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高原训练期间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机能状态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以10名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亚高原训练期第1至4周的赛前训练阶段,第5至6周的赛中阶段和第7至8周的赛后调整阶段的每周休息日,使用美国Omega wave竞技状态综合诊断系统进行仰卧位状态身体机能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自主神经指标(Avag、Asym、TI、LF/HF)、心电变异及脑直流电位指标(ASI、ANSI、RP)和心脏系统状态指标(SI、FI、ARI)。结果:亚高原环境训练期间Avag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Asym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赛中与赛前阶段相比Avag、Asym和TI分别下降0.03%、0.09%和0.23%,LF/HF升高0.53%;赛后调整阶段相较于赛中Avag明显下降0.34%(p<0.05),Asym、TI分别升高0.15%、0.03%;LF/HF升高1.07%,显著高于赛前训练阶段(p<0.05)。ASI出现下降趋势,ANSI、RP指标呈现上升趋势;与赛前训练阶段相比,赛中阶段ASI下降0.03%,ANSI、RP分别上升0.02%和2.10%(p<0.01);赛后调整阶段相较于赛前ASI下降0.05%(p<0.05),ANSI、RP分别上升0.02%、2.33%(p<0.01)。SI、FI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ARI在赛后调整阶段有所下降;与赛前训练阶段相比,赛中阶段SI和FI分别上升0.02%和0.15%;赛后调整阶段SI、ARI分别降低0.20%、0.09%,FI指标与赛中阶段相比下降0.21%(p<0.05)。结论:1)8周亚高原训练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自主神经变化特点主要受到低氧环境和训练负荷刺激,低氧环境刺激更倾向于影响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而中后期主要受训练比赛安排的影响;2)8周亚高原训练对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对增强运动员抗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所帮助。3)8周亚高原训练结合高强度比赛造成运动员赛后调整阶段的迷走神经功能紊乱、有氧能力指数下降、疲劳恢复效率降低。应科学调整亚高原训练的时间和负荷强度,上高原前应强化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注重监控心脏系统状态和保护残肢末端微循环,保证残疾人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适应与疲劳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并比较"高原-亚高原-平原"和"高原-平原"两种过渡训练模式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藏族运动员有氧能力和心肺功能影响.方法:将甘孜藏族自治州重点业余体校20名藏族男子中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名和对照组10名),实验组进行"高原1周-亚高原2周-平原1周"过渡训练,对照组进行"高原3周-平原1周"传统的过渡训练.训练结束后,分别在高原(四川康定)、亚高原(四川泸定)、平原(四川成都)进行12min跑测试,测定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VO2 max)、运动后心率、运动后血氧饱和度、运动后血乳酸和运动后尿蛋白等,并在安静状态下测定运动员血清CK-MB、EPO、HIF-α和血睾酮等生理指标.结果:(1)两组世居高原藏族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后12min跑的测试成绩、最大摄氧量、运动后心率、运动后血氧饱和度、运动后血乳酸、运动后尿蛋白、血清CK-MB、EPO、HIF-α和血睾酮从高原到平原均呈上升趋势,各项指标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运动员进行"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后,12min跑的测试成绩、最大摄氧量、运动后心率明显升高(P<0.05),同时安静状态下的血清CK-MB、HIF-α和血睾酮增加更明显,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这一训练模式较传统的高原训练模式对于提高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适应能力有着较好促进作用,有利于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更快更好的适应从高原到平原的海拔落差,有助于运动员训练时运动强度的提升和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赛前高原训练对优秀男子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男子优秀游泳运动员高原相关身体机能指标和有氧能力的测试,探讨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运动量、运动强度与人体机能指标之间的规律。结果显示:此次赛前高原训练队员第一周的心率水平与高原前比较显著性升高(P0.05);四周高原训练对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血尿素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第一周和第二周的磷酸肌酸激酶值显著高于高原前的水平(P0.05);血睾酮水平上高原后逐渐升高,第三周与高原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原训练后的最大通气量、最大氧脉搏和高原训练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果表明:科学的赛前高原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及身体机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原训练对轮椅竞速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8名国家队轮椅竞速运动员进行6周高原训练,采用红细胞系指标测试、最大摄氧量、血乳酸测试等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有氧能力测试。结果:6周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显著提高;运动员EPO水平上高原初期升高,6周后EPO水平又下降,高原训练结束1周后EPO大幅度提高。结论:高度高原训练显著提高竞速轮椅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值,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5.
摘要:传统的高原训练通常在一地进行,本研究尝试采用先在多巴进行2周训练,后到昆明进行2周训练的方式,以了解这种高原训练的训练特征和机能变化。本文采用实验法,对北京体育大学校游泳队7名健将级男子运动员进行跟踪观察并测试生理生化指标,训练时间为第十二届全运会前10周。训练后运动员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游泳比赛。结论如下:1)本次高原训练的训练学特征为:第一和第二阶段以有氧训练为主,负荷量较大;第三阶段重点在高强度无氧训练,负荷量减少;第四阶段以调整和恢复为主。 2)本次高原训练对于运动员的基础心率并无显著性影响,体重在上高原3周后显著性下降,下高原后1周即恢复至平原水平。3)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和血睾酮显著上升,说明高原环境和训练安排对运动员机体产生了适应性变化。4)在3个月时间内,7名高水平运动员全部提高运动成绩,说明这种全新的高原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成绩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氧训练模式对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实验为期4周,采用低住高练,常氧训练为主,低氧运动为辅的训练方式,每周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低氧训练期间两组运动员的WBC均先降低后升高。RBC、Hb、Hct均明显升高,且女性增高幅度大于男性;训练结束后一周,男性较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而女性则明显高于训练前。男性运动员在整个低氧训练期和结束训练后CK和T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BUN仅在低氧训练第4周和训练结束后一周显著性增加。女性运动员CK值从低氧训练第3周开始显著性降低;BUN则在整个低氧训练期和结束训练后一周显著性增加;T值仅在训练结束后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从训练学角度入手,对中、日、美三国游泳高原训练的目的、模式、周期与强度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后发现:中国高原游泳训练为能力主导型,训练周期为3~4周,量与强度略低于平地;日本高原训练为状态主导型,训练周期由3周逐渐变为4周,量与平地基本相同,并保持高强度;美国日常与赛前训练都会选用高原训练模式,把高原自然低氧环境与人工低氧训练结合使用,训练周期为4周,量与平地相同,强度接近平地.  相似文献   

8.
应用生化指标研究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训练后机体对训练负荷的适应规律,并对运动员机能状态和训练效果进行评定,为运动训练的测试评定提供参考意见.以国家散打队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备战多哈亚运会的赛前训练阶段,应用生化指标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进行监控.结果:男运动员的RBC值在赛前7周、6周、5周、3周、2周显著低于赛后2周的结果(P<0.05).Hb在赛前有一定波动,但与赛后2周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男运动员WBC值在各阶段都处于正常值范围.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在比赛前与赛后2周结果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变化.T值在赛前4 d明显低于赛后2周结果(P<0.05),BUN值在赛前与赛后2周结果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CK值在赛前4周明显高于赛后2周的结果(P<0.05).结论:1)国家散打队男运动员在亚运会赛前训练安排比较合理,使运动员保持了较好的竞技状态,赛前各项生化、免疫指标也处于良好的水平,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运动员睾酮值与其机能状态并是不完全同步的,必须综合Hb、RBC、BUN以及免疫学等指标,结合训练实际情况,对运动员个体进行纵向比较,才能较全面了解运动员机能状况.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夏训对少年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对少年自行车运动员进行为期6周的夏季集训,在夏训前后各安排一次完全相同的训练课,在训练课前后记录不同时刻的心率、训练结束即刻RPE值,并测试训练前后的免疫球蛋白及CK、LDH、BUN等生化指标。最后得出:与夏训前相比,夏训后不同训练时刻心率降低;训练结束即刻RPE明显低于夏训前(P〈0.01);IgG含量增加明显(P〈0.01);一次训练课使血BUN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酶含量有所降低。提示,经过夏季6周的集训,运动员机能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期间实验对象训练状态和神经递质的变化,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为科学训练监控提供方法和理论.方法:15名广州体育学院健康男生为实验对象,以 60%VO2max、70%VO2max、80%VO2max、90%VO2max共四个强度进行递增负荷跑步运动,5d/w,1h/d,持续4w,分别在实验前、每周末晨对实验对象进行训练状态问卷调查,采集空腹静脉血测试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结果:1)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情绪应激呈上升趋势,在第4周虽略有下降,但第2、3、4周仍显示显著性差异(P<0.05);感觉良好在第1周末上升,自我感觉表现良好,第2周后呈递减趋势,第4周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疲劳状态呈上升趋势,第4周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自我效能变化不大,前两周略上升,后两周略下降;自我调节能力除第一周较好外,其他三周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体能恢复能力在第1、2、3周虽有提高,但呈递减趋势,第4周下降到低于运动前水平;心理耗竭在第1周略有下降,第2、3、4周呈上升趋势,第2周与第1周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理疲劳越发明显,第4周显著提高(P<0.05).2)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前两周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呈下降趋势,后两周呈上升趋势,并在第4周运动后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显示显著性上升(P<0.05),但各强度之间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疲劳状态、自我调节、体能恢复均与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存在负相关(r=-0.30、r=-0.30、r=-0.29,P<0.05),自我效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存在负相关(r=-0.39,P<0.01).结论:疲劳、自我调节、体能恢复、自我效能与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存在负相关,提示可借助量表相关因素监控运动员大负荷运动期间的训练状态.  相似文献   

11.
低海拔及中度高原训练对男子柔道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讨低、中度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本系统观察15名广东省男子柔道运动员在中度高原(1891m)和低海拔(1000m)进行2—3周训练前后Hb、CK、BUN、血清睾酮(T)、皮质醇(C)和T/C比值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高原训练中,Hb先降低后显升高,CK活性则是显升高,然后逐渐恢复,BUN开始变化不明显,随后显下降,回到平原后再升高至恢复;血清T、T/C比值显升高,而C显下降,保持高睾酮低皮质醉水平;(2)低海拔训练对运动员的血液生化指标、激素及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如中度高原训练效果明显;(3)中度高原—平原—低海拔交叉训练能使运动员适应过程加快,提高机能水平。  相似文献   

12.
国家皮划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机能监测和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索皮划艇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对国家皮划艇集训队1999年的两次高原训练,进行了全程跟踪监测,以期对皮划艇运动员的高原训练进行评价。监测结果表明:(1)皮划艇运动员上高原后7至10d可完全适应高原环境训练,高原训练要考虑适应的时间和转换运动训练负荷强度的时机。(2)高原训练的负荷应安排在高原训练期间出现两次血红蛋白的高峰。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对于监控和保证高原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是一个有益的指标。下山后14d和40d血红蛋白有两个明显的高峰,揭示可能有两次运动能力的高潮点。(3)高原训练后完成500m和1000m血乳酸的浓度显性增加,揭示运动员耐酸能力提高,500m和1000m成绩有显性提高。  相似文献   

13.
建立用低压氧舱模拟高原4 000 m 低氧环境的动物训练模型,观察3周低氧训练和低氧生活及返回平原复氧训练2周对大鼠腓肠肌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训练能提高大鼠骨骼肌LDH 和MDH 活性,但返回平原后LDH活性显著性下降,MDH活性则有再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定国家队女子皮艇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有效性。方法:以6名国家女子皮艇队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对赛前6周训练的训练负荷进行归类统计,同时测定赛前训练期间的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和睾酮。结果:赛前训练中,训练强度保持在100%情况下,初期训练量基本保持在80%,最后2周递减至60%;血红蛋白在亚运会前2周为142g/ l;肌酸激酶先升高后减低,赛前2周最高,测定值为214.50IU/ l,亚运会前2周为204.17 IU/ l;血尿素先升高后减低,之后保持平稳,亚运会前2周为4.78mmol/ l;睾酮在赛前训练期间呈递减趋势,在亚运会前2周为47.87 ng/ dl 。结论:备战亚运会赛前训练中随训练负荷的变化,运动员机能指标呈现出相应变化,且身体机能在亚运会前达到良好状态,提示赛前训练负荷安排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5.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赛前自组织状态影响的神经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名健将以上运动员(全国冠军以上4名)采用时序实验观察方法,分别采集运动员上高原前、高原训练中、下高原后、下高原后12 d(赛前10 d)的训练成绩,生理生化、免疫指标,脑对运动训练负荷的自主适应调整指标等.实验表明:1)高原训练不能代替专门的赛前训练安排,高原训练效应的保持,依赖于赛前训练与高原训练强度控制安排的连续性.2) 脑功能指标如信息熵离散,信息熵集中的主震荡水平离散或右移,均提示运动员竞技能力下降.而一般生理生化指标如血色素、血清尿素氮等只能反映运动员的一般功能状态,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高原训练对男子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炜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656-1657
通过对陕西省男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运动能力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测试,旨在观察高原训练是否有利于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并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高原训练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同时为下一次高原训练累积经验.结果显示:1)高原训练提高了运动员模拟2 000 m测功仪成绩和3 000 m成绩,高原前后成绩分别提高6.6 s和9.5 s.2)高原训练后心率值有所下降,下降5%.3)高原训练后血乳酸下降,下降11%.4)高原训练后血红蛋白水平有所升高,升高3%.5)高原训练后血尿素值有所下降,下降12%.综合所有指标,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高原训练后运动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原运动能力提高和其余生化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高原因其特殊环境,世居平原运动员初上高原训练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借助代谢组学技术,从急性应激和慢性适应2个纬度,比较分析高原训练初期运动员代谢功能所发生的改变。方法:以16名优秀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高原训练前、年度高原冬训的第4天、第14天调整休息后次日晨取肘静脉血5 mL,分离血浆,借助LC-MS平台测量分析各血浆代谢物,以PCA、OPLS-DA比较各时间点代谢谱的变化。高原训练初期的主要训练内容为低强度有氧训练。结果:1)与高原训练前比较,高原第4天和高原第14天发生显著改变的血浆代谢物各有近80种:a)与高原训练前比较,高原训练第4天血浆苯甲酰胺、吲哚-3-乙醛分别升高约35倍、17倍,血浆苯乙胺、苯酚、吲哚等分别升高约4-8倍;b)高原训练第14天与高原训练前相比,血浆苯甲酰胺、吲哚-3-乙醛、苯乙胺、吲哚等显著升高约2-6倍;血浆胆固醇羟化硫酸酯、色氨酸、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氧丙酸等下降约2-8倍。2)与高原训练前比较,高原训练第4天苯丙氨酸、色氨酸代谢显著加强,同时,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氨酰-tRNA生物合成显著增加,但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显著下调;高原第14天,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显著加强,同时,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氨酰-tRNA生物合成仍显著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显著下调;高原第14天与高原第4天比较,氨酰-tRNA、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显著上调,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显著下调,精氨酸、脯氨酸代谢加强。结论:优秀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急性应答期,参与中枢神经系统能量代谢调控的苯甲酰胺、吲哚-3-乙醛升高达数十倍,之后升高幅度下降,可能是高原训练初期代谢适应的敏感标志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应激与适应可能在运动员高原训练初期代谢应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原训练初期芳香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代谢较为活跃,不饱和脂肪酸代谢抑制,其确切调节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全运会赛前9周,对优秀游泳运动员为期6周的大强度训练并实施赛前训练监控,探索科学有效的赛前大强度训练模式,为游泳运动员赛前大强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9名优秀游泳运动员实施为期6周的以无氧能力训练为主的赛前大强度训练方案。在训练前后进行一次极限负荷运动(300米全力游)的气体代谢能力测试和血乳酸均匀度的无氧阈测试,并在训练前、训练中(训练2周后)、训练后(训练6周后),测定基础状态下的血红蛋白(Нb)、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睾酮(T)和皮质醇(C)。结果:(1)与训练前相比,摄氧量(P<0.001)、摄氧量相对值(P<0.001)、呼吸频率(P<0.05)等指标显著下降;呼吸商(P<0.05)、潮气量(P<0.05)、成绩(P<0.05)和即刻血乳酸(P<0.001)显著升高;(2)6周大强度训练后,无氧阈速度、出现无氧阈拐点时的血乳酸和心率没有显著变化。(3)基础状态下,BU指标在大强度训练2周后,明显升高(P<0.05),C指标在训练中期明显下降(P<0.001),训练后期又呈现明显的升高(P<0.05),其它血液指标变化不大。结论:(1)以无氧能力训练为主的的赛前大强度训练计划达到提高运动员无氧能力的目的,同时有氧能力得到保持;(2)血液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符合大强度训练的机能变化特点,赛前大强度训练没有导致运动员机能下降。(3)极限负荷运动(300米全力游)的气体代谢能力测试,为游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效果的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女子赛艇双桨队年度训练周期板块化训练创新设计与实施效果进行探讨,旨在探索赛艇项目年度训练周期模式,为该项目新奥运周期实施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小周期训练理论在竞技体育项目训练中的作用。结论表明:(1)奥运关键年训练计划可分成五个相互统一、内在关联的板块,即有氧准备期、高原训练期、能力巩固期、赛前准备期和赛前训练期。(2)在训练负荷安排上采取的是大运动量、高有氧训练比例的低强度训练模式,各板块训练量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特点,即有氧准备期大运动量、高原训练期减量、能力巩固期加量、赛前准备期和赛前训练期大运动量;在训练方法手段上创新性引入了呼吸肌专门训练,提高了比赛时队员呼吸节奏与动作节奏的匹配效果,有效增强赛艇队员的后程冲刺能力。(3)从训练的实施效果来看,女子双桨队年度训练周期板块化创新设计是合理和成功的,即血红蛋白和血尿素两项身体机能指标阶段性训练效果较好,测功仪最大功成绩呈曲折的上升趋势,世界杯、奥运会奖牌数目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