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提出并研究了训练理论和训练实践的实质与体系。运动项目规律的实质是其项目本质,即项目特性;训练活动规律的实质是其训练个性。其中运动项目规律及其项目特性内在的规定着训练方向,训练活动规律及其训练个性内在的规定着训练方针。认识运动项目规律方法论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原理指导下的矛盾分析法,其中抓项目本质主要是分析运动项目的竞技能力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矛盾方面;认识训练活动规律及其训练个性主要是分析训练对象的矛盾特殊性,以及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特殊性。运动训练的基本体系包括认识运动项目规律与训练活动规律,把握训练方向与训练方针,即以确立训练核心为方向、优化训练行为,从而确立科学的训练观念,进入训练实践。训练实践的实质是具体训练具体施行。在训练过程中,伴随着运动员的疲劳恢复与多学科的训练监控以实现运动员的应激适应生成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对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特别是基于训练活动规律和运动项目规律的初步认识,提出了"三从一专"训练原则。并重点论述了"三从一专"训练原则的提出背景、基本依据与主要内容,以及"个性化"训练、"专项化"训练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就运动训练基本规律中的运动项目规律、运动训练规律、运动适应规律、运动参赛规律和竞赛制胜规律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界定构建。其中,项目规律是训练方向就像"灯塔",是确立训练核心,解决"练什么"的方向性问题;训练规律是训练方针就像"罗盘",是优化训练行为,解决"怎么练"的针对性问题;运动适应规律主要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身心适应,解决"练多少"的操作性问题;运动参赛规律的实质是研究参赛策略,主要包括参赛准备与比赛安排等问题。竞赛制胜规律既受上述运动训练基本规律制约,又有自身的特殊性规律,其竞赛制胜因素表现为复杂性、主次性和能动性。真正意义上对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认识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摘要:试图从竞技运动表现的整体属性和系统功能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阐释竞技运动专项的核心及其训练理念。研究结论:竞技运动专项的核心应是主导和决定竞技水平的专项核心能力;基于项群理论分析各亚类项群的专项核心能力;以田径项目为例,论述分析专项核心能力的方法,指出短跑是以专项素质、神经反应和动作的经济性为核心,竞走和中长跑是以专项素质、技术经济性和心肺系统能力为核心,跳跃项目以专项素质、技术协调和适时爆发能力为核心,投掷项目以运动链的优化整合与蓄势爆发能力为核心;提出从竞技需要出发,密切结合专项特征,紧抓专项运动链的系统功能区域,优化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训练负荷,将专项素质能力与专项技术、神经系统、心智调控综合发展的训练理念,以期能为竞技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运动训练学理论在运动训练原理、项目训练理论以及专项训练理论3个层次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并逐渐与运动选材学、运动竞赛学以及竞技体育管理学共同构成竞技体育理论体系。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培养、运动训练过程,影响运动训练与比赛的社会学因素等方面的研究都在向纵深发展,并形成了若干新的研究热点。现代科技在运动训练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中日益广范而深刻介入也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及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构成运动训练竞赛活动心理结构的运动智力因素系统对典型运动情境-专项运动技能训练活动的影响,加深人们对我国四个优势竞技项目特征的认识,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智力水平和综合制胜力,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四个优势竞技项目的部分优秀运动员进行了认知调查,并对高分运动智力因素进行了四个项目间的横向比较.结果显示,四个项目的专项运动技能训练活动既对个别运动智力因素有着共同的需求,也对某些运动智力因素存在一定的需求差异.  相似文献   

7.
运动素质、训练活动和竞技能力的发展是运动训练重要的基本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思维等方法,对其基本关系、递进要求与总体趋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运动素质、训练活动和竞技能力中一般与专项的基本关系,不同项目、不同实力、不同阶段训练内容比例、负荷程度与主要要求以及螺旋式上升、波浪式推进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8.
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是竞技运动水平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因,只有不断的理论发展,才有各个项目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体育也正走向科学化的发展时期.将不再是单纯的身体能力的竞争,而是进入到思维能力、科学技术能力的竞争,因而自觉的应用发展规律不断进行科学创新,是现代和将来运动训练中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分析运动训练发展的现状,指出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应具有专项化、负荷的极限性、系统的科学性、训练手段的实效性以及高度重视医务监督和运动营养的超前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关于运动训练原则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动训练原则是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正确认识人体运动竞技能力的变化、提高与表现的规律,是确立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依据。在我国竞技运动发展进程中,基于教育学理论建立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与基于跃进思维和军队练兵实践建立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都对我国竞技运动训练活动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也各有不足。考虑到竞技体育高挑战性与高风险性等特点,应高度重视运用辩证协同思想指导运动训练活动。依此归纳梳理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更好地反映着人体运动竞技能力的变化、提高与表现的规律。辩证协同训练原则理论体系包括: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来自于优秀选手的运动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并已有力地指导着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试论现代运动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与少儿运动训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现代运动训练专项化发展趋向、技能的迁移规律,以及现代生活水平提高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等因素的探讨。分析了一般训练与专项化训练的界定与认识问题,论述并提出了少年儿童能够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速度训练为核心”一个错误的训练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速度训练为核心"的训练指导思想,既不符合辩证法,也不符合运动训练实际,是错误的。周期性竞速项目训练的核心是发展耐力及其速度耐力。在具体训练中,要处理好发展耐力及其速度耐力的这一普遍性与具体问题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耐力及其速度耐力的主要训练方法是间歇训练。  相似文献   

12.
"核心部位"是人体中枢部位的骨盆和躯干部位,它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运动,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优化。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从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结合运动实践,对核心部位的界定、核心部位的功能和核心部位的训练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核心部位的稳定性训练、力量以及速度和柔韧性训练,是训练的重要内容。在训练中,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应该与专项密切结合,达到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的统一,并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量,切忌过大强度和超负荷运动量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摘要: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新型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和运动康复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2014年第61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交流论文为例,全身振动训练为主题,从全身振动训练促进竞技水平研究、全身振动训练在运动康复中的研究与应用、全身振动训练机制研究新进展、全身振动训练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体育和临床康复研究人员有所裨益。结果表明:全身振动训练对人体肌肉强度和力量、体成分、代谢和内分泌的影响以及对临床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的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效应依赖于振动台的类型、频率、强度和时间。尽管一般认为高频全身振动对人体是有益的,低频全身振动对人体是不利的,但如何建立相对完善有效的全身振动训练理论体系,制定具体的理想振动参数来指导临床疾病的康复治疗,仍需要大样本试验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坚持现代体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彰显体育专业的实践特色,走教学与运训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训与竞赛相结合,校外与校内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地方本科体育院系体育改革热的。研究立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独立性和协作能力,构建新的运训模式,旨在全面提高体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加强身体训练对速滑运动员提高有机体机能水平,适应训练和比赛的大负荷要求,延长运动寿命等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不仅探讨了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与合理安排,还探讨了专项竞技的需要和训练负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社会体育概念外延界定在群众性体育领域是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存在困境的根本原因,而《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又过于笼统,失去了政策性文件的指导性作用.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核心专业方向是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和健身技能指导,各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应在核心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