长,但是,在1995-2000年的5年间,肺功能下降的趋势有所缓解.4)身体素质的总体发展水平有所下降.其中,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下降幅度较小,耐力素质下降幅度较大,力量素质呈现小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 、田野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云、贵、川西南三省6个世居少数民族青少年1995-2010年身体形态发育状况进行动态观察、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西南7~18岁少数民族青少年身体形态生长水平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身高长期生长趋势减缓,体重、胸围长期生长趋势仍然存在;各民族间生长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白族、羌族青少年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位于其他民族前列;各族青少年青春突增期、突增高峰年龄出现提前;食品卫生、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为了较好地进行选材和育材工作,我们对广东各市、区十二个项目9岁-17岁的少几运动员拍摄了骨龄片,并采用了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CHN法评定骨龄。通过对不同项目少儿运动员的骨龄进行研究发现:运动员的骨龄均差值,除女子17岁年龄组外,都大于生活年龄的均值;各项目,除拳击项目外,运动员的骨龄均值都比生活年龄均值大。男子各项目运动员的发育突增期大多在13-15岁这一年龄阶段,女子项目运动员大多在12岁;项目与项目之间同样存在着差异,以男15岁,女13岁年龄组(各项目最集中的年龄组)为例,男子项目之间的相互比较,其骨龄均差值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女子项目除举重与乒乓球的比较有显著差异外,其他项目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男子项目的骨发有差异比女子项目明显。  相似文献   

16.
女性儿童少年无氧阈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248名10~19岁女性儿童少年在跑台上做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时达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时各指标的变化。受试者按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表明:女童达无氧阈时吸氧量绝对值和通气量在10~14年龄段(青春早期)间逐年增长,14岁后保持稳定,无氧阈占最大吸氧量百分比在57%~61%之间。吸氧量相对值和梅脱值10~14年龄段高于15~19年龄段,呈现青春中后期的下降和停滞趋势。氧脉搏10~13岁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4~17年龄段中较稳定,18、19年龄组达峰值。无氧阈时吸氧量绝对值及按体重、心率计算的吸氧量相对值分别与最大吸氧量时的对应值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洋环球21航次第6航段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SWIR)热液A区获取了OBS地震数据,发现了位于该区第27洋脊段的低速区.基于该低速区地震P波速度模型,用有限单元法开展热模拟计算,研究低速区可能存在的岩浆活动及其热效应.结果表明:1)现今海底热液活动特点支持岩浆房存在底部供热热源的情况.热点供热使岩浆在沿断裂移动过程中产生热异常,形成新的岩浆房,为现今热液活动提供热源.2)随温度变化的热导率对模拟计算结果影响较大.通过反演拟合热导率模型系数,并利用实验室统计结果校正热导率模型,计算出研究区莫霍面温度约为910℃,热点热流约为190 mW·m-2.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横向研究3~6岁幼儿单腿站立动作技能的运动学和下肢肌力特征,构建站立时间与支撑腿膝关节屈曲角及小腿长度的回归方程,以揭示3~6岁幼儿单腿站立姿势控制能力发展规律。方法:选取北京市2所幼儿园共135名幼儿。采用BTS红外动作捕捉系统采集运动学数据,使用VIXTA数字录像机同步录像,使用“Anybody 7.0”仿真软件计算下肢肌力,采用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方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幼儿单腿站立动作技能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人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中级阶段人数呈现两边少、中间多的特征,高级阶段人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多。2)幼儿的膝关节屈曲角出现阶段主效应和年龄×阶段的交互效应,踝关节屈曲角出现年龄×性别的交互效应,髋关节屈曲角和髋外展角出现性别主效应,支撑腿膝关节屈曲角出现阶段×性别的交互效应(p<0.05)。3)站立时间与小腿长度和支撑腿膝关节屈曲角的回归方程为:Y=-85.14+2.36X1+0.26X2。4)支撑腿在AL、OES和IM肌力表现出年龄主效应,非支撑腿在SB、BFCB、Sartorius、IM、GMEA、TFL肌力表现出阶段主效应。结论:1)随着动作发展的成熟,幼儿脊柱和骨盆趋于直立,手臂稳定,髋关节外展角度变小,踝关节自然下垂,支撑腿接近完全直立状态。2)幼儿单腿站立动作发展的运动特征受年龄、性别与发展阶段的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肢髋、膝、踝关节角度的差异上。3)幼儿支撑腿肌力主要受年龄的影响,呈现“高-低-高”的特征,5岁可能是肌力发展的分化阶段,非支撑腿肌力随发展阶段的成熟,呈线性增大或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质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和分析成都市城市居民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状况,为全民健身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纳入成都市20-69岁普通男性市民2 553名,女性3 014名.按照年龄段每5岁分为一组,共10组.采用Helmas体质健康测评系统对受试者进行形态、机能和素质等指标的系统检测和评价.结果:形态学指标均比2005年有所提高,男性身高略矮于全国水平.机能指标中收缩压和收缩压整体男女各年龄段比2005年水平略有下降,肺活量比全国水平低,而收缩压比全国水平高.身体素质指标和2005年水平比较,握力女性增高;背力男性有所下降;坐位体前屈、纵跳高度男女均有所提高.男性俯卧撑和女性仰卧起坐略有下降.成都市城市居民的素质在反映绝对力量的指标上明显偏低,而柔韧性和平衡能力要比全国水平高.结论:(1)和全国水平相比男性身高略矮,但是身体壮实;女性身高和全国相当,但略显瘦.(2)身体机能指标在40-49岁开始随年龄下降明显,表明男女在此年龄段体质水平有较大下降,是人体大幅度衰退的零界点.(3)成都市城市居民的身体素质在反映绝对力量的指标上明显偏低,而柔韧性和平衡能力要比全国水平高.(4)成都市城市居民的体质特征,这可能与成都盆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方式(饮食、休闲)、遗传基因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南京市儿童青少年自身肥胖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以了解其认知准确性及对行为的影响。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2067人,男生1007人,女生1060人,年龄从6-18岁。分别对其身高、体重进行测量,发放问卷调查其对自身体重的认知情况及日常身体活动状况。结果:对身高体重的调查表明,营养不良的为5.4%,较低体重39.7%,正常体重40.1%,超重5.5%,肥胖9.3%。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对自身体重认知情况的调查表明:认知准确率为41.5%,过低评价自身体重占17.4%,过高评价自身体重占41.1%。其中13-15岁的男生和16-18岁的女生更倾向于高估自身体重。低于正常体重的更倾向于高估自身体重,正常体重的对自身体重的评估相对准确,高于正常体重的更倾向于低估自身体重。对不同认知状况的运动习惯的调查表明,16-18岁的男生有更多的日常活动。结论:南京市儿童青少年体重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整体对于自身体重的认知准确率较低1,6-18岁的女生更倾向于误以为自身出现肥胖情况,但是并未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增加活动来改善体重状况。目前体育课对于学生体重的改善和对提高自身体重的认识准确率作用不大。建议在体育课中加强对自身合理体重的健康教育,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和传媒等也应为儿童青少年更多提供准确的健康体重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