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高校体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应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对体育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使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生活化,满足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需要,传授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体育有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发挥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和体育俱乐部也是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有效手段。提高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使之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服务。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成都农民工为样本,考察了农民工的体育参与意识/体育参与行为及其与城市融合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成都农民工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参与行为较低,城市融合度较高;体育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与其城市融合度之间在统计学上不存在相关关系,参与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城市融合度的假设没有得到证明。本次研究也发现对体育的积极评价与城市融合度呈现相关关系。分析认为,在理论上体育运动具有社会参与性、互动性、学习性和组织性等特征,但是在现实中,将运动仅仅视为身体锻炼的体育观念制约了农民工体育参与行为,因此,体育运动对于农民工在城市融合中的作用上还缺乏心理和现实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明中的体育理念及其在当代实践中的两难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西方文明史看,其体育理念达到并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始自"文艺复兴"时期.顾拜旦的现代奥林匹克意识是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成果,是现代西方体育理念的集中反映和逻辑升华.西方文明中的体育理念,肯定了体育是以人为核心的运动;它奉人道主义为最高原则,把维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主张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开展体育运动,塑造个体健康完美的人格,形成公共意识,促进整个社会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以符号互动理论奠基人米德关于自我的阐述及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体育行为中的角色模仿为切入点,探讨体育运动中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认为,通过模仿动作以及角色,个人才能够获得运动技能,促进体育行为发生。同时角色也会对体育运动产生消极影响,体育行为主体会尝试突破和脱离角色。随着体育比赛经验的增加,动作技能会明显的“去角色化”,这是自我意识中主我与客我意识的运动造成的。主我意识具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有隐蔽性和主导性的特点,客我意识具有稳定性、循规蹈矩的特点。运动技能初学者客我意识发挥主要作用,促进了运动技能的固定;而在体育竞赛中,主我意识逐渐发展与成熟,主我意识与客我意识互相融合,标志着体育意识归于理性。体育运动本质是人们在意识层面的符号互动,进而促进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学前教育要注意培养幼儿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幼儿教育阶段培养幼儿的体育运动能力至关重要。幼儿活泼好动,要培养他们的体育运动意识,关键要靠引导,这就对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要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通过体育游戏、体育基本操、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等形式培养幼儿的体育运动意识,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从不同社会视角来看,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经济学意义:阳光体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提升个体的人力资本存量;可以提高政府体育财政的支出效用。然而现实中,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却不尽如人意,在从多维视角审视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上,从应试教育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博弈、学校对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畏惧、政府对阳光体育财政投入不足等角度,揭示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现阶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选择,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美国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研究.美国学校体育在其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体教结合是美国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严格的学籍管理规定,保证了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与运动成绩的全面发展.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兴趣,学校对学生运动员良好的教育与训练管理,促进了美国竞技运动水平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强大的社会运动俱乐部为美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校运动队与社会运动俱乐部互为补充,保证了体育后备人才的大规模培养.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体育影响到了整个人类的文化生活。体育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也日益提高,由于体育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体育运动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文化现象,已成了人类健身和交流的必要手段;作为和平的象征,它为和平时期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最理想、最直现的竞争舞台。体育运动必将进一步国际化,体育运动的内容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9.
体育社会化不应属于人的社会化的范畴,而是整个社会生活社会化的一部分。体育社会化是体育自身各个部分之间以及体育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整体化、整合化的发展过程和态势。体育社会比的内容包括:体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过程,一项独立的产业;体育日益融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活中,体育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体育运动结构的复杂化和整体化。体育社会化是现代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因而是一项有科学依据的正确方针,应当在整个体育工作中坚定不移地执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学体育运动:战略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体育运动长期处于边缘状态,一直期盼着被学校和主流社会的更大认同。这样的认同发生在21世纪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前后。进入21世纪,国际化视野中的大学体育运动越来越注重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伴随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以人为本,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人们对大学体育运动的认识和大学体育运动的实践在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大学体育运动仅仅是"体育教育"的传统狭义体育观逐步让位于大学体育运动是影响到大学生思维、行为、生活方式的"素质教育"的广义体育观。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现代社会效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探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现代社会效用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与理解它的价值,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且由此探求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增添生活情趣,以及形成大众文化意识等,有着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效用。人们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实践中可以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法,介绍了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内涵、外延,揭示了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现实意义:1)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2)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意识,促进身心统一;3)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以隐性课程的课程和文化要素为切入点,探讨了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价值:1)隐性课程价值:校园体育文化节优化了体育项目设置,实现了隐蔽课程易接受性特点;淡化了体育技术教学,注重隐性课程效果产生的长期性;突出娱乐趣味等非理性思维,强化接受过程的愉悦性。2)隐性文化价值: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一些隐性文化的元素,具有显性文化元素不可替代作用;校园体育文化节的互动模式丰富了文化的传递形式;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一种文化现象,传承校域体育文化,弘扬校域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化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围绕体育文化的本质结合校园体育文化r影响力对成都市不同高校大学生运动参与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运动参与行为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呈正相关。由此可见,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余暇体育对于弥补体育课教学不足,传承体育文化,掌握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并分析了体育心理情感、体育环境、个人体质、体育技能四个影响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因子。为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结合及两者的最大化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化现代变迁的分析,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化的现代变迁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意识重构的相互影响,认为当民族传统体育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体育化价值意识之中,将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探析了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程结构,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快民族体育文化的社会化及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农村体育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科学内涵入手,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部六省24个县(市)的30名专家、学者、干部和48个乡镇288个自然村的农民进行了有关农民的体育意识、健身内容与形式、组织管理、经费投入、经济条件等进行调查,从教育学、社会学、体育学等多个角度对制约华中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根据“中部崛起”的现实背景,提出了中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江南style”能否代替广播体操的现象引发的关于学校体育相关问题的博弈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江南style”与广播体操的博弈是时代体育文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批判式的冲击。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思想文化层面上主要表现出8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我国学校体育未来的发展除了加强各级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的重视,提高学校体育的课程地位等因素外,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目标;在学校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博弈、适应文化的博弈、适应学生的博弈,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迎合文化的发展需求、迎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需求,要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不断自我博弈、不断完善提高,始终保持学校体育内容与形式的先进性、文化性、时代性,才能使学校体育的发展蓬勃繁荣。  相似文献   

19.
以民俗学的视角审视"全民健身体系"发展的"中国特色"问题,进而对"全民健身体系"的民俗性特征及与民俗文化的高度契合性进行了论证。论证过程中以"转换性创造"为理论背景,民俗文献典籍为主要方法,并采用训诂学、田野经验的具体手段来转化原始材料进行论据支撑。研究得出,"全民健身体系"的特色之处应在于向民俗性的方向进行转换性创造,其"转换性创造"的具体表现在于岁时观念的时间意识,文化信仰的适度融合,方法内容的中西交融以及宣传的民俗管理理念5个向度。"全民健身"的观念本来自西方,我们的工作方向及方法自然会以"他者先进"为首选,但,如果我们在面对外部强势文化的同时还能够依然富有"文化自信",坚持一些自己的传统,那么这一文化变迁很有可能会是文化的融合,"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伟大命题也许在全民健身体系的"特色"建构中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为研究对象,当前武术文化发展面临文化流失,技术传授与文化学习脱节等问题.针对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武术文化由"认同"向武术文化"自觉"转变的发展思路和策略.研究结果发现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认同主要有:1."礼"的教化立场是武术文化的本体价值;2."身韵"-形神兼备人文情怀塑造;3."德艺双馨"-弘扬民族精神.技能教学和文化传授相结合是武术文化认同向自觉转变的起点,重点是增强武术文化凝聚力.在文化视域下,探讨武术文化认同和自觉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梳理出武术文化的内核,为武术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与方案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