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犯罪客体不论是法益或是社会关系,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其对社会危害性抽象的表现应当纳入犯罪概念之中而非犯罪构成。犯罪客体必要说从规范评价、价值评价以及直接决定此罪与彼罪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但其理由都是值得商榷的。"犯罪行为二元论"作为一种剔除了犯罪客体的犯罪构成理论,与传统四要件理论相比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刑法学视角下的网络赌球是侵害社会秩序法益的跨地域、规模化并以网络为工具的团伙式新型赌博行为。法律实务中司法解释类型化缺失和共犯、罪数认定模糊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赌球犯罪行为的刑法适用。在行为刑法的立场下,运用类型化思维将网络赌球分为参与型和组织型两类,应以法益侵害和犯罪行为的三性原理规范赌博罪和开设赌场罪的法律适用问题,主张以行为共同说解决网络赌球共犯问题,按数罪并罚或择一重处对网络赌球罪数问题予以处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性侵运动员的犯罪行为频发,成为国际社会聚焦的热点。以此审视我国运动员性法益的保护,虽有强奸罪、强制猥亵罪的刑事立法,却缺乏对该犯罪行为特殊性的深入思考,既不能在惩治犯罪人方面达到理想效果,亦不能在预防犯罪方面发挥良好功能。同时,司法中的“以纪代法”、针对性缺乏、未回应被害人需求等诸多问题,亦使该犯罪行为的刑事规制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该犯罪立法上应有针对性采用附属刑法进行修正,完善犯罪的特别预防与一般预防制度;司法上,积极回应被害人的诉求,努力克服刑事规制过程中的各种困境,让运动员的性法益得到全面而充分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网络的普及也使网络犯罪滋生。网络谣言扩散,网络恐怖信息传播,网络非法集资,网络贩卖枪支、毒品等等,这些犯罪侵害了人民的法益,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危害。本文从一件典型案例入手,探讨分析网络犯罪的构成、犯罪行为危害、因果关系,为司法实务部门办理网络犯罪案件提供相关参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倒卖车票罪的法益分析对有偿代购行为进行解读,指出小额有价代购行为因其行为不会侵害法益,不宜做犯罪处理,而网络软件抢票本质上剥夺了旅客抢票的自由权,应以倒卖车票罪论处。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仇恨犯罪概念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仇恨犯罪的特点,它不再局限于歧视、偏见动机下的犯罪行为,而是包含了任何仇恨动机驱使下实施的犯罪。这也是由我国仇恨犯罪中偏见、歧视类不常见而复仇类居多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仇恨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且仇恨心理一旦产生就很难以刑事司法政策进行化解,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各种社会控制手段来治理仇恨犯罪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刑法修正案(八)》将"恶意欠薪罪"吸纳。反观该次刑法修正案审议的全过程,"恶意欠薪"这一行为是否应犯罪化一直颇有争议,虽然现在已然尘埃落定,但其中的争议点仍旧值得我们去思考:一种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否必须入刑?如何判断罪与非罪的分界点?通过对刑法谦抑的研究,笔者认为,社会危害性并非是犯罪化的充要条件,刑法谦抑性是把握罪与非罪的"度",因而"恶意欠薪"犯罪化应有条件。本文中,笔者从罪之谦抑和刑之谦抑的角度,结合自己理解的谦抑理念,对"恶意欠薪"犯罪化的条件做出了简要分析,并简单评价了《修正案(八)》的合理与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8.
犯罪实行行为着手的确认 ,关系到犯罪预备与未遂的划分 ,理论界存在有较大争议 ,先后形成了客观说、主观说和折中说 ,折中说符合主客观归罪原则 ,具有合理性。在司法实务中 ,应结合对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界别、罪状描述和行为对法益的侵害 ,具体确定实行行为的着手。对间接正犯、不作为犯罪、原因上的自由行为等特殊案件的着手认定 ,也应当坚持上述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体育犯罪概念及其类型的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中各类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犯罪行为层出不穷,对体育犯罪的概念与类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也常常发生概念上的定性错误或陷入类型上的归纳误区.拟从刑法犯罪概念及实质解释的角度出发,充分结合竞技体育与犯罪两方面的特点,对体育犯罪的概念与类型予以重新界定,以期解决体育犯罪相关研究中理论基础层面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操纵体育比赛是一种严重的违背体育精神和侵害体育法益的犯罪行为,由于其侵害法益的独特性和严重性,不能为刑法已有规制手段所保护,亟需通过立法方式单独创设的行为类型予以刑法规制.从刑法规范视野出发,选择操纵体育比赛罪比诈骗罪、赌博罪对体育法益的保护更为合理;本罪可归类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在罪状的表达上,应选择叙明罪状方式;在刑罚设定上,应参照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同时增设资格刑的设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中新设立的罪名,即把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地位或者其他影响,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严重行为定为犯罪。本罪的设立体现了刑法的与时俱进,弥补了现有受贿犯罪立法的缺陷,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刑事法网,同时也有利于与国际刑法接轨,但在本罪的认定过程中仍应严格把握两个问题,即本罪与受贿罪的界限问题,关于共犯的问题,以期对本罪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准确的定性。  相似文献   

12.
各国关于刑事法律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的立法对无被害人犯罪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留.这部分被保留的无被害人犯罪在道德伦理上具有损害性, 在刑事政策上具有可被规制的必要, 在刑法学上具有侵害法益应被归为犯罪的特质.因此,部分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基因具有其独立的品格,不应当被忽视,更不能为了迎合刑事犯罪的"轻刑化"、"无罪化"的改革趋势而不假思索地放弃对部分无被害人犯罪的审视.  相似文献   

13.
"隐性营销"本身并非法律正式规定和认可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泛性伸缩尺度的概念。隐性营销中侵犯重大体育赛事标志权的行为须具备关联性和寻求商业利益两个属性。隐性营销中侵犯重大体育赛事标志权具有侵权手段的多样化和隐蔽性、侵权空间的特定性以及侵权客体的复杂性等的法律特征。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极大地促进了体育赛事标志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跟进了重大特定体育赛事标志保护的法律条款。完善对隐性营销中侵犯重大体育赛事标志权的法律规制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法律制度如何设计才能将违法犯罪活动降到社会容忍度以内,已成为当前社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惩罚违法犯罪行为的最优机制就是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运用效用最大化假定、理性人、博弈理论和价格理论等经济学的概念、判断和分析方法对刑罚效率的判断标准、犯罪的最优威慑及刑罚的最优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之一 ,在刑法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1979年颁布的第一部刑法确立这一制度到 1997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 ,正当防卫制度日趋走向完善。就我国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的修改而言 ,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 :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条件作了较为合理的修改 ,充分表明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主观上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 ;防卫过当界定显性化 ,标准客观化 ;对无限防卫权的有限制采纳体现了我国刑法的时代精神 ,表明了无限防卫权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见危不救”事件的频发,人们开始争论“见危不救”者是否有救助的义务,如果有是否应当让“见危不救”在刑法上入罪。从法理上看,“见危不救”行为符合罗尔斯关于“公平正义论”的观点,具备在刑法上入罪的法理基础,应该在我国建立“见危不救罪”。在同时符合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等犯罪构成四要件时,应当认定为“见危不救罪”,“见危不救”者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相似文献   

17.
犯罪构成理论作为刑法理论研究的核心,在整个刑法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现存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这种状况需要加以改变,以建立更为完善的犯罪构成理论.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公司章程性质的学说有多种:契约说、自治法说、折衷说、宪章说、自治规章说。笔者在批判和借鉴上述几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折衷说的观点,即以公司章程调整的法律关系来对公司章程的属性进行分类。公司章程调整的法律关系中股东与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用契约说来调整;公司章程中关于公司治理机制、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公司章程细则)部分用自治法说来调整。笔者认为这一分类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