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取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对目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内容较为单一,理论相对匮乏;教学硬件设施不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民族体育内容趋少等四方面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对策:1)加强高校民族体育师资方面人力资源的储备;2)提升民族体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贡献率;3)改善高校民族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条件;4)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2.
通过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提出应重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作用。通过教学实验,使学生愿意接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并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人民进行身心调节与体魄锻炼的方法汇总。在福建省普通高校中添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对于丰富体育训练内容、传播传统文化非常有利。文章说明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功能,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局限与原因,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福建高校提出了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4.
民族体育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体育方式,其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总称,从广泛意义上讲,和中华民族有关的体育项目皆属于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作为中华人民的生活方式其与民族之间联系着不可分割的情感,其体育方式着重体现着民族之间的友谊、风俗,使各个民族之间构建者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东北朝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与地域体育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介绍了东北朝鲜族在中国的形成及其传统体育项目的具体内容,对东北朝鲜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与地域体育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与地域体育文化的融合捉进了体育的发展。其中,与东北其他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体育项目资源的开发;与体育旅游业的融合打造了独具魅力的体育旅游特色;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融合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研究概述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内涵及其特性,说明了现代民族传统体育演进在于民族体育文化的提升;民族体育文化的重塑;民族体育文化多功能的凸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化.据此,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程中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遭遇的瓶颈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对现阶段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现状与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目前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遭遇的瓶颈主要是校开设民族体育传统项目贫乏,学生对民族传统课程内容的评价普遍较低。主要原因如下:(1)大学生对是否学习传统体育项目缺乏主动权,教师决定学习内容;(2)传统体育活动方式与大学生体育需求存在错位现象;(3)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缺失;(4)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宰。为此,提出以下应对策略:(1)重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体系;(2)构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师资培训体系;(3)构建发展大学生自主性"学练"体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达斡尔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内涵及其特性,说明了现代达斡尔族民族传统体育演进在于民族体育文化的提升,民族体育文化的重塑,民族体育文化多功能的凸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化。据此,探讨达斡尔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程中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体系主要以竞技体育为主,培养学生竞技体育能力,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理念、新方法、新方向的不断提出,使得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无法满足高校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亟须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元素,注重民族文化渗透,以终身体育、健康体育为导向,以此形成符合我国高校发展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民族体育元素的特征,探析引入民族体育元素的基本原则,提出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民族风格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已消失或濒临消失的民族体育的挖掘、整理与保护,也已引起专业人士的重视.利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从浙江景宁畲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背景、历史原因等方面,研究体育与文化融合状况,探讨其形成原因、发展趋势,从而理清畲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为传承和发展畲族的传统体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对批判性思维与创新人才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缺失的原因与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可行路径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研究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核心要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我国高校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体育院校作为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为积极响应十八大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战略要求,进一步推进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应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教育全面融入到我国体育院校的育人观念、育人体系和育人实践中,努力创建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文化,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在深化体育院校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应有作用。借助于批判性思维求真、公正、反思、开放的思维范式,更好地培养体育技能和思维素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体育人才,推动我国尽快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校体育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意义、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和分析,指出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若干原则和方法,并从观念、教材、师资、教法、场地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为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在公安武警院校,全面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可以大力发展和弘扬武术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磨练大学生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体育精神、人文精神、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冰雪体育运动发展迅速,冰雪体育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备受关注。三阶段六方向雪花式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当代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为背景,以2018版《高等学校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坐标,根据G-S理念设计形成。该模式将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三阶段分为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和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北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冬季-夏季运动项目双(项)专项课或三(项)专修课(夏季专项、冰上项目专项、学生项目专项)课程设置方向及冰雪体育通才与冰雪体育专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16.
谈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做好民族文化整理工作,是党的十七大精神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是决定学校体育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我国学校体育独具魅力的重要形式。提倡民俗体育走进学校,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促使两者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发展,为促进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和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的形成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运用德尔菲与同行评议法等,借鉴指标评判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结合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现状,整合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核心竞争力的评判因素,建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核心竞争力指标评判体系。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提供较为科学的评判工具,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相关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推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的发展、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风险管理已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普通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天津市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进行调研,并针对调研结果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应从把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增加体育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在职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技术和理论培训,提高其学历层次,全面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师资水平;创编适用于普通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突出民族性、知识性;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让课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河北省传统体育在高校的传承现状展开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高校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传承情况并不均衡,很多高校的体育内容不包含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在河北省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较小,项目也较单一,大学生参与度不高。对此提出相应发展策略:加强理论研究,大力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加强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教学制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