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通过查阅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文献资料,对我国古代体育——干戚舞在商代的发展与演变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商代干戚舞初为军事武舞,具有巫术性质,后经历了一个损巫益礼过程,发展为音乐、舞蹈、祭祀歌曲三位一体的宗教礼乐,象征文德武治,并被提升到象征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层面;干戚舞的功能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后世以龙求雨的雏形;其内容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商代社会变革及巫术、宗教文化价值观。商代干戚舞对夏、周礼乐文明的发展与演变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干戚舞渊源考(一)——干、戚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干戚舞干、戚演化与象征进行考证。结果认为,干、戚均为礼器化的实用兵器,干即舞用盾,由具有图腾性质的特殊材料装饰;戚即舞用斧、钺,一般为玉质材料。干象征神权,戚象征王权、军权、父权。干戚舞干与戚的结合,象征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在“王权神授”时期显示其王权的权威性与正统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了解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过程中,广泛地开展健身舞蹈运动,对提高国民的身心素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日常性晨晚练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操、拳、功、舞、剑等5大类,健身舞蹈正是众多健身形式中,构成舞这一大类的形式之一,健身舞蹈作为体育中极富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健身爱好者对于健身舞蹈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组织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原因,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成效。为了科学地开展社区健身舞蹈,丰富社会生活、提高国民素质,使更加有效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并结合田野调查,对四川民俗体育活动中的民间传统舞蹈类活动的主要内容、形式及其传承方式和渠道进行了梳理和研究.结论是:四川民俗体育中民间传统舞蹈丰富;四川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四川民间传统舞蹈主要依靠以文字和图像为媒介的静态形式和以言传身教为纽带的动态形式进行传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承与发展四川民俗体育文化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古代巴人体育--巴渝舞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三峡库区古代巴人体育的产生、内容、性质、表现形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古渝巴人'天性劲勇、勤劳、善战、喜舞;巴人体育产生于生产、生活实践与战事之中,具有武舞和祭祀性、集体性舞蹈特征,其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古代巴人征战、凯旋、祭祖等全部过程,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体育风格.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干戚舞产生的时代背景、时间、性质、原因等进行考证。认为:干戚舞是一种反映上古历法制度的傩舞,起源于"万物有灵"的图腾时期,缘于部落争王,是黄帝与蚩尤大战的结果,滥觞于黄河金三角古河东解州一带。  相似文献   

7.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运用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巴人后裔———三峡库区土家人“舍巴日”的含义、内容、性质、表现形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土家人天性劲勇、勤劳、善战、喜舞;“舍巴日”具有祭祀性、集体性舞蹈特征;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其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古代巴人征战、凯旋、祭祖等全部过程,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三峡库区民族体育风格。  相似文献   

8.
“武”与“舞”的结合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为吸取武舞结合已有经验,探究其艺术特征,开拓更大发展空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现场观摩、录像观察等研究方法,在探讨武术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起源及形成过程的基础上,以第二届全国体育院系大学生体育艺术节获奖舞台剧作品《武动巅峰》为例,对武术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解析。研究发现,“武”与“舞”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机融合,展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武术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节目创编、音乐、灯光运用、服装、道具配备等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出现了愈加深入的有机融合。认为在继承武术和舞蹈的传统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形成武术表演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多元舞台表演,是舞台剧重要的发展方向。建议进一步加强武术表演和舞蹈、杂技、艺术体操等相结合的实践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体育和舞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前人研究体育与舞蹈关系中存在着对于体育本质和概念的误读。在对体育概念和本质进行重新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出了体育和舞蹈的关系:首先,二者都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都存在"身体培养"的直接目标和过程;其次,体育注重身体培养的过程,舞蹈则更加注重身体培养所带来的审美效果。舞蹈的过程是属于体育的,但是其效果属于艺术,舞蹈是体育的艺术化表现形式,体育是舞蹈练习的必然过渡阶段。本文旨在以身体培养为线索,并以此来实现体育与舞蹈之间关系和脉络的清晰化、条理化,以期让二者能够更好的相互吸收和借鉴,实现彼此之间更好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干戚舞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献资料、出土实物的研究考证,指出:“干戚之舞”源远流长,“干、戚”均由实用兵器衍化,“戚”除与?干”同有神权象征外,还有王权、军权的象征意义。干戚之舞滥觞于黄帝红山文化时代的黄河中下游河东(今运城)一带。干戚之舞初为傩舞,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图腾舞蹈,祈祷天下太平。原生态干戚舞具有“娱神、娱人”的娱乐特征、功利和实用性突显的巫术特征、“缘物寄情”的原生态准艺术美学特征、代表部落族团意识的集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体育人类学的视角对江永女书文字符号与鸟图腾崇拜艺术,江永女书文字中的歌舞文化及歌舞鸟图腾文化展开了多元的考证与思辨,旨在通过女书文字的历史考证形成对江永女子体育文化的整理。研究认为:女书字符中的"鸟型"造字现象与古越人的鸟图腾崇拜具有精神上的继承与贯通,是古越文化的孑遗和演变;女书文字符号显示了鸟、人、神三位一体的微标性鸟图腾图像;女书具有典型地域性、群体性、标志性的文化基调,诠释了江永妇女生活的群体意识、社会地位和性别意识,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我国妇女的文化自觉和精神慰藉;以体育游戏为题材是江永女书歌舞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女书"歌舞"造字艺术起源于对鸟图腾的崇拜;女书文字在自我建构与被建构博弈冲突过程中实现双向的流动、传承与文化变异,只有克服现代文化的话语霸权和知识暴政,探索历史和现实语境下女书歌舞艺术自身传承的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女书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性关怀,才能形成对江永女书歌舞艺术展开原生态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社火,包括武术,杂技,舞蹈,杂耍等.对陕西民间社火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与活动特征进行考证梳理,从体育文化的角度,诠释了三秦社火中蕴涵的体育文化价值,为体育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史料佐证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武术动作元素来源于生产劳动,军事为武术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而原始巫风和图腾为武术舞化提供了可能。武术技术由一母体分流为军技和民技再到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的重新整合。武术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4.
舞龙舞狮运动的价值及其在高校开展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舞龙舞狮运动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很适合作为体育课教学内容在高校中推广。从舞龙舞狮运动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表演价值、竞赛价值和教育价值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探讨其在高校中开展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崇拜是文化传承基础,体现为传承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体现在物化精神崇拜和民族精神崇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来自崇拜原动力;现代社会要处理好文化崇拜与文化传承关系体现在崇拜与迷信、崇拜与传承之间的关系.通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崇拜传承研究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舞龙运动的社会特性和价值功能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从历史、民族、体育和社会等学科的角度,揭示和探讨舞龙运动特定的历史性、民族宗教性、传统文化性、时代发展性及其自身具有的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健身娱乐、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7.
体育舞蹈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舞蹈是一门新兴的体育科目。将体育舞蹈与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为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人类学、宗教学相关理论对宗教文化中的身体进行发掘和考证。研究认为,宗教文化内含清晰的身体线索:宗教崇拜中的身体偶像经历了从自然灵魂崇拜阶段身体的缺位,向图腾灵物崇拜阶段的身体隐现,再到祖先崇拜阶段的身体显现的演进。宗教仪式曾经对体育活动占据全面的主导地位。体育的世俗化倾向和近代宗教对体育的适应性促进促成了附属于宗教仪式的竞技体育向独立竞技体育的迈进。宗教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现代体育有“类宗教”回归甚至发展成新的崇拜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